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牵引的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与方法

2024-12-31 00:00:00段伟谢笛许凯彭勇胡越谢旭
大学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摘 要]基于产学研融合的基本理论,文章构建了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融合的“订单式”协同育人培养模式(“1+2+3+4”模式)。探索具有理论适用性与可操作性的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旨在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为我国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114-05

近年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医学、社会网络等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不断驱动新兴科技产业变革。融合汇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各方优势协同育人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突破口,有助于培养高层次科技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第六项战略任务“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中再次强调要“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因此,如何紧贴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前端需求,有效组织开展协同育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国内产学研的相关研究

1997年埃茨科瓦茨(Etzkowitz)首次提出了“高校—企业—政府”三螺旋结构(Triple Helix Model,TH模型)概念,雷德斯道(Leydesdorf)对此概念进行了发展并提供了该模型的理论系统。自此,以“产学研”为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一般认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产学研的主要参与主体,产学研先后经历了从科教融合、产教融合[1]到产学合作、产学融创[2],向政用产学研[3]、政产学研金介[1]、政产学研金服用[4]发展延伸。近年来,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渐吸引了学者们的注意力。有学者围绕产学研人才培养路径,针对目前产教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建立了“基地+平台”一站式协同育人机制[5]。有学者详细探讨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从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建立大学科技园到共建实体、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的结构化演进过程[6],提出了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与建议[7]。事实上,由于不同学者研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实践探索路径也不尽相同。可以看出,大量的学术研究集中在有效地组织开展协同创新、通过技术合作和合理分配创新资源等手段切实完善协同创新生态上[1],而基于高等院校视角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机制,以及产学研融合的系统性理论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

虽然对产学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但产学研协同育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困难和问题,导致协同育人路径不畅或者效果欠佳。

(一)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明显不够

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和课程体系相对稳定,导致科技创新反哺教学不可避免存在时间成本较高和教学化改造滞后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与企业技能、科研院所研发方向的需求脱节,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欠缺针对性,创新技术教学化进程缓慢,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及时。同时,科研院所的技术保密性和开放性与企业、高校仍不兼容,技术上的壁垒也是造成协同育人无法自由推进的因素之一。企业和科研院所以何种身份和形式参与人才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话语权比重如何分配等问题的探索仍缺乏充分、合理、有效的机制保障。长此以往,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无法有效消弭,最终导致学生在学校缺乏针对性训练,到企业、科研院所工作后“水土不服”,技术能力成长缓慢。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深度尚待加强

产学研融合形式未能完全支撑人才培养与重点技术领域持续稳定的合作发展,在系统性、长效性、体系化等方面仍有深化空间。部分企业和科研院所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产学研融合的意识,对人才培养缺乏具体有效的规划和方案,对学员的指导和能力成长不够关注和重视,学员成长反馈机制、学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对校企协同育人或缺乏动力和有效组织,或缺乏合作途径,导致校企协同育人形式和育人平台单一。

(三)资源共享机制及对接路径亟待厘清

在宏观政策的推动下,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方合作主体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管理、服务、创新一体化组织架构,以及产学研协同育人对接接口;各方在协同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不明晰;各方合作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协同育人的路径仍在探索之中。而高校的开放度、与地方建设的紧密联系度不够,获取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不对等,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均将导致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

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牵引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路径

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社会管理、人民生活等急难紧迫需求为目标,通常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家机构联合攻关、协同配合,发挥各方优势力量,合力解决存在的难题。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机构拥有共同的目标,即协同配合完成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产学研各方将会形成合作机制,合理分配任务,建立有效沟通协调途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关键产品的研发设计、关键任务的组织管理,都离不开核心人才的努力和贡献。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既是人才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机会,也是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应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凝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力量,以解决重大工程项目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为目的,以重大工程项目人才需求为指引,探索合理有效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协同育人路径。

(一)消除产学研融合过程中的制度协同障碍

以配合完成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任务为驱动力,可以更好更快地消除产学研协同育人在客观上受到的诸多制约。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在完成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有助于各方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以合作研发、共同设计等为契机,各方基于共同利益需求,消除制度障碍,打通协同育人对接路径。

(二)激发产学研多方主体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在目标和价值追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企业更注重市场价值,难以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过多资源。高校一般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较少考虑科研成果在市场中的应用价值。科研院所以完成科研任务为主要责任,适当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关注科技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并未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机构聚集在一起,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标,可以更好地整合各方利益和价值追求。因此,借助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整合高校人才培养任务和企业人才需求、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培养优势,凝聚共同的人才培养利益,发挥产学研协同育人激励政策作用,可以激发各方协同育人积极性。

(三)搭建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对接路径和运行机制

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牵引下,进一步明确各方协同育人的组织框架,形成规章制度,细化各方责任分工,落实主体权责;明确协同育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功能管理、协同对接、政策制定与实施机制。另外,解决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欠缺、质量不高、集聚科技成果数量不足和人才能力不强等问题,建立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开展面向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教育教学改革,使产学研各方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四)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深度合作

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牵引下,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标建立各方合作关系,各方基于共同任务建立合作研发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实体机构,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深度合作。在合作研发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实体机构中建立人才输送和流动机制,明确人才需求,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协作沟通,促进技术联合研发,驱动成果转化,推动实践反哺教学。各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制订人才输送计划,根据人才需求进行针对性定向培养。

(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产学研协同育人应注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兼顾各方人才培养优势和需求,实施多方联动,优化专业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合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与当前技术发展,拓宽专业课程外延,开展项目引导,促进学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组建多方联合导师团,落实“双导师”制度,突出理技融合培养。建立基于人才培养的动态评价机制,关注人才的多维度成长。

四、“订单式”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产学研协同育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人才培养优势,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紧贴各方人才需求,提出基于多级项目实践的“1+2+3+4”“订单式”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一)依托1个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创新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平台。该平台积累了一系列最新科研成果与前沿学科知识,可以为人才培养实践和知识建构提供体系性支撑。利用先进平台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案例,使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把不同课程之间、同一课程不同知识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展现出来,帮助学员构建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学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员基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案例,开展模拟教学实践,锻炼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团队分工协作、工程开发实践等能力。

(二)做好2个结合:教研结合、教评结合

教研结合即驱动成果转化,推动实践反哺教学。将自主创新的优秀科研成果、学科前沿发展成果进行教学化改造,设计涵盖不同层次、不同课程知识、紧贴新兴技术实践的案例库;汲取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成果(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学)、重大工程科研成果(研);优化教学内容知识群,由点及线到面地甄别、衔接、梳理知识点,深化课程内涵;配套更新实践资源,强化科学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教学内容丰富度、增加课程挑战度;加快推动教材形态与内容的更新,拓展课程外延。

教评结合即以评促教,加强学习过程管理。针对培养各阶段设置多维评价指标,以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为一级评价标准,以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为二级评价标准,将学员在产学研各领域的学习成果、学习表现纳入考核;丰富考核形式,加大过程性考核占比,调整产学研导师评价权重;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推动评价体系向“多方培养,多方反馈”转型。

(三)衔接3方: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高新企业

加强协作沟通,促进技术联合研发;以协同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提升产学研深度融合层次,使高新技术在科研生产、技术互动转移、技术成果转化中形成畅通回路;通过联合项目申报、联合培养人才、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等方式,推动合作创新,真正服务于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发展、重大研发创新、融合培养模式落地;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上,厘清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组织框架,建立完善且可操作的专利制度,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细化责任分工,落实主体权责,具体包括产学研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疏通规范功能管理、协同对接接口。

(四)推行4项举措

4项举措分别是灵活实行多级实践项目制、采用“理论+技术”“双导师”制、开展学员任职实践、共建创新实践基地。

1.实行多级实践项目制

将毕业设计(大项目)贯穿教学始终,以校企合作项目、小组实践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基地项目(各类子项目)为延伸,串点成线,促使产学研各方发挥自身优势,前端衔接高新科技研发动态,中端摘取拓展化、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教学化改造,终端共享项目学习成果,打通循环互促链路,形成产学研多方联动回路。

2.采用“理论+技术”“双导师”制

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吸纳企业、研究院所在重点新兴领域的高端人才加入核心课程团队,探索以院士和教授等科研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应用领域人才为依托的课程创新团队转型,加速推进以课程建设为牵引的“理论+技术”教学改革,让学员深入任职岗位、研究院所,适当延长学员实践培养周期;重点加大校外导师在课程指导、教学设计、课程考核三个方面的权重,持续积极探索产学研“1+N”多方导师教学模式,推进理技融合人才培养;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促推多方高端人才交流协作,加强多方专家队伍互利共建,激活学术圈与产业链的创新驱动力,扩大整体优势影响。

3.开展学员任职实践

立足产学研各方需求和教学实际,探索“订单式”定向培育人才模式,充分调研学员在企业、学业、研究院所的个人发展意愿,引导学员尽早步入适合自身发展的领域之中,以各类项目为载体开展岗位实践,实现各有侧重的人才能力培养,使学员既基础厚实、思维全面、素养深厚,又各有特点、优势,能在未来的职业领域实现创新发展。

4.共建创新实践基地

瞄准高素质人才培养,以跨越从课堂到岗位的能力鸿沟为导向,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大平台、大系统、大环境,建设紧贴岗位任职需要的综合创新实践基地。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岗位实践基地,将理论讲解与案例推演、实地演训、项目研发相结合,形成“做中学”“用中学”“研中学”有效回路;举办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激发学员内驱力;围绕技术资源生态圈,开展应用创新实践活动,实现学员技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本文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融合的角度出发,研究协同育人的机制、路径与模式,将创新人才的培养置于教育、社会、经济的大系统中统筹考虑,把人才的生态发展嵌套于直接环境(学校、企业)与间接环境(经济、社会)的多个环境系统中,在学科专业和产业生态环境下考察人才专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充分考虑多方协同育人主体的优势和短板,深入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1+2+3+4”“订单式”育人模式,建立了协调、灵活、高效的校企联合培养运行保障机制,并建设了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岗位发布、岗位寻找、校企合作对接等实时互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持续深度发展,支撑高校学科专业体系发展的同时,为企业、科研院所等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促进产业和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 2016,37(5):72-76.

[2] 成洪波.粤港澳大湾区“产学融创”:内涵实质、需求背景与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36-41.

[3] 沈佳坤,张军,吴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推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关村科学城典型项目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87-99.

[4] 王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政产学研金服用”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21(6):92-96.

[5] 姜丽,杨维明,张玮.“基地+平台”一站式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4):228-235.

[6] 龚红,查冰川.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演进与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1):22-26.

[7] 仝月荣,陈江平,张执南,等.产教深度融合 协同探索面向新工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1):194-198.

[8] 薛莉,陈钢,张白云.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综述:热点主题及发展脉络[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2):1-8.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1期)2016-12-16 23:31:56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1:16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11:15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