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名人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是中学历史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为例,可探讨中学历史名人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这类课程既具有必要性,又具备可行性。课程应进行系统、精心的准备,特别是目的地的选择要慎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注意四个方面,即历史教研组合力参与,与学科课程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坚持模块化、趣味化方向,体现跨学科性。
【关键词】李冰文化 中学历史 研学旅行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7-34-03
所谓“历史名人”,特指为推动中华文明延续创新、促进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中国古代名人。李冰,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持修建者,居功至伟,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历史名人。四川省内已有部分中小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致力于弘扬和传承李冰文化,如都江堰市李冰中学制订了《都江堰李冰中学天府文化特色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李冰文化进校园。学校围绕李冰文化设计校园的主色调、主要元素、LOGO等;构建了“李冰中学拓展课程体系”,编写了中英文版本的《都江堰欢迎你》《从这里走向世界》和《读古堰·品李冰》等读本;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让李冰精神落在课堂;每年四月,举行为期一个月的李冰文化节活动;依托“烙画工作室”开展烙画创作;先后成立了“李冰文化研究社”“李冰文化宣传志愿者队”和“李冰烙画工作室”等学生社团。[1]而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则确定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为“上善少年”,构建若水校本课程体系;在英语、语文学科课程中寻找与“水”文化相关的渗透点,并将二者深度关联;将李冰文化深深融入学科教学中,转化为课堂学习的素材;组织学生参与剪纸、木刻、皮影等传统艺术创作,以音乐、舞蹈、吟诵相结合的跨学科方式进行艺术展示;培养志愿小导游,借助学校读本向外国师生讲述家乡的人与事。[2]
目前,李冰文化进校园、开设李冰文化校本课程等相关教学活动可谓有声有色,但对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具体探讨还比较薄弱。因此,本文将考察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必要性及其目的地选择,以及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领等方面,进而以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为例,总结开展中学历史名人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应当关注的一些共性问题。
一、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必要性及其目的地选择
(一)必要性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根据以上两个文件,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可解读为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则可解读为保证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设计的需要学生了解、观察、体验或参与的活动、项目,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具有五个方面的优点:第一,能让学生感兴趣。第二,重在发展学生的能力。第三,能让学生获得“活性”的知识。第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第五,注重学生的当下生活。[3]
由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和优点可知,历史名人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是中学历史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课程与学科课程(传统课堂教学课程)并驾齐驱,同样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必要教育方式,二者形成共生关系。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这类课程更肩负起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义重大。总之,立足于国家政策,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及优点,以及课程开展的便利程度,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是有必要的。
(二)目的地选择
都江堰景区(渠首地带)是开展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首选目的地,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都江堰景区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双遗产”景区,交通条件、安全状况、服务质量等都有充分的保障,已被评为国内20家“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之一。[4]第二,都江堰景区是李冰文化最为集中的现存历史遗迹地,有着丰富的李冰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第三,都江堰景区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对都江堰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学生而言,能够有效克服中学研学旅行课程课时有限、学校课程经费一般的困难。
二、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领
目前,国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出现了简单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讲解+参观”、拼凑的“主题+活动”、随意的“景点+课本”、夸大的“宣传+包装”等现象,有走向旅游化、形式化、碎片化、肤浅化、功利化的倾向。[5]因此,应谨慎、妥善地设计与实施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具体而言,课程设计包括:①研学主题;②研学目标,具体细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解决问题、完成任务;③研学内容,包括知识准备、课题研究、研学拓展;④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内容、资料背景、课本链接、能力拓展等。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作,本文不打算面面俱到,仅针对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四个关键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历史教研组合力参与
在设计与实施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时,各个学校的历史教研组应合力参与。一是课程各环节都需要历史教研组全体成员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反复斟酌,充分保证课程质量,设计出科学、实用、体现学校特色的活动课程。二是由历史教师担任研学导师,负责全流程的计划制订、对外联络、行程安排、安全保障、讲解和指导等工作。综合衡量起来,历史教师是本研学旅行课程研学导师的最佳人选,因为比旅行社导游或校外的研学旅行指导师更了解熟悉学生,也更擅长中学历史教学。尽管历史教师一时不能完全具备计划制订、对外联络、行程安排、安全保障等多种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可以在实践中充分培养。
(二)与学科课程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加上课程存在忽视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组织实施比较困难的缺点[6],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容易呈现碎片化、“游而不研”“旅而不学”的不足。为了避免出现以上不足,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处理好自身与历史学科课程的关系,理想状态下双方应该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
具体而言,二者要立足于初高中不同的学段,形成“错位”及“对应”的关系。所谓“错位”,是指研学旅行课程不应简单重复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而应呈现课堂教学未能涵盖的新知识点。例如在高中历史课堂,并没有讲授二王庙体现了中国古代纪念性祠庙建立的一般模式,以及纪念性祠庙向神祠(宫观)转化的一般模式,因此可在参观二王庙时由研学导师现场讲授以上知识点。这属于典型的课外拓展内容。所谓“对应”,是指研学旅行课程的某些环节应与课堂教学的部分知识点形成呼应,知识点可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再现。例如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出现了藏于伏龙观的李冰(石)像,在参观伏龙观时,研学导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将眼前的李冰(石)像与所学知识点对应起来。
(三)坚持模块化、趣味化方向
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教育性的原则,即“通过学习研究和旅行体验的有机结合,寓教育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研学旅行活动中”[7]。要贯彻好这一原则,具体到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就应坚持模块化、趣味化方向。
虽然都江堰景区面积不算特别大,开展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时间也就相应不会很长,但是为了保证课程活动的效率,应将全部活动分解为若干模块进行设计,并且优化具体的参观考察路线及顺序。每个模块应突出体现课程主题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内涵,所有模块就共同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表达完整的教育主题。[8]例如二王庙和伏龙观两个景点,可以组成一个“寺庙文化·楹联文化·碑刻文化”的模块,学生可从中探究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功绩以及李冰的名人精神。
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必须注重学生的体验,应该立足学校特点突出趣味性;活动方式应尽量多样化,以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例如可以划分小组进行比赛;除了撰写心得体会、小论文,还可以在总结分享阶段采用演讲、手工制作、小报制作、绘画展览、摄影展览、角色扮演等方式。
(四)体现跨学科性
都江堰景区不仅富集了李冰文化的遗迹,而且还有水文、植被等地理、生物元素,加之中学研学旅行课程时间有限,所以有必要提高课程的效能,同时兼顾素质教育,将历史、物理、地理、生物、语文等学科都尽可能整合进课程当中,充分体现出跨学科性。
例如可以设置宝瓶口—飞沙堰—鱼嘴一线的步行参观模块,借助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可以设置不同的点位进行考察,借助地理学、物理学知识,结合文献记载,探究都江堰景区的地形地貌、水文特征,以加深对都江堰岁修工程的理解。可以观察都江堰景区内具有特色的植物,以印证和升华课堂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总之,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跨学科性都应得到充分体现。不过,这对研学导师(历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历史教研组可邀请学校相关学科教师参与研学活动,以对学生提供更好的学科指导。
立足于中学李冰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可进一步思考开展中学历史名人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应该关注的一些共性问题。首先,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以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课程的性质与优点,共同决定了中学历史名人文化研学旅行课程有着存在的必要性。而这类课程有着存在的可行性,即各个时期、不同领域的历史名人犹如满天星斗、广为分布,他们总会因某种因素跟某一地域发生关联,各地的中学历史教师一般都能够挖掘出与本地有关系的历史名人,进而开发设计出适应自身需要的历史名人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其次,为确保教学效果和师生的人身安全,课程理应进行系统、精心的准备,无论研学主题、目标,还是研学内容及活动设计,都应该谨慎和细致。其中特别关键的就是目的地的选择,应充分权衡安全保障、时间成本、经费支持、资源优势、交通状况、服务质量等因素。最后,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四个方面:①历史教研组合力参与;②与学科课程相得益彰、互为补充;③坚持模块化、趣味化方向;④体现跨学科性。
【参考文献】
[1]贾晓峰,张均,甘宗伟.弘扬天府文化 传承李冰精神[J].基础教育课程,2021(7):10-14.
[2]周丽,袁妍.走近李冰绘古堰 吟诵诗词润童心:都江堰市北街小学若水文化校本化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1(4):28-29.
[3]罗祖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18.
[4]陈大六,徐文琦.研学旅行理论与实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60.
[5]薛兵旺,杨崇君.研学旅行概论[M].2版.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1:13.
[6]同[3].
[7]同[5]57.
[8]同[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