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农民市民化研究

2024-12-31 00:00:00高煚明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18期
关键词:差序格局

[摘 要]文章从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转变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身份认同、生活环境、治理方式等多方面的矛盾,从培养农民市民的主人翁精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政府公信力等几个方面提出策略,以期为农民市民化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身份和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差序格局;团体格局;农民市民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18.060

[中图分类号]F323.8;D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18-0-03

1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解析

1.1 问题的提出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搬迁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换,还涉及搬迁农民在新环境中的社会适应和市民化过程。本文将从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的转变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易地搬迁农民在新环境中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有效融入的策略。

1.2 概念解析

1.2.1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是一种以个人为核心,依据亲疏远近构建的多层次社会圈层结构。在这种模式下,每个人都成为社会影响力的中心点,其社会关系如同水面上的涟漪,由内向外扩散。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人们依据血缘和地缘等自然纽带,构建了一种等级分明且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个体在其中扮演着固定的角色[1]。相对而言,团体格局则更加强调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种格局中,团体的边界清晰,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也相对明确。团体成员共享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与团体外部的成员有着明显的界限。

1.2.2 农民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并投身于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复杂过程。这一转变涉及农民从原先的农村生活环境迁移到城市,不仅要在物质层面适应城市生活,还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2 差序格局在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

2.1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低成本自给自足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基本的经济结构单元就是家庭,“四书”中的《大学》提出“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此,家庭的和谐稳定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宁的基石。我国的农村家庭需求十分简单,生存是农民最基本的需求,人们过着简朴的生活,秉持着节俭的生活观念。农业作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决定了他们简单而低成本的生活方式。这种低成本的自给自足,正是农村家庭保持稳定的关键因素。

2.2 密切固定的“熟人社会”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2]。在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稳定,以己身为中心,通过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进入社交群,从而逐渐融入当地的交流网络。这主要归因于农村地区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小,人口流动性较低,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封闭性与排他性。人们在农村社会中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起熟悉和亲密的关系,从而构建了一个紧密且固定的交流网络。

2.3 德治为主的治理方式

在差序格局当中,个人通过波纹将自己的亲属关系与社会关系推及出去,形成一个有差别的次序,这种从外围向内观察的视角突显了集体的形成与凝聚。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在这一社会制度中,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家族的利益[3]。为了塑造并维系这种价值取向,道德教化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地区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尊重道德、注重家庭伦理等价值观念在农村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承。德治可以更好地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3 团体格局在城市社区的特点

3.1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相较于农村,城市人口的生活节奏更加紧凑。首先,不同于农民单纯从土地上获取相应的生产资料,在城市中,人们通常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也承担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与工作压力,人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从而导致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其次,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与其便利设施和服务紧密相连。这些设施和服务为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得他们的时间被高效利用,进一步加快了生活节奏[4]。

3.2 匿名多变的人际关系

在城市社区中的人际关系呈现的是匿名性与多变性。匿名性是由城市的人口密度高、人口流动性大所导致的。城市的人口密度高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非常多,人们往往只是礼貌的寒暄。城市的快节奏和高压力环境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速度,人际关系也更加短暂和表面化。多变性是由于城市人口的多样性。城市是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人们聚集的地方,不同的人群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3.3 法治为主的治理方式

城市的法治与乡村的德治是相对而言的,这并不代表城市没有德治或者乡村没有法治,城市依托于完善的法律体系,以法律为基础来规范社会行为。城市背后有着现代化的社会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法律意识,追求公平、公正和法律的平等适用。在城市社区这种人口密度大、人际关系相对淡薄、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相对集中的地方,只有依靠法律来治理,才能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4 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转变过程中的矛盾

4.1 身份意识矛盾

4.1.1 角色意识

从农民到居民的转换过程中,首先出现的矛盾就是角色意识的转变。一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相对城市居民来说比较保守,社会地位和认同感相对较低,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自豪感,习惯于之前安土重迁的生活,贸然进入城市生活,经常会显得格格不入[5]。二是农民情感寄托的缺失。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就意味着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与土生土长的关系网络,在进入城市生活之后,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适应。

4.1.2 行为模式

农村与城市生活的行为模式存在巨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缺乏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农村生活的农民祖祖辈辈都是从事农耕工作,除了干农活,很少有一技之长,在脱离了土地之后一时难以改变原来的生计方式,也难以适应新的生计方式[6]。二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资源相对城市来说比较滞后,缺乏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和信息技术。农民在缺乏这些基础设施和信息设备使用经验的情况下,很难改变传统的农村行为模式,从而给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带来障碍,进而对自己的城市居民身份缺乏认可。

4.2 生活环境矛盾

4.2.1 生活空间缩小

易地搬迁的农民主要是进入政府所规划的安置社区生活,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与土地价格高昂,农民在安置社区的住房面积相对于农村的自建房明显缩小,难以满足他们原本的居住需求。在农村地区,农民的休闲娱乐可以随意开展,不受空间、地点的限制,但是在城市,每个地块都有其相应的功能,所以只能在公园或广场开展娱乐活动。安置社区的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面积较小,有的安置社区甚至没有这样的地方,无法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

4.2.2 生活习惯约束

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生活习惯与城市社区居民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在农村地区,人们通常习惯于早起早睡,饮食简单,并且自给自足,生活节奏较慢。而城市居民则习惯于晚起晚睡,追求多样化的饮食,生活节奏较快。这种差异导致农民在城市生活会感到不适应,无法适应城市的快节奏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其次,在农村,人们习惯于与邻里亲近,互相帮助,而城市居民则更注重个人隐私和私人空间。农民在搬迁到城市安置社区后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无法适应城市居民的社交方式[7]。

4.3 治理方式矛盾

4.3.1 传统治理方式转变

在农村地区,当邻里出现了矛盾纠纷,通常会由农村中一些年长且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长者来调和解决,这些长者能够按照传统的“规章制度”调和矛盾,为当地的农村社区提供指导和支持。但是,当进入城市安置社区生活之后,这些长者的角色被政府取代,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是按照传统的“规则”而是按照法律来裁决。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搬迁居民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一是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高,认为其难以对每一个家庭都了解得十分透彻;二是习惯于农村的传统规则。

4.3.2 政治参与热情不高

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农民的政治参与方式相对有限。他们主要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自治组织等形式来参与政治决策。而城市居民则可以通过选举、公民投票、政治团体等多种途径参与政治。农村地区的政治参与主要集中在土地、农业、农民权益等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议题上。而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议题更加多样化。在进入城市安置社区生活后,由于以往在农村的习惯,人们往往对政治参与的热情不足,或者是被动参与,对于民主会议只是参加,较少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提出自己的诉求,使民主会议有时流于形式。

5 化解矛盾的路径

5.1 培养主人翁精神,提高生活幸福感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易地搬迁农民的关注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幸福感。一是为安置区的农民提供教育机会和技术再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8]。二是弘扬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农民长期在农村地区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三是建立农民组织和农民交流平台,在安置区中建立社区互助网络,帮助农民之间建立联系和互助合作的机制,增强他们的凝聚力,使他们在进入新环境生活之后不至于感到无助与孤独。

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社会需求

由于城市的安置社区通常选择建在城市的边缘,所以应加强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道路建设。道路是居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应加强对安置区道路的规划和建设,确保道路畅通,提高交通效率,方便居民出行。二是公共设施建设,包括公园绿地、垃圾处理设施等。公园绿地是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要提高搬迁居民生活幸福感与满足感,就应当加强公园绿地建设,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垃圾处理设施是社区环境卫生的重要组成,目前有的社区缺乏相应设施,给该社区环境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应当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社区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三是社区安全设施建设。社区安全是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安置区中的居民有其特有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可能会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因此安全设施的建设是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中之重。

5.3 提高政府公信力,鼓励政治参与

易地搬迁的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地区,与政府的接触较少,因此政府要在这个群体中树立公信力,让搬迁群众理解政府、相信政府、维护政府。一是政府应积极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建立政府人员帮扶机制,及时了解居民的困难,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政府应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居民能够及时、便捷地享受各项公共服务。三是政府应及时向居民提供政治知识和信息,帮助他们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如何参与其中。鼓励搬迁居民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让他们能够共同讨论和解决社区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5:12-19.

[2]费孝通.乡土重建[M].长沙:岳麓书社,2011:73-80.

[3]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M].北京:南天书局,2001:37-40.

[4]翟学伟.中国人的关系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19.

[5]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J].管理世界,2018(10):128-146,232.

[6]尚进,吴晓刚.“差序格局”的形成及其变迁机制:一项基于行动者建模的研究[J].社会学评论,2023(3):

30-58.

[7]周大鸣.差序格局与中国人的关系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7-24.

[8]王垚,孟庆天,杨盼盼,等.差序格局视域下民办社工机构参与乡村社区治理的过程与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1):87-90.

[收稿日期]2024-03-29

猜你喜欢
差序格局
政治信任“差序格局”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
“差序格局”视角下对社会道德约束与法制治理的思考
现代交际(2017年10期)2017-06-15 08:02:14
论乡村社会关系变化对乡村法治之影响
差序格局与主体—生态模式转型下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
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G20经济体创新能力差序格局与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中国情景
商(2016年31期)2016-11-22 11:05:34
基于总经理超额薪酬视角的上市公司绩效差异分析
商业会计(2016年15期)2016-10-21 07:49:22
微商信任分析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22:17:05
乡村自治发展进程中的村民自组织能力建设研究
民营高科技企业高管信任危机问题与对策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2: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