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商科教育面临人才培养局限与课程教学模式匹配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为适应新商科背景下高质量培育人才的要求,课题组以本科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为例,以现实产业为依托、以案例促行动学习为主线、以科研成果应用为标准,创新性构建了“立体学习、四融结合、两讲两拆一呈现”科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模式,并展开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全面开辟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社会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加速建设数字中国、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管理人才储备。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科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商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046-04
新商科教育是在数字经济领域内对传统商科教育的升级和革新,旨在通过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改革,培养适应未来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商科人才。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管理学领域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理解和分析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提供框架。基于此,课题组以本科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为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实操相结合,多维度多空间地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前沿研究、现代企业热点案例,创新性地构建了“立体学习、四融结合、两讲两拆一呈现”科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一种教练示范、行动学习与深度参与的沉浸式教学环境,提倡既注重“学”又注重“术”[1],对新商科课程改革有启发意义。
一、传统商科背景下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局限性
(一)通用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存在鸿沟
新商科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应用战略思维、管理工具、战略原则来指导决策未来的工作实践。然而,当下部分大学生面临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以致在面对真实商业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如何把广泛适用的理论与应用型课程结合起来,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实际操作中,是学生要面对的困难与挑战。
(二)专业知识体系与跨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不够
当前,传统商科课程中严格的知识体系结构为学生提供了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但传统商科在知识结构、逻辑与教学场景等方面的局限,又导致大学生难以进行不同学科之间、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应用融合。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懂管理、懂商业、懂新技术、懂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多立足于线下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识别与记忆,缺乏有效场景与角色代入的行动训练,学生难免会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产生“假、大、空”的认知,这也是当前大学商科教育难以实现真正跨学科教学的根源。
(三)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足
传统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上更侧重于大型成熟企业的战略规划、分析和管理,而对初创企业及快速成长企业的需求关注较少,加之教学场景的局限使得学生合作互动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于偏向理论,通常关注如何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制定和实施战略,缺乏对新市场机会和创新模式的探讨,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尝试新事物的勇气。
二、新商科教育理念
新商科教育是响应新时代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主动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它是对传统商科教育的一种补充和提升,更符合未来社会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新商科课程遵循新的育人理念(学生全面发展),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科产教边界,促进科产教深度融合),重构课程内容(反映新前沿、新思维、新技术的内容体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情境转化、任务驱动、促行动学习),利用新的教学技术平台(实验室平台、智慧教学工具)[2],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国家急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通过新商科教育,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传统的管理知识,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三、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以上新商科的基本理念和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课题组综合多门商科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反思与总结,以现实产业为依托、以案例促行动学习为主线、以科研成果应用为标准,创新性构建了“立体学习、四融结合、两讲两拆一呈现”科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具体见图1。
(一)“立体学习”
“立体学习”是一种结合线上学习、线下课堂和产业空间的多维度教育模式,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将不同的学习场景进行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和多方面地参与学习。线上学习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访问课程内容,自主完成核心概念的预习,这种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学生学习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线下课堂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场域,强调小组协同和师生共研共探,运用教练促行动技术帮助学生获得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并邀请企业高管参与教学与评价。产业空间提供真实场景,运用校友资源建立实践基地和强化学院虚拟实训,通过团队共创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获得较为真实的产业体验,实现“问题挖掘—初探—解决—评价/应用”的多维空间转换学习,锻炼独立思考、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立体学习”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育的全面性和实践性,通过线上线下与产业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多感官的学习体验,具体见图2。
(二)“四融结合”
“四融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实现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1.融思政。融思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以及国家认同感。2022年教育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并将其列为教育信息化重点,加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资源建设[3]。这意味着在课程教学与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思政教育将被赋予更高的优先级,以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场景中接触到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新商科教育要求学生对产业真实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虚拟实训提升应用能力,同时内化商业伦理和国家主流意识;要求教师提升课程内容上的“思政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融产业。融产业即产教融合,是指依托现实产业,以产业问题作为案例教学起点,以启发式手段解决产业问题,以学生成果互评与产业应用为教学终点,形成课程教学与产业实践闭环。推进产教融合,就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4],以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为教学师资,以企业项目与课程要点为教学内容,以高校和企业为教学平台,使高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行业的需求相互补充[5],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教育更贴近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实用性。这种融合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增强其职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建立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将实际产业环境和工作场景引入校园,打破各院系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和跨学科合作。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引入政府、协会、消费者群体等,多方构建跨界整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同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适应就业变化,确保课程具有前瞻性和应用性[4]。
3.融实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既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扩大其知识面,也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在教学模式上,要求教师有创新,通过完成实验、案例分析、项目实施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训操作中掌握技能、识别产业环境,并敢于在团队合作中质疑和反思。在课程设计上,强调将理论学习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融合,确保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验室工作、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融科研。科教融合强调科研与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素质。科教融合就是将科研成果和方法融入课程,把教学内容与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产业发展前沿紧密联系,确保课程更新与产业同步。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共创共研产出系列高质量科研成果。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的科学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独立创新能力。
(三)“两讲两拆一呈现”
课堂教学“两讲两拆一呈现”指在学生发现产业问题之后,通过“讲解理论—讲解工具模型—案例拆解—产业拆解(实训)—成果呈现(应用)”五个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内容,最终形成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见图3。
产业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相关产业案例并记录存在的问题,以便对产业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为课堂讨论打下基础。课中,教师与学生针对案例中真实存在的产业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利用多渠道自主寻找答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还能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课后,学生小组团队共同梳理问题逻辑,解答课前的疑问;实施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小组协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总结性评价,具体见图4。
1.讲解理论。在这一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与产业问题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框架。仅依靠线上学习基础知识并不足以支撑学生深入剖析和解决产业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利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应用逻辑来构建和整合知识体系。通过使用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提炼出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精华,围绕解决产业现实问题重构知识体系,让学生精确获取理论知识要点,以便在后续的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等环节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讲解工具模型。在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将引入具体的工具和模型。这些工具和模型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技能。为了确保学生有效掌握企业战略管理中经典模型的应用,教师需要借助特定的应用工具辅助教学。工具模型可直接来源于经典模型,并根据具体理论和教学需求进行选择或改进。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操作演示、使用图表直观展现,深化学生对工具和模型的理解,同时结合理论知识回顾,确保学生能够将两者融会贯通,并提供模拟操作或实际练习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精准掌握工具应用方法。
3.案例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将前两个环节所掌握的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与工具模型应用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通过实际的操作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引入产业真实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课前预习所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同时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与模型工具来识别和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寻找合适的视角进行案例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头脑风暴进行共创,按团队共识对案例逻辑进行拆解重构,同时以教练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索和讨论中找到答案。
4.产业拆解。在这一环节,学生将从课堂理论和案例分析走向实际的产业环境,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真实的业务挑战中。学生可针对具体产业实例或产业实景,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工具分析宏观、中观行业问题,了解国家政策、区域政策、行业政策,以探索和构建解决问题的框架与逻辑路径。此环节仍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共创,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细化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对学生的进展给予及时反馈,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应用工具和现实问题的认知。
5.成果呈现。此阶段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检验的阶段,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闭环阶段。基于前面四个步骤的学习、探索与实践,结合产业案例,学生对实训成果、论文成果或案例成果进行迭代,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呈现成果,最后由教师与企业应用社会标准和准则共同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估。
四、结语
本文通过“立体学习、四融结合、两讲两拆一呈现”科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线上+线下+产业空间”三维度课程,将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研究与产业因素等融入课程教学中。该模式不仅能为企业的决策咨询奠定基础,而且能够更有效地传授理论知识,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应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面对复杂商业环境时的应变能力、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
[ 参 考 文 献 ]
[1] 梁梓潞,于佳弘,梁运吉.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实践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对外经贸,2022(12):154-157.
[2] 杨美玲,程振锋.新商科产教融合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31):45-48.
[3]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4-03-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
3.htm.
[4] 张大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做实“三个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20(3):1-3.
[5] 匡彬,汪涛.基于项目化课程体系的产教融合方法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10):104-107.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