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progress of community home⁃based care for elderly service based on \"Internet plus\"
GE Yan, DONG Li, YUAN Hongyan, XU Fanglei
Tongji Hospit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XU Fanglei, E⁃mail: 13501792610@163.com
Keywords" Internet plus; community home⁃based care for elderly; review
摘要" 就我国“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开展综述,总结分析现阶段“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面临的问题,为行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综述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4.15.019
自2000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50%,相较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了4.63个百分点[1],这预示着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伴随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养老问题成为必须关注的话题。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加以及少子化情况的出现,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养老负担逐步增大,家庭养老模式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机构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居家养老的局限性,但拘泥于我国的传统思想,多数老年人并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在此种大环境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既能保障老年人得到所需的养老服务,又能避免陌生环境带给老年人压力的问题,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舒心。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物联网、移动技术等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作为媒介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与大数据、信息化相结合,在“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养老、智慧养老为我国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1" 相关概念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其内核是指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体,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优化生产要素、业务结构,重构商业模式,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飞速发展,其核心理念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2]。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在整合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联合社会多方资源,以社区为基础,为在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所需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模式[3]。社区居家养老是将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精神慰藉等一系列服务相互融合的“福利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4],其既能为老年人养老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陌生环境给老年人带来的不适感和陌生感。
2" 政策演变
近年来,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指导,推动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2006—2008年,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5]和《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意见》[6],为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中央精神助力,同时也将居家养老服务业推上规范化、专业化的前进轨道。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7],将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以期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养老服务水平。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同年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8]则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主体目标。2016年,民政部联合财政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多模式下“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实际行动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同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改革,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9]。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民政局、卫生计生委制定印发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10],要求发挥信息技术对养老产业的提质增效支撑作用,促进养老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养老资源使用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同年,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11],其中指出应丰富养老服务业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12],围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部署了多项工作任务,明确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进行统筹规划。
各类政策规范的逐步出台及细化,彰显出国家对于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保驾护航。
3" “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3.1 服务形式
3.1.1 信息化管理
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居家养老信息数据库或服务平台,为老年人建立个人档案,实现信息的高效管理。同时,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数据库可与社区医院、服务机构等互联互通,从而精准识别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逐步完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智慧化发展[13]。例如现阶段上海市正在推行的“信息惠民行动计划”,通过构建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养老服务数据库,推进养老服务网上办事和服务[14]。
3.1.2 远程医疗
2018年7月17日,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15],将远程医疗与养老服务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远程医疗的主要形式包含远程诊断、远程治疗、远程监护及健康教育[16]。通过开展远程医疗,有效解决了因为时间、地点以及个体状况所带来的就医不便,提升了老年人获取医疗服务、医疗知识的便利性,同时也有助于对老年人开展持续性健康管理。
3.1.3 智能设备
智能设备用于养老服务推动了互联网与养老事业的二次融合,现阶段运用较广的主要为智能可穿戴设备。通过穿戴具备传感功能的设备,实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控,方便穿戴者及其照护者了解其健康状况,也能及时发现健康隐患,从而尽快就医。除可穿戴智能设备外,智能机器人也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部分发达国家已将智能机器人运用于协助老年人进行日常活动[17]。同时相关研究显示,老年人对于智能机器人有较高的接受度[18]。智能设备的应用让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更加的安全,但我国在智能设备的研发方面仍稍显不足[19],相关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3.1.4 线上预约+线下服务
线上预约+线下服务已成为解决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新举措,在日常生活方面,餐饮外卖、预约家政等行业均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而部分城市推出了养老驿站[20],定期开设一些适合老年人学习的兴趣班或娱乐活动,老年人可通过线上进行预约并至线下参与活动,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在医疗服务方面,“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已成为近年来医疗行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互联网进行预约,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极大降低了老年人的就医成本,同时有助于完善基层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医联体”“护联体”发展。
3.2 开展情况
伴随多项政策的出台实施,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进行中。各地纷纷开展试点工作,谋求将互联网与养老服务业紧密结合的新举措。太原市运用PPP模式打造社区智慧养老云平台,搭建“线上+线下”互通的养老服务供应链,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及精神需求给予帮助,提高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21]。西宁市政府完善网络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打造了公安系统及医疗系统等多方联合的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护、家政服务、文化活动、法律咨询等一系列为老服务项目[22]。北京市于2015年出台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23],明确指出应以现代化科技辅助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品质,大力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在此文件的指导下,北京市通过完善消费端与供给端的信息化改革,打造信息化服务体系,消除养老服务在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阻碍,有效提升了为老服务的效率[20]。上海市徐汇区则在政府引导下,由信息科技公司合作搭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并与政府养老服务中心对接,实现政府监管、实时监控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24]。福州市建立相关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该体系由监管者、服务提供者、服务层次、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多方面组成,并对福州市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进行规划及构建方法的探讨[25]。南京市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的试点城市,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日常生活、身体保健、娱乐活动及文化活动等多方面,打造精准化、多元化的为老服务体系[26]。2015年,长沙市启动首个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此后1年,长沙市天心区首家“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始运营,中心设置服务大厅、文化小栈、健康小屋、日间照料、幸福食堂等多个功能单元,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所需养老支持服务,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27]。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业相结合,已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方向。
4" “互联网+”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
4.1 盘活养老服务资源,提升养老服务可及性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渗透到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其自身具备的便利性也传递给养老服务行业,极大地提升了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互联网加持下的养老服务,也不再局限于线下,充分调动起来的线上资源,让为老服务更加饱满,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如现阶段发展较为成熟的外卖、快递、代购服务等,均能为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4.2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互联网技术在解决养老资源配置不均、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精准识别不同地区老年人的需求倾向[28],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同时,互联网技术能进一步整合资源并合理分配,缩小城乡养老资源供给上存在的差距。互联网也加快了资源跨区域调动的速率,如现在常用的远程诊疗、网络培训等,都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
5" “互联网+”居家社区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5.1 数字鸿沟与信息孤岛
信息技术为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老年人对于现代化高新技术的接受度却有待考量[13]。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部分老年人难以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29],这使得老年人与信息技术之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鸿沟”,阻碍了老年人获取更多的服务资源。与此同时,现阶段已有的养老服务类软件功能均较为单一,且不同软件、系统之间不能兼容,产生的“信息孤岛”导致养老服务缺少连贯性和整体性,影响了养老服务的效率[30]。
5.2 监管政策及标准规范需完善
目前,我国针对“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已出台多项指导性政策文件,但仍缺乏细致的监管规范及评价指标[30],同时与互联网有关的行政法规也未能及时跟进。监管规范欠缺易产生责权主体不清晰、责权范围不明确,带来责任推脱、“踢皮球”等问题。而互联网产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还未完整、有效地建立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养老行业的深度融合。加之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也严重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信息化发展。另外,由于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规范性有所欠缺,服务内容不一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了行业发展进程。此外,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跨系统、跨部门、跨地域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共用,影响养老服务的效率。
5.3 专业人才队伍缺失
养老服务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存在规模小、层次单一、质量不齐等问题,这是我国养老服务业长期面临的难题。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度进一步增加,尤其在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精神抚慰等方面,人才缺口更大[22]。另一方面,社区养老服务通常属于公益服务性质,大多社区并未设置专门的养老服务部门,而从业者也不具备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能力[31]。加之非营利性质所带来的从业者收入较低的问题,让养老服务行业人才流失现象更加严重。
5.4 行业发展存在地域性差异
受到传统思想、地区发展以及政策推进力度等因素的影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呈现出地域性差异。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以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互联网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融合更紧密[27,32]。从大环境出发,财政支持是建设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给予养老服务体系的保障更多,在落实相关政策上有更多的底气,更好地推动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33]。从个体角度出发,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民众接触到的信息量更多,思想活跃性更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进一步增加,从外界获取养老服务的可能性增加。同时城乡老年人收入上的差距以及老年人收入水平的降低,直接影响老年人选择相关养老服务。
5.5 市场化程度较低
现阶段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靠政府扶持,社会资源参与度较低[34]。但仅靠政府支持很难推动智慧养老服务进一步向前发展。一方面,政府财政拨款有限,而社会资本投资渠道较窄,养老服务业很难获得充足的财力支持,发展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养老服务所具备的公益性质注定了资本盈利有限,这使得养老行业对于社会资本的吸引力降低[35]。
6" 对策与建议
6.1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行业管理规范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呈上升态势,社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现状的养老模式,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持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用制度的顶层设计巩固居家社区养老的基础性地位,真正建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让老有所养不再停留于书面内容。同时,加快互联网产业的规范化管理进程,让“互联网+”模式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继而推动互联网与养老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标准化、高质量发展。此外,应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制定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逐步实现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的转化。
6.2 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化的服务人才是养老服务业长远发展的必要保障,决定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应以养老服务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可持续、专业化发展。建议从校园和社会两条路径入手,为养老服务储备人才。第一,高校以及各类职业技能院校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实现养老服务人才的系统性、专业性培养。建议设置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营养保健等课程。第二,志愿服务模式也是人才储备的重要方法,在社会上招募养老服务志愿者并予以专业、系统的培训,充分体现养老服务公益性的同时扩充人才队伍。第三,加强养老服务从业者的继续教育,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专业能力。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养老服务从业者更应当与时俱进,不再将养老服务局限于传统的生活照料,
6.3 加大偏远地区政策及资源供给
政策支持和资源供给是保障“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势必会影响对于养老服务业的投入。因此,国家应充分考虑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重视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农村地区的养老供给问题,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源上加强供给,弱化养老资源分配不均的影响,让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服务待遇。另外,偏远地区的老年人对于互联网等智能设备的使用率较城市及发达地区低,获取前沿信息的能力也相对薄弱[36],加之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其对于互联网技术、智慧养老产业心存疑虑。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可加大官方媒介的推广力度,让偏远地区的老年人了解“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业的优势,逐步达到接受服务的最终目的。
6.4 加快推动“互联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进程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偏重于依赖政府[30],这易使政府的负担加重,同时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因此,建议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为原则,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由第三方运营机构负责搭建服务平台、运营管理以及人员培训等。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服务业将会通过市场进行主动选择,优胜劣汰,最终实现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市场化运作也将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和分配的能力,使养老服务惠及更多的老年人。同时,政府也应在政策上鼓励产业多元化发展,可通过技术支持、税收减免等实际措施提升社会、企业参与“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政府、社会、企业、家庭以及个人的有效串联。
7" 小结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融入人民生活的各方各面,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形成的“智慧养老”模式为养老服务开辟新思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现状及人民需求的重要产物。但我国“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个环节仍需持续完善。未来,政府仍需积极推进“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信息时代更高效、便利的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1.
[2]"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5-03-05)[2023-03-21].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5zfgzbg.htm.
[3]" 刘新萍.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体系的建设及发展——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4):116-127.
[4]" 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416-420;425.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EB/OL].(2006-02-09)[2023-04-2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45668.htm.
[6]"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2008-02-21)[2023-03-21].https://www.gov.cn/jrzg/2008-02/21/content_896316.htm.
[7]" 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EB/OL].(2011-12-16)[2012-01-1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12/content_2034729.htm.
[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1)[2023-04-2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97187.htm.
[9]"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05)[2023-05-21].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9-02/28/content_74505900.shtml.
[10]" 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局,卫生计生委.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EB/OL].(2017-02-06)[2023-05-2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22955.htm.
[11]" 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EB/OL].(2017-02-28)[2023-03-2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81078.htm.
[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EB/OL].(2021-12-30)[2022-03-1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8066.htm.
[13]" 王卓伟.数字化背景下智慧居家养老发展探析[J].西部财会,2022(1):67-71.
[14]"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4-04-16)[2023-03-21].https://www.shanghai.gov.cn/nw31810/20200820/0001-31810_38830.html.
[15]" 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EB/OL].(2018-07-17)[2023-01-2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58684.htm.
[16]" 李虹彦,聂文博,殷欣,等.远程医疗在老年保健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3):3802-3804.
[17]" FISCHINGER D,EINRAMHOF P,PAPOUTSAKIS K,et al.Hobbit,a care robot supporting independent living at home:first prototype and lessons learned[J].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2016,75:60-78.
[18]" RANTANEN P,PARKKARI T,LEIKOLA S,et al.An In-home advanced robotic system to manage elderly home-care patients' medications:a pilot safety and usability study[J].Clinical Therapeutics,2017,39(5):1054-1061.
[19]" 谢德衡.“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医疗应用现状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6):162.
[20]" 王璐宁,高思琪.线上+线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优化策略探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为例[J].城市设计,2022,12(225):116-118.
[21]" 翟年祥,卫宗.“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优化探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3(3):82-86.
[22]" 李英羽,张建英.西宁市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12):72-74.
[23]"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EB/OL].(2015-02-25)[2023-02-25].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1905/t20190522_58195.html.
[24]" 谢国萍,俞昀,毛龙生.“互联网+嵌入式”社区养老模式探析[J].城市开发,2022(6):76-77.
[25]" 廖毅敏,秦业.互联网+健康养老:打造智慧化养老服务新模式[J].世界电信,2015,(8):75-77.
[26]" 钱净婷,申慧敏,何然,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2,35(S1):73-75.
[27]" 张赡之.湖南“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究[J].科技风,2018(4):68.
[28]" 麦理浩.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互联网+养老”模式分析[J].南方论刊,2023(2):52-53;59.
[29]" 刘申.“互联网+”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21.
[30]" 王栋乐,王明军,吴赛.“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问题及推广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4(20):59-61.
[31]" 宋青青,朱礼峰,贾红英.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2,20(6):136-138.
[32]" 杨良初,施文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实践、挑战与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2022(9):84-91.
[33]" 杨良初,施文凯.“十四五”时期推进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2022(8):40-42.
[34]" 王娟.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思考[J].新东方,2019(4):72-77.
[35]" 杨良初,王敏,孟艳.促进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科学,2016(12):78-87.
[36]" 陈欣欣,陈燕凤,龚金泉,等.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和养老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4):14.
(收稿日期:2023-08-30;修回日期:2024-07-17)
(本文编辑 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