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把握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4-12-31 00:00:00孙建平
数学之友 2024年20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小学数学

摘" 要: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情把握问题,笔者根据学段目标、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笔者立足现有经验、回归认知起点、重视思考感知等具体途径,运用个别座谈会、调研问卷、习题测试、操作探讨等操作方法,探究出学情把握有知识结构式、分层抽样式、开放研究式等各种样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儿童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等存在差异,学情把握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课程实施;学情把握;小学数学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重视学生的多样性、个别性学习能力和心理的发展.学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当今教育改革浪潮中,学情把握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准确的学情把握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深入探讨学情把握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学情把握的内涵与意义

学情把握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了解和准确判断,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情把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教师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活动符合数学目标.其次,通过学情把握,教师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影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情把握的因素

2.1" 教学偏离学科特点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是学习其他理工科的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是生动有趣的,但是审视当前的数学课堂,发现仍有许多教师的数学课堂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和升学率,课堂上是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练习甚至死记硬背,数学成了“冰冷的美丽”.

2.2" 教学脱离学生实际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立足教材,教学结构完整,课堂易于掌控,教师预设的教学起点更多的是教材的逻辑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非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实的学习起点,导致很多时候出现了学生“知道装不知道,懂装不懂”的现象.数学课堂教学如果不能立足学生学习起点的研究,缺乏学情分析的支撑,教师就很难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就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发展.

2.3" 教学背离行动研究

教学活动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然而,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从教学参考上照搬过来的,甚至有的教师直接拿着名师教案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这种不研究学生实际、背离行动研究的教学设计弊病,注定了课堂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3"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情把握的途径

3.1" 立足已有经验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 Ausubel)说过:“教师应该依据孩子原先的情况进行教学.”这里的“原先的情况”就是指学生掌握新知识之前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育经历以及与学生的广泛沟通去理解、明确全面了解这种情况.上述方式都只是进行表层次了解,学情把握要求教师以学生现在掌握的学习方法为基础,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重新选取并设置优化前测内容.通过分析前测,教师能够细致且正确地厘清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找到并理解学生的个体状况以及班级整体状况,在这样的地基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3.2" 回归知识起点

“要让截然不同的孩子在几何学习中获得截然不同的成长.”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经过一个数学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历程,引领他们建立对知识最优化、结构化的认识,让特殊知识在他们眼前成为普通知识.这就是中国传统数学课堂的最基本过程.事实上,教师经常所提的学习起点通常是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逻辑起点,并非他们早已形成的自己的认知起点.如果数学课堂没有以学生自己的意识为基础,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数学知识的传授上,那么,这样的课堂是生硬肤浅的.在学情前测中,教师可以认识到学生自身如何解决问题,找到他们掌握知识的特点和局限性,进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指导他们思考,建立处理这类问题的抽象模式.

3.3" 重视思维感知

心理学研究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认知方式.学生是带着已学会的基础数学信息走进数学课程的.这种信息不仅指学生已学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需要、思维感知方式、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这些因素都能带动学生个人发展与素质提高.制约学生学习行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思想感知,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数学认知行为中.学生具有个人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这迫切要求教师在学情前测时格外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厘清学生的共同需求与特别需求.教师在确定了学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下,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安排相关的数学教学活动,才是切合学生实际的、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4"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情把握的策略

4.1" 合理选择方法,摸清学习起点

把握学情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3]进行数学教学学情把握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谈话法.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有何需求,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应选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状况,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或迁移.问卷调查法主要适用于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数学内容.问卷设计的内容要体现出阶梯式上升性,回收问卷后教师要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客观地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找准学生现在拥有的数学知识,确定数学课堂教学最有利的起始点和切入点.应用最广泛的是习题检测法.教师设计习题内容时要考虑涵盖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具备的知识以及新知识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地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以及个别差异.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比较准确地定位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减少甚至避免新的学习任务过易或过难所带来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操作探究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新知.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在展示学生的活动经验同时为新课做好铺垫.

4.2" 把握学习起点,弄清学习需求

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是精准把握住学生的数学现状,根据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优选真正合适的学习内容,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并且与学生现在拥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情感、数学思维特点相切合.基于知识结构式的学情前测设计的前测内容要兼顾知识起点的表里,在过程中寻找学生真正的知识起点、思维起点和情感起点等.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要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研究.在很多时候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给教师的操作带来不小的难度.所以,教师要采用兼顾差别、抽样调查的方法,从数学思维方式、数学经验知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维度进行考虑,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动态起点的发展趋向,逐步确定各个阶段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调整教学策略,调整教育环节.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前,教师为了充分了解学情,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数据分析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理解“可能性”概念,培养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培养相互合作意识.三次实验活动,是学生创造和共享经验的互动过程,在感知、运用、迁移的数学活动中,训练学生的随机思考.摸球、摸牌、放球三个活动,分别指向了“可能性的分类”“可能性的大小”和“可能性的运用”,通过“动手做”给学生创造充分的合作研究与实践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体会频率和概率的关系.问题的价值在于引导和启发思考.合作学习中组长、记录员或者组员,分工不同,职责不同,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体验”“体悟”“体用”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被动的知识传递,转变为主动的经验分享和生成更高层次的学习方法或技能,这是一种学习“为经验而学”的新经验生长过程,最终指向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习真正在发生,学习应该是真实的、有温度的.

4.3" 把握教材体系,厘清学习重点

教学内容的选取,体现结构化特点,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呈现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结构化整合,考虑数学文化和跨学科学习,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重点要通过学情研究,找准教材的逻辑编排体系.其一,要理解课本内容“包含什么”,要能根据课本提供的例题、习题,找准课本所要呈现的数学知识,还要分析出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其二,要读出数学课本内容“为什么”,清晰明确数学课本为什么这样编排,同时要从学生认知角度剖析学生认知课程的困难及其产生的学习障碍.其三,要读出教材内容“想什么”,找出教材内容背后隐藏的思考方法,就是学生以什么视角来思考,教师能够采用什么渠道来帮助学生发现.其四,要读出教材内容“有什么”,关注与素材内容相关的典型辅导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5" 结语

学情把握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家校合作等多个环节付出持续的努力.通过准确的学情把握和科学的教学策略调整,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深化对学情把握的研究和探索,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建平,陆春华.学情前测工具开发及教学实施——以数学学科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4(5):11-14.

[2]孙建平.研究学情:合理选择教法 构建有效课堂[J].好家长,2015(11):74.

[3]陈隆升.基于学情分析视角的课堂教学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6(6):69-76.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小学数学
《牛津高中英语》课程实施中的异变研究
考试周刊(2017年4期)2017-01-19 16:15:37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1:38:57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 06:33:10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4:32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1:43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