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平台,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队伍的主要力量,在科研育人中有效发挥影响力是其工作创新、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在科研育人工作中提升其影响力是适应新时代背景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特征的需要,亦是职业发展和工作创新的需要。当前辅导员科研影响力发挥不足,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其现实原因,并从辅导员、学生及教育环境层面提出建议,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和科研育人提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辅导员;科研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能力;辅导员;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3-002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当前,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大思政背景下,辅导员具有“奋进者”和“引路人”的双重身份,在科研育人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辅导员科研育人影响力是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一种,主要是由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与学生的关系中,对学生产生的相关影响[1-2]。从静态层面来看,科研育人影响力是辅导员、学生和科研育人的外部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动态层面看,科研育人影响力不仅是辅导员单方面施加影响,而且在学生认知、能力和行动方面也会影响辅导员,两者是平等互动的作用主体和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将思想价值融入科研环节和程序、要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要加大优秀团队的宣传力度。这为辅导员尤其是本科生辅导员开展科研育人的工作方式方法提供了直接引导和建议。但在实际的科研育人过程中,部分辅导员的角色缺失。基于此,在各项变局带来的挑战下,研究辅导员科研育人影响力的现状与提升路径,对于推进科研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科研育人影响力提升的意义
(一)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
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特点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3]。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和服务国家战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总之,高校要聚焦学生创新力和科研力的培养和提升。辅导员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队伍,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的科研力、创新力培养的需求,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积极影响学生,在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方面贡献力量。
(二)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有以下鲜明特征。一是个体意识更加强烈,对自我实现的价值感追求更高,面临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要求挑战更大。二是本科生升学人数和需求激增,相应的科研育人周期链条应当向前延伸至本科阶段。这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挑战,因此要有培养和教育学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要加强本科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育。综上,辅导员作为管理服务学生的重要角色,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必不可少,要做好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科学精神引领。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需要
在“大思政”背景下,各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更为重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和政策,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培养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发展路径。辅导员应当具备专业性和创新性,从“学习型”辅导员向“实践型”“实践研究型”“研究型”辅导员转变[4],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辐射、带动学生,助力协同育人和科研育人。
二、辅导员科研育人影响力发挥的现状
1.辅导员的职业特征导致科研作用发挥不大
(1)辅导员科研育人意识不足
部分辅导员的科研育人意识不足[5],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非权力影响力被忽视,更谈不上科研影响力的发挥。此外,部分辅导员工作的理念容易形成既定的“认知圈”,难以及时调整、更新新理念,未能深刻认识到科研育人的作用,更不提科研影响力的提升。
(2)辅导员科研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不足。很多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各异,高校没有长效性的发展机制予以支持,导致缺乏具有一定科研基础、能够发挥并努力提升科研影响力的辅导员[6]。
一方面,在准入标准中,大多数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不大,入职后的科研培训和科研支持并不匹配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导致辅导员的科研力不足,无法有效在科研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一些辅导员的职业道路选择存在功利性和短期倾向,在没有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和稳定的科研精神投入的情况下,较难提升辅导员的科研影响力。
(3)辅导员科研思维不够开阔
部分辅导员的科研思维不够开阔。尽管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应当目标一致、同向同行,但两支队伍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工作思维,在科研育人中协同不足。此外,部分辅导员在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思政力量贡献意识不强,缺少整合外部资源的工作思路。受科研育人严谨、规范等特征的影响,部分辅导员科研育人的工作方式方法固化,尤其在科研精神、学术道德层面上的教育,通常以专题讲座、警示案例等方式进行,未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生特征对辅导员开展科研育人带来的挑战
(1)学生价值观的多元性挑战
部分“00后”大学生的个性更加张扬突出,推崇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敢于挑战权威且价值观念多元,加上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存在弱化现象,辅导员的话语权和信任感逐步降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育人方法迎来较大阻力,学生在科研育人中受到辅导员的影响不足[7]。
(2)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挑战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获取渠道增多,大量信息可即时获取,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这为大学生获取资料带来便捷,但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形成系统的认知,如何在明确的答案背后进一步深入思考、批判、创新,是学生学习面临的挑战。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辅导员开展科研育人带来挑战。
(3)学生对科研创新诉求形成的挑战
当前,高校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计划继续深造的学生有更加强烈的科研创新需求。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科研项目的参与态度积极,主要体现在结果预期上能够有助于个人能力的提升,精神效用上能够满足个人的科研兴趣和成就感[8]。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聚焦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认知的培育和精神的深化,尤其在满足学生科研需求上,逐步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从传统的讲座、培训、课程等方式转向联盟型、网络化、混合式内涵教育[9],这一变化趋势无疑对辅导员的科研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辅导员科研育人中面临的困境
(1)育人队伍机制协同力不够
高校科研育人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涵盖了研究生导师、专任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校外企业导师等。传统的科研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是科研育人的主要队伍;对于本科生而言,专任教师、班主任等是科研育人的主要队伍,较少有辅导员的参与,甚至部分高校或教师将科研与育人分为两个工作板块,导致辅导员游离于科研工作之外,科研影响力发挥受限。
此外,部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重科研轻育人”现象[10],缺乏对学生开展科学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存在刻板式的要求,强调“学术诚信”,较少提及“科学精神”,无法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2)育人平台缺乏思政教育力量
科研育人的重点在于育人,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挖掘科研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家国情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但部分高校科研与育人的分离,出现“两张皮”现象[11],主要体现为在已有的科研育人平台和建设中,缺乏思政教育影响力。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科研发展平台、创新创业育人基地等均以专业教师为主,较少有辅导员或思政工作者参与;另一方面,平台建设的机制环节以科研产出导向为主,功利性明显,较少将思政教育的成果纳入评价中。因此,辅导员要在科研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思政教育影响力,可以主动投入平台建设,着重提升思政教育成果。
(3)辅导员科研工作成效不足
科研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助力,辅导员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是高校科研育人工作的有效探索。但辅导员自身的科研工作存在不少问题,成效不足,需要转变辅导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完善相应的导向机制。
三、辅导员科研育人影响力的提升路径
(一)辅导员层面:树立科研育人理念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在科研育人工作上大有可为,其前提是:思想上与党的教育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行动上坚持言传身教,育人过程中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工作方法上注重改革创新。为切实提高科研育人成效,辅导员科研影响力提升的关键在于辅导员自身的转变。
1.转变育人思路
辅导员应深植科研育人的理念。一方面,辅导员要意识到科研职责的重要性,秉持理论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有计划地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不断挖掘自身的职业潜能和价值。另一方面,辅导员通过科研训练,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地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科研之中;通过分享科研方法,为学生科研能力提升提供更多视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术作风。
2.转变育人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动态的、长期的,也是资源整合、协同融合的过程[12],辅导员在提高科研影响力上要转变思维,主动联动其他各方面资源,发挥职业优势。第一,紧密联动课堂内外。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负责人,辅导员可以辅之以科研榜样力量、科研精神内涵、科研故事案例,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第二,紧密联动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科学研究不应局限于校内和线下,在“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辅导员可利用校友企业、就业单位、实践基地等资源,充分将资源“引进来”,把人才“推出去”,减少科研与实践就业、创新创业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际、紧跟社会需求;充分利用线上网络资源,如电子报刊、专业公众号、“学习强国”平台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时事动态、理论政策,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3.优化育人平台
科研育人与课堂育人、实践育人、“双创”育人、管理育人等育人体系并非相互独立、脱节,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专业知识和方法传授,也需要实践实习、创新创业等活动的培养和提升,更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辅导员要将各项育人工作有效融合,形成合力。第一,以管理服务为基础,通畅育人机制。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及时对学生的诉求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畅通学生与专业教师等方面的沟通渠道,让“有需求”“有困惑”的学生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与任课教师沟通学生的成长和差异性,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启蒙专题活动,促进学生扎实掌握专业基础。
第二,以实践竞赛为抓手,提高育人质量。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是学生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路径[13],辅导员既要承担“引导者”的角色,也要充当“协调员”的角色。如担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指导者,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在专业领域的学科竞赛中,辅导员可以成为专业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做好团队协调、后勤保障等工作。
第三,以就业文化提升育人成效。科研育人的成效在于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向科学研究岗位,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和国家。辅导员在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提供科学研究相关职业、行业等方面的信息资源,鼓励学生将科学研究纳入职业规划。此外,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辅导员可通过系列文化主题教育,总结学生科研工作的成效,通过学习优秀典型、传递榜样力量、宣讲赛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二)学生层面:创新科研育人模式
要想实现科研育人,就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在科研方面的诉求,通过激励、示范、启迪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事科研。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群体特征出发,科研育人要切实设计好科研活动和组织体系。
1.开展四类科研活动
一是组织开展科研兴趣启蒙活动[14]。主要针对低年级或大一新生,通过专题分享、普及宣传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并尝试探索。二是组织开展项目式科研训练活动[15]。主要针对有意愿探索、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通过申报较为简单、基础性的科研项目,引导、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实践、实验,从而掌握科研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研究路径。此外,辅导员要注重学生科研方法和科研素养的培育,积累科研经验。三是组织开展科研竞赛活动。主要针对有一定科研基础和知识积累的学生,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科研思维的碰撞,拓宽学术视野,增强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成就感。四是组织开展转化式科研创新活动。主要针对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成果较为成熟并可以转化的学生,引导学生开展的科研项目与社会需求、国家战略需求相一致,通过面向社会、面向产业和地方开展实践性、创新型科研活动,增强学生投身科研的理想信念,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社会价值的实现中去。
2.创新组织体系
科研育人主要是在师徒模式下,学生从模仿到创新、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16]。已有的探索实践中,主要有两种组织关系:一是师生团队组织,以导师带研究生、专业教师或班主任带本科生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二是朋辈团队组织,通过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或项目式、竞赛式等团队方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能。辅导员可以创新科研组织体系,探索“科研+”模式,依托党支部、团支部、学生社团等,组织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融合企业、地方政府等社会力量打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研育人成效。
(三)教育环境层面:完善科研育人机制
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是科研育人的重要方面,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单位,高校要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成立科研育人工作团队,统筹协调校内外资源,深入推进科研育人改革,切实发挥科研育人的管理效能。
一是各高校应当提高认识,转变育人理念,将重视科研工作的效能发挥转变至重视科研、育人并重之上[17],在构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推进“三全育人”的过程中,进一步厘清科研育人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加强组织引导,将科研育人工作纳入高校管理的考核评价、督促检查和相应的激励评比之中,在系列制度中完善关于科研育人的各项工作要求,善于运用专项工作、项目式、试点式、团队式工作方法,灵活组织并探索,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或保障,以点带面,全面引领。
三是协同育人主体。一方面是激励,充分调动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及校外导师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有效合力;另一方面是培训,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包括科研育人的主要内容、思想价值内涵、育人的方法和技巧,促进辅导员开展科研育人工作。
四、结语
当前,大思政融合、学科“四新”建设均给高校科研育人带来挑战,辅导员作为思政育人队伍的重要力量,不断提高其科研影响力是适应时代的需要。高校应主动转变育人思路,创新育人模式和组织体系,并对辅导员予以育人保障和支持,为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姜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辅导员影响力研究[D]. 沈阳:辽宁大学,2015.
[2] 代玉启.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提升刍议[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1):34-37.
[3] 罗建平,桂庆平.扎根中国大地"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六[J].教育研究,2022,43(6):4-18.
[4] 肖乃涛,姜永杰.高校辅导员科研育人的现实困境与嵌入路径[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23,36(1):88-91.
[5] 杨璐柳婷,吴晓培,丁瑞庭,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困境及应对[J].高校辅导员,2021,(2):75-79.
[6] 吴遐,祖磊,刘志强.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策略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3(31):203-204.
[7] 潘伟伦.高校辅导员影响力量化测评问卷的编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0):103-105.
[8] 李湘萍.大学生科研参与与学生发展:来自中国案例高校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1):129-147.
[9] 杨文建,张娟.“双一流”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教育革新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0,(2):10-16.
[10] 刘在洲,谢晨霞,刘香菊,等.大学科研育人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H省4所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6):79-85.
[11] 吴正国,侯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理论分析、现实诉求与优化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50-56.
[12] 黄敦平,杨迎.基于“赛研融合”的财经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1):69-74.
[13] 梁小英,董世攀,黄兰怡,等.“科研育人”视域下科研思维训练模式对本科护生科研能力的影响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2):68-70.
[14] 龚强,李尉青.提升高校科研育人质量的长效机制与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8):91-95.
[15] 朱新宁,杨汀滢,张春红,等.面向科研素养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6):108-118.
[16] 魏舶,杨亚庚.科研育人逻辑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59-61.
[17] 刘香菊,刘在洲.大学科研育人的价值意蕴与作用机理[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8):73-81.
[责任编辑:黄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