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转换理念在数学领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教师更精准地掌握教材精髓,提升教学质量,进而促使学生培养出推理能力和系统化思考方式,增强其核心素质.聚焦于转换理念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布局特征,针对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与学习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转换理念;“图形与几何”
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部分的重点内容蕴含着许多有待挖掘的变化观念.本文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2022年修订版)整套12册中“图形与几何”章节的内容情况进行了论述,并思考转换理念视域下的教与学策略,以期为教师进一步探索教科书中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 教师应用转换理念的教学策略
1.1" 教学前要深挖素材,提高自身认识和掌握水平
1.1.1" 深入研读课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图形与几何”中的学习领域提供了创新性的发展导向.首先,考虑到数学学科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图形与几何”的研究.其次,要充分利用“数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功能,并按照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它对学生进行教育.再次,要主动落实新课标,建立“量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同时,教师也要采取课题集成的方法来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即采用“大范围”的单元教学战略,加深对转换理念的认识.另外,注重对学习成绩的评估,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并在解题中搭建起了数学和现实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1]最后,要实现课程实施方式的多元化,采用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思考.在“图形与几何”课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资源,让他们在合作中加深对数学转换理念的认识与应用.
1.1.2" 悉心挖掘教材
教学资料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通过对教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2022年修订版)在内容的结构上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特点.首先,教科书围绕课题展开,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结构性编排,为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提供了更为完备的素材支撑.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在三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课本中有“测量”“长方形与正方形”两个内容,由于“度量”是测量的扩展,所以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学习.其次,教科书设计从易到难,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2]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准确地把握这个教育的要求.例如,在“观察物体”这一环节,就需要培养学生对“空间”的基本观念,提高“空间变换”的水平,并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立体—平面”变换的认识.最后,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丰富多样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的学习历程,提高学生的能力.教科书中既有数量众多的静止性材料,又蕴含着丰富的转换素材,有待于教师去发掘.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引进刘徽“出入相补”的思想,指导学生进行“剪连”的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变换”的规则,进而求出其面积.
1.1.3"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为指导的总目标.因此,在“图形与几何”课程中,要正确地设定转换理念的教学目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空间形态,并且对它们的本质特征进行提取,把实际问题变成一个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与空间概念;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再发现”的过程,通过转换理念,把未知变成已知,最后得出一个结果,如在知道了长方体的容积计算公式后,就可以用“移一移”“拼一拼”等方法把它转换成长方形,然后再根据它的下表面高度和边长的改变,得出它的容积表达式;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表征与运用意识,运用转理念可以推导出图形的面积、容积等表达式,并将这些计算公式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语言的简练之美.[3]
1.2"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精选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1.2.1" 在课堂导入中,初步感悟转换理念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复习引入的方法,让学生把以前遇到的同类问题的已有学习体验给激发出来,同时,还可以适当地启发学生,让他们考虑是否可以把这些体验应用到本课的教学中去,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重温上一节所讲到的关于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式,通过对这些图形的摆放,体会图形的变换,从而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复习引入过程中,教师采取教学方法的差异,会使学生对转换理念的认识也会有差异.例如,大多数教师在课堂引入中都是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了解图表的转换,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节约上课的时间,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学习和思考的发展程度不一样,所以一些具有较差的空间想象力的同学,就会无法跟上教学的速度.所以,为了让学生对转换的概念有一个更加直接的了解,教师可以用图表的方式,让他们对“转换”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是教师亲自操作的方式,把这个转换的全过程展现出来.
1.2.2" 在新课探索中,逐渐领悟转换理念
在“图形与几何”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如下问题:一是要加强对算法的应用,加强对图表的演绎.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懂得把新的图形转换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对教学的方式和流程的指导,把注意力放在了学习的效果上.所以,当教师在教学“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时,可以利用实际操作和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告诉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所使用的转换方式,以及最后得出的结果.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讲解,利用“等分法”“拼摆法”“化曲为直”等方法,把圆形变成了长方形,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圆形的区域.笔者着重于变换法及图解推理的应用,为以后进一步认识柱面容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与思维空间.“图形与几何”中的内容需要有很强的抽象思考能力,仅凭直觉是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教师应向学生供应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如纸片、小型立方体以及剪刀等,让学生在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思维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手工操作能力以及集体协作技巧.三是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直观体验来转变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地呈现图形的变化过程,以此唤起学生的直观思维,同时,也能更准确地推测出图形的面积与体积.
1.2.3" 在分层练习中,继续巩固转换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智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有目标地操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三种不同层次的作业,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习题的设置,培养他们对变换理念的应用.一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体会到转换理念在解决问题时的应用,并使之标准化.教师展示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求出正方形房子的侧面墙壁的面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在展示摊位上演示各种划分方式,有的说是三角形,有的说是正方形,有的说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在演示时,引导学生感受到变换的多种方式.二是运用变式训练,改变题目的形式和情境,来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成绩.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整理与复习”中的问题“七巧板所形成的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2 cm,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这个时候,学生要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都用上,把七巧板里的图形运算问题,分解成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三是以延伸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习题,请学生数数中国少先队员的国旗有多大.同时,利用机器人的解说,让学生想一想,到底有哪些算法是可行的.在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使转换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2" 学生应用转换理念的学习策略
2.1" 提高思想认识,肯定转换价值
教师需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于转换理念的学习和认识,让其能够获得科学的数学转换思维.教师可借助问题的驱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分析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转换理念,借助有效的问题情境和驱动任务,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点.另外,数学转换理念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运用转换理念进行解题,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问题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可以将图形周长的计算转化为长度单位的度量,并在图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借助学习方法的迁移,形成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提升学生转换理念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其进行总结和概括,建立知识框架,进而帮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点的串联,构建相对完善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转换理念的价值.
2.2" 夯实基础知识,奠定转换基础
转换理念的应用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和体验之上的,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就会有大量的材料供借鉴.为此,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转换理念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是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和发展.以三年级下册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教材中所学的“面积单位”相结合,使其对1cm2的面积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把求面积的单位之间的进率问题转化为面积比对问题,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健全.“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知识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许多学生都不清楚应该怎样去整理这些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培养自己的绘画能力,利用思维导图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总结,为应用转换理念打下一个很好的学习基础.
2.3" 参与动手操作,提高转换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学习中,通过对图形的直接观察,使其不仅具有几何概念,而且具有空间概念.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式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长度单位,并能使学生对各种长度的测量方法有较深的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1cm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尺”这一观念的探索,使其形成测量观念和测量能力.同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分米制、米制等计量单元的理解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程度不高,主要依靠直觉和形象思维,所以要培养他们的空间概念,在大量的实际生活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梳理“图形与几何”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并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为了防止教学滞后,超越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与应用有关的心理知识.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对其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程,从而提升他们的转换能力.
2.4" 加强反思总结,形成转换意识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转换意识,必须提高他们的思维层次,让他们在面临问题时,主动采用变通策略来解决问题,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反思与总结的种子,培育他们的转换意识.基于这一理念,笔者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教学策略——“回顾式复习法”.例如,当学生学习六年级下学期的“圆柱表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尽管在前一节课中,他们已经对长方形、圆形以及圆柱的面积计算有了初步的理解,但鉴于本节课涉及众多公式,若是不加以归类和记忆,便容易让学生感到迷惑.此外,指导学生如何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转换为平面图形的面积叠加,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在五年级下学期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学中,学生更有机会激发转换理念,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裁剪”和“延展”等技巧,实现不同图形之间的转换,进而收获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李丛松.“大问题”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图形与几何”为例[J].新课程,2024(21):110-113.
[2]马艳红.以“大问题”教学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图形与几何”板块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6):95-97.
[3]崔培蓓.基于微视频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以“图形与几何”单元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1(3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