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躯体活动功能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分析

2024-12-31 00:00:00黄晓琴桂莹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20期
关键词:康复期髋关节置换术

【摘要】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躯体活动功能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6月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患者临床资料。以髋关节置换躯体活动功能量表评估患者术后康复期躯体活动恢复情况,分为恢复良好组(躯体活动指数≥0.61)及恢复不良组(躯体活动指数<0.61)。收集临床资料(年龄、文化水平、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后有无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分析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 72例患者中,有54例术后躯体活动指数≥0.61,躯体活动功能恢复良好率为75.00%;18例术后躯体活动指数<0.61,躯体活动功能恢复不良率为25.00%。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水平、体质量指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与术后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恢复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手术时间、锻炼次数、术后有无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遵医情况、术后功能锻炼有无家人支持与术后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恢复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手术时间≥2 h、锻炼次数0~2次/周、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遵医、术后功能锻炼无家人支持是术后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患者存有一定躯体活动功能障碍情况,年龄≥75岁、手术时间≥2 h、锻炼次数0~2次/周、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遵医、术后功能锻炼无家人支持是造成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需据此实施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躯体活动功能。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期;躯体活动功能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0-0026-04 " " 文献标志码:A " " 中国图书分类号:R687.4

髋关节置换术通过人工假体置换病变髋关节,以纠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是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等髋关节疾病重要手段[1-2]。受手术创伤、疼痛影响,患者术后早期肢体活动严重受限,加之髋关节置换术创伤性较大,康复期较长,影响功能康复的因素较多,致使部分患者在术后康复期出现不同程度躯体活动功能障碍[3-4]。躯体活动功能的恢复不良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活动,降低生活质量,并增加其家庭负担[5]。临床应尽早明确造成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躯体活动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做好相关预防措施。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

6月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躯体活动功能的相关因素,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6月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45例;年龄55~90岁,平均年龄(72.19±6.32)岁。

纳入标准:符合髋关节置换术指征,且首次接受手术治疗;均为术后康复期;术前躯体功能正常;精神良好,认知、语言系统正常。

排除标准:术后拒绝参与调查者;存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收集2组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指数及一般资料。(1)躯体活动功能。于术后6个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躯体活动功能量表评估患者情况。该量表共13个条目,每个条目最低评分0分、最高评分4分,共包括3个维度(坐立活动、行走活动、日常活动),得分范围0~52分。通过量表评分计算患者躯体活动指数(取值为3分、4分的条目数除以总条目数),躯体活动指数范围0~1,数值≥0.61为躯体活动恢复良好,反之为恢复不良。将量表发送至患者手中,指导患者进行填写,保证该量表的完整性。填写完毕后现场回收,共发放72份,回收72份,回收率为100%。将躯体活动指数≥0.61的患者纳入恢复良好组,躯体活动指数<0.61纳入恢复不良组。(2)一般资料。统计2组患者临床资料,对资料进行整合。一般资料包括年龄(≥75岁、<75岁)、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体质量指数(≥25 kg/m2、<25 kg/m2)、手术时间(≥2 h、<2 h)、锻炼次数(≥3次/周、0~2次/周)、术后有无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无)、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医疗保险、公费)、遵医情况(遵医、不遵医)、术后功能锻炼有无家人支持(有、无)。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展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观察指标

(1)计算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指数;(2)分析影响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恢复的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躯体活动功能恢复情况

72例患者中,54例术后躯体活动指数≥0.61,躯体活动功能恢复良好率75.00%(54/72);18例术后躯体活动指数<0.61,躯体活动功能恢复不良率25.00%(18/72)。

2.2 影响躯体活动功能恢复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水平、体质量指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与术后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恢复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手术时间、锻炼次数、术后有无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遵医情况、术后功能锻炼有无家人支持与术后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恢复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影响躯体活动功能恢复的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手术时间≥2 h、锻炼次数0~2次/周、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遵医、术后功能锻炼无家人支持是术后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表3。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措施。受手术创伤、患肢疼痛等影响,患者康复期躯体活动功能障碍较为常见[6-7]。术后躯体活动功能障碍会促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加重生理、心理应激,导致生活质量下降[8]。明晰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72例患者中,躯体活动功能恢复良好率为75.00%,躯体活动功能恢复不良率为25.00%,提示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躯体活动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临床需加以重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锻炼次数、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遵医情况、术后功能锻炼有无家人支持与躯体活动功能恢复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手术时间≥2 h、锻炼次数0~2次/周、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遵医、术后功能锻炼无家人支持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躯体活动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1)年龄≥75岁。髋关节置换术虽能够修复髋关节生理结构、纠正畸形,但手术创伤性较大。年龄≥75岁的高龄患者年龄较大,对损伤耐受性较低,神经肌肉系统、骨骼系统功能有所下降,关节结构较为脆弱。高龄患者术后康复期难以及时适应人工关节,运动时常需忍受不同程度的疼痛,常过于担忧摔倒和害怕疼痛而对术后功能锻炼表现出抵触和抗拒,导致躯体活动功能恢复不良[9]。高龄患者存有较多基础疾病,自身免疫力低下,体质较弱,切口愈合缓慢,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相对较长,从而影响躯体活动功能恢复。(2)手术时间≥2 h。手术时间较长说明患者所受创伤较为严重,失血量较多。失血后若无法有效促使组织间液进入血管补充循环血量,会增加患者机体缺氧风险。一旦发生脑缺氧可能导致脑功能障碍,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致使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延迟,不利于躯体活动功能恢复。(3)锻炼次数0~

2次/周。术后持续、规范进行康复锻炼是促进髋关节术后功能恢复的有效措施。若锻炼频率较低,会影响患肢血液循环及肌肉代谢,不利于关节假体长入,致使关节周围肌力、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度恢复效果较差。(4)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术后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高危因素[10]。髋关节置换术创伤性较大,会造成替换关节周围组织、血管损伤,激活凝血系统,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栓形成风险较高。术后早期,患者受创伤、疼痛等影响,活动量较低。术后患处血液流速减慢,若卧床时间过长,会进一步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进而导致躯体活动功能恢复不良。(5)不遵医。部分患者术后用药、饮食、活动等不遵照医嘱实施,可能出现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影响关节功能的康复,不利于躯体活动功能恢复。(6)术后功能锻炼无家人支持。髋关节置换术后躯体活动功能的恢复与患者积极参与相关功能锻炼密切相关,而良好的支持是患者坚持功能锻炼的动力。若术后患者未得到家人的经济、情感层面的支持,则会影响功能锻炼的开展,不利于躯体活动功能恢复。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临床可实施以下干预措施。(1)针对年龄≥75岁者,医护人员需重点关注其躯体活动功能,指导适当摄入口服维生素D,以维持骨骼肌肉稳定性,协助、督促患者逐渐开展功能锻炼。

(2)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视频、图文结合等方式,告知患者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依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功能锻炼措施,如步行、肌力训练、肌力加强训练等;添加患者微信,定期进行视频指导及监督,促使患者遵医嘱坚持功能锻炼、尽早适应人工假体,提高关节周围肌力、关节稳定性,促使髋关节功能尽早恢复,改善躯体活动功能。(3)术后告知患者遵医嘱饮食、活动、用药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尽早开展功能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11]。

(4)医护人员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了解家庭情况,告知家属给予患者情感、经济支持的重要性;鼓励与患者关系较为亲密的家属多予陪伴,协助进行功能锻炼,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12]。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躯体活动功能恢复不良与年龄≥75岁、手术时间≥2 h、锻炼次数0~2次/周、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不遵医、术后功能锻炼无家人支持相关。临床需据此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躯体活动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放,王世轩,金光一,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骨关节炎患者对其髋关节功能、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J].中国综合临床,2018,34(2):161-164.

[2] 徐厚高,金耀,王慧,等.老年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后生存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2):1655-1657,1661.

[3] 叶丽丽,姜肖肖.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21,38(8):1187-1190.

[4] 苏晓慧,陈文月,魏敏.235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社会疏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21,28(16):37-41.

[5] 周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1):109-111.

[6] JUDD D L,WOLFE P,LEDOUX C V,et al.Trajectories of functional performance and muscle strength recovery differ after total knee and total hip replacement:a performance-based,longitudinal study[J].Int J Rehabil Res,2019,42(3):211-216.

[7] 蒋坤寅,李洪伟.两种手术入路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关系及多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10):1220-1223.

[8] 高铜拴,于哲,蔡丹,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12):1634-1637.

[9] 韦燕芬,陈敏茹,邓敏.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初期患者的躯体活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8):567-571.

[10] 万亿,王钧,段祥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27(11):58-61.

[11] 张春燕,李桂玲,汪祖兰.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康复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0,42(19):3032-3034.

[12] 覃开兵,蒋劲松.任务导向联合早期负重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9,41(23):2989-2993.

(编辑:许 琪)

猜你喜欢
康复期髋关节置换术
舒适护理在颈椎病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研究
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男性患者执行功能损害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干预对照研究
医学信息(2016年34期)2017-02-22 16:21:59
髋关节置换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严重粉碎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运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分析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再手术率和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医学信息(2016年29期)2016-11-28 08: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