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在护理中采用压力与适应理论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6月赣县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均较低(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各项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均较高(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 QOL)评分较高(P<0.05)。结论 在肝硬化代偿期护理中采用压力与适应理论,有利于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自
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可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肝硬化代偿期;压力与适应理论;负性情绪;自我管理行为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0-0078-03 " " 文献标志码:A " " 中国图书分类号:R657.31
肝硬化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若未能及时有效治疗,不仅会引发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还会增加癌变的风险,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对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而言,在受疾病折磨的同时,还需承担来自家庭、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会使患者产生明显的负性情绪,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和依从性不断降低,进而影响康复效果,降低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治疗方案和护理干预,对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康复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常规护理中的心理干预具有一定的护理效果,但缺少针对性,无法帮助患者疏解心理压力。压力与适应理论在本质上属于心理护理的范围,可以通过分析压力来源和压力反应的方式寻找正确、有效的压力疏导方式,稳定患者在后续治疗和护理中的情绪,以此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推动患者尽快康复[1]。因此,临床认为,在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护理中采用压力与适应理论,能有效提高整体的护理效果,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缩短康复进程[2]。为进一步探讨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在护理中采用压力与适应理论的临床护理效果,本研究选取了60例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6月赣县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2~52岁,平均(47.21±
3.15)岁;病程2~5年,平均(4.05±0.21)年。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2~52岁,平均(47.25±3.18)岁;病程2~5年,平均(4.11±
0.25)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均符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诊断标准[3];预期寿命均超过6个月;依从性良好,均能配合完成护理干预。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者;有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需对其病情进展进行详细评估,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日常的护理干预;患者住院期间,需进行口头健康宣教,详细告知其疾病的相关知识;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针对负性情绪较为严重者,需通知专业的心理医师进行心理疏导;遵医嘱提供相应的治疗护理,认真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情况,若出现异常立即通知主治医生救治。
观察组在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干预。(1)组建护理干预小组。由1名内科护士和5名专业护理人员组成,小组成员需参加压力与适应理论有关的专业培训,了解具体的干预内容以及干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干预准备工作。(2)寻找压力来源。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和交流,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顾虑,了解压力来源。经过分析和整理发现,患者的压力来源主要包括陌生环境、对疾病的担忧、治疗费用、失去自尊心、对治疗方案缺少信心、中断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3)分析压力反应。不同人面对压力的反应也存在较大差异,护理人员需在日常的护理干预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面对压力时的反应。通过分析发现,患者的压力反应主要有焦虑、抑郁、依赖、自卑、退缩、孤独、猜疑、冷漠等。(4)实施压力适应护理干预。根据压力来源和压力反应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与家属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引导患者加入到后续的护理干预过程中,共同协助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模式。通过一对一指导和集中教育2种方式开展健康宣教,详细讲解肝硬化的相关知识以及日常护理的内容、注意事项等,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护理的方法,不断强调养成健康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详细讲解出现压力来源和压力反应的原因,认真进行心理疏导,针对具体的压力来源和压力反应采取相应的疏导方式。鼓励患者多到户外活动,引导患者感受生活的乐趣和自我价值,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饮食喜好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叮嘱患者以低钠饮食为主,禁止食用辛辣刺激、过硬粗糙的食物。重视并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辅助患者穿戴衣物,认真夸奖患者每天的精神面貌,提高其自信心。为患者详细分析目前的病情特点和治疗情况,并讲解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引导患者主动进行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让家属做好日常监督。
2组患者以护理2个月为评估时间节点,持续护理2个月后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
1.3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以SAS量表和SDS量表[4]作为负性情绪的评估工具。SAS量表共有20条评估项目,使用4级评分法,分界值为50分,分数与患者的焦虑情况成正比;SDS量表中包含10道正向计分题和10道反向计分题,使用4级评分法,分界值为53分,分数与患者的抑郁情况成正比。(2)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自我管理行为。以王倩等[5]研究的肝硬化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共有4个维度,24条评估项目,其中,日常生活管理包含7条评估项目,饮食管理包含7条评估项目,病情监测管理包含5条评估项目,用药管理包含5条评估项目,每条评估项目的评分范围为1~4分,总评分范围24~96分,评分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成正比。(3)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以WHO QOL量表[6]作为评估工具,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进行评估。其中,个体生理领域包含6个条目,心理领域包含8个条目,社会关系领域包含5个条目,环境领域包含7个条目,每个条目的评分范围0~5分,总分130分,评分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负性情绪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较低(P<0.05),见表1。
2.2 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饮食管理、病情监测管理和用药管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日常生活管理、饮食管理、病情监测管理和用药管理评分均较高(P<0.05),见表2。
2.3 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 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评分均较高(P<0.05),见表3。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患者在面对疾病导致的压力时,会出现各种适应性的反应,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这种适应性反应会转变为持续性的应对行为,当压力源出现时,患者就会选择相应的适应性反应面对。若压力源与适应性反应无法保持平衡状态,患者的应对行为会不断加重,进而影响治疗效果。肝硬化是在不同病因长期作用下引发的一种弥漫性肝脏病理性改变,具有症状反复、病程长、预后差的特点,大部分患者在疾病的长期折磨下心理压力不断加重,逐渐失去了治疗信心,从而产生较多负性情绪,以消极的态度面对临床治疗,降低治疗效果。由此可知,在肝硬化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常规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对肝硬化代偿期的了解,初步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但无法在后续治疗中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鉴于此,本研究对常规护理进行优化,在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干预,并将这一护理方式与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干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说明在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采用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负性情绪。本文的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与汪妲含等[7]的研究一致。压力与适应理论强调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与患者一同寻找和分析压力来源及压力反应,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减轻由疾病导致的心理压力,还可以提高后续护理干预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方位、多方面地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确保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后续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治疗效果[8]。
在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负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而自我管理行为又是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方式之一。故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除了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外,还需重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生活质量。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压力与适应理论下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各项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说明在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提升其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为,在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干预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通过多种健康宣教的方式帮助患者全面了解和掌握与疾病有关的知识,使患者明白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促使患者主动配合完成后续的护理干预,提高自我管理行为能力[9]。在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护理干预可以通过心理护理、户外活动、培养生活习惯、家属监督等方式不断激发患者的生存欲望,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心和照顾,以此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负性情绪,逐渐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从而改善生活质量[10]。
综上所述,在压力与适应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减轻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还可以显著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可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金莉,杨红生,王凤.压力与适应理论对腹部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9,47(12):1550-1553.
[2] 薛惠,楼大钧,王红敏.压力与适应理论在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广东医学,2019,40(16):2370-2374.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诊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27(11):20.
[4] 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5] 王倩,王燕,高健,等.肝硬化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的研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2):1515-1520.
[6] 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8):1127-1129,1145.
[7] 汪妲含,杨超.压力与适应理论在肝硬化代偿期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20,18(6):742-743,749.
[8] 王芬,颜建.压力与适应理论在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0,21(4):442-446.
[9] 田敏.压力与适应理论在胃癌术后化疗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9):163-165,169.
[10] 刘红,李艳霞,赵小兰.压力-适应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自我疾病感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23):95-97.
(编辑:张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