摘 要:新高考综合改革工作持续推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外环境均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教学又该去往何处?这也成为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热点讨论问题。随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发布,新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均已明晰,这也为教师探索新高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方向和路径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分析了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高考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建议,为广大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微末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索、
新高考模式不再区分文理科,地理科目成为四门可选科目之一,单独考试,并以等级分计入高考总分,地理科目的重要性相较以往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地理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地理科目教学的重视。此外,新高考视域下,地理学科从大文综中分离出来,由各省自主命题。虽然各省命题在试卷结构、难度、考查内容、选考题目等方面有一定区别,但其命题依据均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中地理教师应当认真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分析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命题趋势,在此基础上探索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方向、教学方法等,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1]。
一、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分析
新高考视域下,高考地理命题主要以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科基础,侧重考查高中地理最核心、最基础的主干知识,且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新课程改革方向。此外,高考地理命题开始回归学科本色,贴近现实与生活,命题设计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面临和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意在引导高中地理教学应重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再者,《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在近年来的高考地理命题中也多有体现。“一核”强调了高考的核心功能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地理命题通过素材选取、试题难度来体现。如近年来的高考地理命题频频选择一些能够凸显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的素材,用以帮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等,以此实现高考命题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可以联系时政热点丰富教学资源。“四层”是指高考的四层考查目标,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是指高考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层”和“四翼”的落实,基本上都是在高考地理命题之时,通过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问题来实现,特别是以各种陌生的情境问题考查学生熟悉的知识。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之时,应当重视情境和问题的设计,落地地理必备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育[2]。
二、新高考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建议
(一)夯实地理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是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考查目标之一,包括地理基础知识,如基本事实、概念、规律等,以及基本技能和方法。必备知识是学生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高考地理考查的落脚点均在学科最基本的内容或理论主体范围,包括地球的运动、地壳的运动与地表形态、工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区域地理等主干基础知识,并且强调用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设法帮助学生夯实地理必备知识。地理必备知识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通过这种方式强化知识衔接,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这一章时,可以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的相关内容整合到一起,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教学大单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此外,教师在基础知识教学时,应当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辨析一些地理核心概念,防止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例如:与大气运动相关的核心概念包括热力环流、季风环流、三圈环流,这些概念虽然都和大气运动相关,但是涉及的尺度范围具有明显区别。热力环流是局部小区域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季风环流则是局部大区域(亚洲东部)的季节性明显的大气运动,三圈环流则是全球性的大规模的大气运动。再者,教师进行地理规律教学时,应当注意指导学生理解其形成条件,而非死记硬背。
基本技能包括地理计算能力(如:经纬度计算、温差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比例尺计算等),地理图像判读能力(如:等值线图、区域图、统计图等),区域空间定位能力等。基本方法包括气候(自然带)类型的判断、洋流性质的判断、工业指向型的判断等。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当采取恰当的方法或策略,指导学生掌握上述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图像判读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图,借助直观性、动态化的地图展示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图像的相关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图绘制、地图拼图等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地图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在复习阶段,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借此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读表的基本规律,以此培养学生通过地理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3]。
(二)关注热点,联系实际
近年来,高考地理命题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地理学科育人功能,通过展现国家发展的新面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现实,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理念。此种情况下,国内外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也就成了高考地理命题取材的重要来源。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专题复习等各个阶段,都应当结合教学或复习内容,有机渗透社会热点,也就是要重视地理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有机结合,或者以某个热点为中心,引出一系列的相关知识点,也就是要“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2024年9月1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五十九颗、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增强,由此可以引出一系列高中地理知识点,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气等基本概念,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如:北斗卫星属于人造天体,运行在地球周围的特定轨道上,体现了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且其作为地球的人造卫星,属于太阳系的一部分,进而属于银河系和总星系。这些均属于“宇宙中的地球”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知识点描述北斗卫星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并说明其属于哪一级天体系统。再如:北斗卫星的发射和运行需要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确保卫星能够稳定地绕地球运行并覆盖全球,且北斗系统的全球覆盖性要求精确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区和地方时,以便提供准确的导航服务,这些均属于“地球的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解释为什么北斗卫星的发射需要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因素,或者假设某时刻北斗卫星正好位于某地上空,让学生计算该地此时的地方时[4]。
(三)重视教学情境创设
《中国高考报告(2024)》指出,高考命题以“三线”为基础,而“三线”之一就是“情境载体串联线”,且高考命题坚持“无情境,不成题”的命题原则,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情境创设。结合学科实际,地理情境可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生活实践情境包括生活情境和生产情境,主要是依据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及其变化的内在逻辑而创设的情境,此类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教师可利用此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并将其迁移应用到情境当中,解决相关的情境问题。学习探索情境包括学习情境和学术情境。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为例,本节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方法,其一就是“公众参与,从我做起”,并且强调“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部分内容创设一个“绿色屋顶”的学术研究情境。所谓“绿色屋顶”,就是在建筑物顶部种植植被,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微气候,提高城市生态韧性。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材料创设该学术研究情境,引导学生探讨“绿色屋顶”在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增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效果,还可以要求学生提出一些创新性的优化建议,推动“绿色屋顶”项目效果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国内外成功的“绿色屋顶”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创新点和可借鉴之处;或者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思考“若‘绿色屋顶’项目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能的原因为何?应当如何改进?”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跨界思维思考“能否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技术应用到‘绿色屋顶’项目中,如结合智能科技、绿色建筑理念等”。
(四)培育能力以及素养
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是高考命题的“四层”考查目标之二。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应当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象、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核心素养则是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这三个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发展自身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情境问题驱动学生探究学习,并且设计一个探究学习表格,要求学生不仅要记录下自己的探究学习结果,还应简要记录自己的探究学习过程,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取了哪些有效的图文信息、调用了哪些知识和经验、进行了怎样的信息解读和推理等。这样有助于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弱点,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此外,学生探究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学科思维方法。学科思维方法是沟通地理知识与能力、素养的桥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挖掘知识背后所隐藏的地理学科思维方法[5]。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流水地貌》的教学为例,本节主要介绍了几种流水地貌及其成因或演变过程。教师可设计如下情境问题:请你结合流水地貌的相关知识,以黄河下游的“地上河”现象为例,分析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与演变的?借助该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本次探究学习。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一现象,并且简要介绍黄河的概况,包括其发源地、流经地区、水文特征等,为其进行本次探究学习打下基础。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有哪些?黄河下游为何会形成“地上河”?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地上河”现象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有何影响?借助问题链搭建学习支架,推动学生顺利完成本次探究学习活动。当然,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填写探究学习记录表。探究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提炼本次探究学习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学科思维方法。例如: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黄河泥沙的来源(如黄河上游水土流失)、输移过程(如黄河中游河道形态以及水流速度变化情况)等,最终推理出由于泥沙淤积、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这一结果,用到了因果关系分析法;学生从不同空间尺度(如流域、河道、区域等尺度)分析“地上河”现象的影响范围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了空间尺度思维;学生从时间角度入手,分析“地上河”现象的历史演变过程,包括其形成时间、发展趋势等,体现了时间尺度思维。提炼出学科思维方法后,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新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学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以此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认真解读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等,并且及时关注高考地理命题趋势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改进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或策略。具体而言,高中地理教师在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应当注意帮助学生夯实历史必备知识,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时政热点、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还应时常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改进创新,探索更多紧跟新高考发展形势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为高中地理教学质效性的全面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友郡,王诣,侯福峥,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模式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46):49-52.
[2]贾文博.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地理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以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5):28-31.
[3]卞雪.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路径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155-157.
[4]程芳花,陈志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适应性现状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4):70-72,75.
[5]刘海云,刘加珍,陈永金,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图像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22(1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