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2024-12-31 00:00:00叶丽平梁卫超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数学融合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与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其有机融入初中数学课程.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4)32-0044-03

收稿日期:2024-08-15

作者简介:叶丽平(1976—),女,江苏省连云港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梁卫超(1974.11—),男,江苏省宿迁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连云港市 “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3专项课题“初中数学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X/2023/12/1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初中数学课程作为学生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和创新思维.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课程中有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并分析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影响.

1 数学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1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

在设计传统文化与数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古代数学家的贡献、历史背景及其对数学发展的影响.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文化素养,还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1].此外,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了解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便将这些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数学课堂中.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还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了解和运用古代数学经典案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1.2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课程相结合,通过介绍古代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成就和传统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在了解祖冲之如何计算圆周率、刘徽如何进行几何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与魅力,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数学课堂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和智慧.例如,通过学习古代数学家的创新方法和理论,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古代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3 有效推动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将古代数学家的成就融入课程,不仅能够增加课程的丰富性,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历史和文化的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具深度和广度.例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项目式学习中,设计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家的研究项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制作模型等方式,深入了解古代数学家的贡献和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数学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了解古代数学家的生活和研究环境.通过亲身体验增加学习的真实感和参与感,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习兴趣.

1.4 促进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古代数学中的图形变换、数论、解题技巧等,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例如,学习和应用古代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再如,通过解答古代数学问题、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竞赛等,可以在多元化的思维训练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例如,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度,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2 数学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1 认真研读教材资源,挖掘多元传统文化

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这种深度挖掘还有助于教师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文化背景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时,教师要确保所选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尽可能选择和引用古代数学家的理论和方法,确保其与现代数学知识的契合度,并能够科学地解释和应用[3].

以“圆”为例,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圆周率,初中阶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点了解圆周率的发现过程.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如刘徽、祖冲之等在圆周率计算方面的贡献,通过讲述这些历史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数学家在没有现代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巧妙的方法和不懈努力,逐步接近圆周率的精确值.然后为学生介绍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对圆周率的研究,以及他使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方法.通过对比中西方数学家的研究过程,学生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发展的异同.最后教师详细讲解刘徽的割圆术,介绍其基本思想,即不断增加多边形的边数,使多边形的周长逐渐接近圆的周长,从而逼近圆周率.如此,可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2.2 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体会传统文化魅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直观.例如,通过制作几何图形、进行传统数学游戏等活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教师需要在活动前充分准备,确保所选材料和活动内容科学准确,避免误导学生,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确保活动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提升实践活动效果.

以“轴对称图形”为例,教师首先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例如,介绍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然后展示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例子,如北京的天坛、故宫的中轴线设计,这些建筑通过对称的布局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和对称的思想.接着,教师展示中国剪纸艺术中的对称图案,如双喜字、窗花等,这些剪纸作品通过折叠和剪裁形成对称的美丽图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对称的美感.除此之外,还有中国传统服饰、陶瓷、家具上的对称纹样,如青花瓷上的对称花纹、传统服饰上的对称图案等,强调对称在传统艺术中的重要性.然后教师组织剪纸活动,先示范如何折叠彩纸、画出对称图案并剪裁,形成对称的剪纸作品,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步骤,自己动手制作对称的剪纸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对称轴的位置和对称性的体现.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建筑或文化遗址,实地观察轴对称图形在建筑和艺术中的应用.相信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兴趣将大大提高,理解更加深刻.

2.3 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4].例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可以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参与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勾股定理研究中的贡献,特别是商高的“勾股定理”描述,解释商高是如何发现和验证勾股定理的,并展示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教师还可以介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对勾股定理的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方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历史,学生能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发展的异同.然后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用几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例如,利用图形分割和面积比较的方法,通过具体的几何图形演示如何得出勾股定理的结论.最后设计一些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例如,计算某建筑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等,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教师通过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和古代数学家的贡献,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公式和计算,更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科.

2.4 借助传统节日,寻找传统文化内容

利用传统节日,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将数学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这样不仅丰富了数学课程的内容,还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且,在传统节日的活动中融入数学学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教师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传统节日活动.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讲解灯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并介绍灯谜的基本形式和规则,然后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与灯谜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最后设计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灯谜题目,将方程的求解过程嵌入灯谜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灯谜,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灯谜,学生需要通过求解方程得到答案;对于传统文化灯谜,学生需要结合文化知识进行解答.教师可以设定竞赛规则,每组根据解答灯谜的正确数量和速度进行评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争取高分.最后教师总结灯谜活动的情况,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和步骤,强调重点和难点.根据竞赛成绩,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有趣的灯谜活动,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传统文化结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3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程,不仅有助于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借助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和传统数学经典案例,能够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程.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进一步探索和创新融合方式,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以期能够培养出数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赵玉霞.传统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中的应用策略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4):82-84.

[2] 宗海浪.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智慧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及启示[J].成才之路,2024(7):101-104.

[3] 黄和悦,胡典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着力点探究[J].数学通讯,2024(1):4-7.

[4] 马凯迪,姜晶.我国传统数学文化融入教科书的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为例[J].中学数学月刊,2023(12):61-64.

[责任编辑:李 璟]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数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0:03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50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