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价值。为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充分发挥涉农高职院校在我国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服务功能,笔者基于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林草产业项目在推动“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阐述该校为科学高效服务地方“三农”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所做的尝试和探索,以期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三农”人才;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农林高校;林草产业
中图分类号:G718"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143-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China to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which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great value. In order to fully serv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based on the demonstration and leading role played by the forest and grass industry project of Xi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expounds that the school serv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scientifically and efficiently. The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ea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strategic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ea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Keywords: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alents; rural revital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forest and grass industry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发展方针,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1-2],涉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培育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三农”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这些部署要得以实现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各界及农民的共同参与,各方协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
乡村振兴这一目标要得以科学高效完成,人才是关键[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科学阐明了新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三农”工作的经验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4-5]。新时期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振兴的工作措施和对策[6]。科学高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时期需要培养大量的爱农、兴农、强农的“三农”人才[7]。而新时期涉农高职院校是“三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阵地之一,与“三农”工作密不可分。涉农高职院校与“三农”工作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在新时代“三农”人才建设方面更是有着其他综合类高校无法相比的优势,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8]。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要立足实际,找准问题,发挥优势,主动寻找新路径,建立和优化新时期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建设和培养模式,提升“三农”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为乡村振兴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三农”人才,真正从源头上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农村振兴工作“三农”人才队伍匮乏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三农”工作创新创业人才的“质”与“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涉农高职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9]。构建教育教学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10],不断将高校高素质教师队伍、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及乡村致富带头人等统筹纳入“三全育人”人才队伍中,逐步解决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产业能手和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匮乏的问题,科学促进区域乡村振兴工作[6]。
1" “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区域概况
服务区域位于陕西渭北旱塬,地处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南部,关中平原的北部,地貌复杂,境内塬梁起伏,沟壑纵横[11-12]。特殊的地貌环境导致该地区域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涉及咸阳市的长武、彬县、永寿、旬邑和淳化等县市,总面积7 982.6 km2。其中,旬邑县位属渭北旱塬沟壑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地带,位于东经107°49′~108°22′,北纬34°51′~35°17′。海拔高度715~1 501 m。总面积1 183.2 km2。区域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7 ℃,平均湿度54%,日照时数2 390 h,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环境无污染,具有发展林果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生态环境也较为脆弱,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干旱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苹果生产效益受到一定影响[13],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也越发突出,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当前,存在地区种植结构单一,林果产业成本增加,产量品质下降,原有苹果产业效益逐年下滑,以及“三农”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为科学高效解决这一问题,本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致富一方农民,促进一方经济”的发展理念,根据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文件精神,为科学推进林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果园提质增效、促进果农持续稳定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植物利用创新团队深入渭北旱塬地区12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进行了广泛调研,在科学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成功实施了陕西省技术创新与引导专项“大榛子引种示范推广”林果产业项目。在科技引领,高校平台赋能和林果产业项目驱动下,组建了“榛榛日上”专家顾问团队和“新农人”人才队伍,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大学生“新农人”团队建设指导教师团队,丰富了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完善了“三农”人才队伍培养路径。通过林果产业项目实施,不断深化“三全育人”理念,优化“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方案,聚焦乡村振兴工作。
2" 主要做法
2.1" 校企深度合作
经过项目团队多次深入服务区域一线实践调研,发现渭北旱塬地区非常适宜大榛子的生长发育。与其他干果相比较,榛子的市场饱和度低,管理简便,经济效益高。在陕西省科技厅、咸阳市科技局和学校的支持下,通过与陕西恩泽沐源农业有限公司、咸阳坤竹农业有限公司、陕西虎龙山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有效实现了校企联动。项目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了“三农”人才项目团队,成功在咸阳地区实施了大榛子的引种栽培及推广利用,并科学进行技术服务与推广。经过团队充分论证筛选引入达维、辽榛3号、辽榛7号和平欧21号等9个榛子品种,经济效益显著,一定程度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在“三农”人才队伍建设上的广度和深度。
2.2" 博士工作室高质量建设
通过校企联动,教育引领,项目孵化,项目团队与当地榛子生产、加工企业深度合作,成立了2个博士工作室。在博士工作室基础上,组建1个秦岭野生植物资源科研创新团队,1支中医农业研究与推广利用创新团队,指导建立1个榛子加工厂,2个社群,1个抖音自媒体账号,1个网站,高质量推进了博士工作室建设。
2.3" “新农人”队伍多维度建设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工作的高质量推进,高职涉农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的不断完善,秦岭野生植物资源科研创新团队和中医农业研究与推广利用创新团队成员由最初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素质专家团队,逐步拓展到优秀校友、校外相关行业的高技能专业人才,“新农人”队伍成员由最初的涉农专业师生逐步扩展到校外具有“三农”情怀的优秀校友和行业技术能手,充分发扬了仪祉农校“三农”人才队伍建设优良传统。
3" 主要成效
3.1" “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三农”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加快 “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科学解决乡村发展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一方面需要加强农业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发展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三农”人才。通过林果产业项目实施,成功建设和培育2个高质量博士工作室,培养副教授职称教师3名,讲师职称教师2名,指导中青年教师4名。新培养的师资队伍组建了秦岭野生植物资源科研创新团队,申报并立项陕西省科技厅项目1项,陕西省农业厅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出版著作1部,授权国家专利4件,发布地方技术标准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0余篇,对“三农”人才队伍建设起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3.2" “新农人”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新农人”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形成了深远影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主体力量,是农业经营多元化的需要,不仅要求具备现代科技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三农”情怀[14-16]。当前,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新农人”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之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振兴和农民富裕的关键人物。不仅要求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生态理念,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生态、快捷、安全的绿色农产品,而且还要能为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同时具备互联网思维、信息思维、创新的营销思维,具有较强的“双创”精神和市场竞争优势。通过教育引领,项目驱动,在“挑战杯”和“互联网+”等大赛方面孵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新农人”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团队。团队通过充分挖掘项目成果,产学研相结合,学校平台赋能,指导学生在“挑战杯”和“互联网+”等大赛上获奖10余次,其中获 “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银奖2项,“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充分助力“新农人”队伍建设工作。
3.3" 校企合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校企合作是教育与产业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资源整合,以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企业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涉及教育培训合作、项目开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与输送、资源共享、技术创新与推广合作等方面,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经济发展[17]。林果产业项目自开展以来,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与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陕西省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地方政府以及涉农企业等平台深度开展合作与交流,建成榛子育苗基地100余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 ,建立榛子生产园300余亩,“新农人”农业生产教育实践基地1 000余亩。与100余户农户达成农业生产合作协议,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种植和管理,农业生产效益显著,科学赋能乡村振兴工作。
4" 经验推广
4.1" 组建“新农人”专家服务团队
农业专家服务团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业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的重要力量之一,致力于为“三农”发展提供高质量、科学化的服务。该服务涉及农业技术咨询、农业项目管理、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农业市场研究、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组建的“新农人”专家服务团队形成了理论扎实、基层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顾问团队,其中三级教授1名,教授6名,副教授4名。通过项目建设的服务团队专业素质过硬,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形成了较强的技术支撑体系。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具有团队协作、科学化服务以及持续学习等特点,能够为“三农”发展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方案,帮助农户解决问题,提高农业产业市场核心竞争力。
4.2" 平台赋能,项目驱动
农业服务平台具有开放性、协作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能够为“三农”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资源、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支持,让农户能够在这个平台的助力下进行农业产业创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林草产业项目的作用涉及项目实施目标、项目农业资源整合、项目农业价值和项目推动“三农”改革等多个方面,与“三农”发展紧密相关。在博士工作平台的高质量赋能下,项目在“挑战杯”和“互联网+”等学生大赛方面孵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新农人”团队,创新创业团队和新农人团队成员均为当代优秀涉农青年大学生,他们志同道合,青春有活力,敢于担当,善作为。通过教育引领,团队学生10余人专升本成功,3人高质量创业。
4.3" 教育引领,产教融合
教育引领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在教育引领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持,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产教融合旨在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融合,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18-19]。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师资共享,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产教融合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果。在项目实施模式上,项目团队采用“团队+院校+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断提升种植技术、管理水平和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同时指导农户对产品不断进行升级加工。凭借项目在实施模式上的创新,项目累计帮扶农户100余户,年产榛子70多t,有效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户的农业生产收入,一定程度助力渭北旱塬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
5" 结束语
综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在我国乡村振兴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基于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实际,从地方涉农高职院校的视角,以林草产业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驱动、教育引领以及科技赋能,初步探讨和阐述了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为科学高效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在“三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在今后服务地方“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可从现在依托林草产业项目的单一产业人才培养逐步向乡村基础建设、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治理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多层次复合型“三农”人才队伍建设转变。
参考文献:
[1] 沈高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6):11-12.
[2] 魏后凯,叶兴庆,杜志雄,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权威专家深度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2(12):2-34.
[3] 张贵友,章同生,江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芜湖实践[J].农民科技培训,2019(6):25-28.
[4] 杨骞,祝辰辉.乡村振兴的中国道路:特征、历程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24(2):4-17.
[5] 于安龙.习近平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逻辑进路、主要论域与价值意蕴[J].农村经济,2024(2):1-11.
[6] 王雅坤,于翠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校“三农”人才培养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5):193-196.
[7] 廖鹏,杨洋,张强.“学农为农”就业观培塑路径与实践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1):53-60.
[8] 仝玉琴,阮班录,朱小甫,等.地方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与实践——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农业工程,2021,11(7):148-152.
[9] 陈建中,胡建芳,肖宁月.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42-46.
[10] 边悦玲,姜雨杉.教育教学相协同的全员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大连理工大学协同育人模式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9):697.
[11] 龙小翠,刘京,徐仲炜,等.陕西渭北旱塬区县域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J].干旱区地理,2022,45(2):423-434.
[12] 夏利恒,刘京,尉芳,等.陕西渭北旱塬区耕地时空格局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21,37(5):256-264.
[13] 冯树林,周婷,杨家琪,等.陕西咸阳地区榛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以旬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3):215-217,231.
[14] 杨发祥,叶淑静.结构性约束与主体性建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J].江海学刊,2016(6):101-109,238.
[15] 赵宝国.成人教育视角下智慧农业“新农人”培养对策思考[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4(2):56-58.
[16] 张晓锋,韩奕皇.农村电商中的“新农人”身份认同建构研究——基于江苏省G村电商从业者的田野调查[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4):96-108,110.
[17] 王燕萍.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共建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就业,2024(3):86-88.
[18] 徐培,周琦,胡旋.“政校行企园”命运共同体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对策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4,39(1):145-151.
[19] 韦承燕.应用型农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6):5,30.
基金项目:国家林草局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23年职业教育研究课题(LCZJ2023ZD007);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2J
YB30);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21BK05)
第一作者简介:王博(1980-),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栽培利用。
*通信作者:冯树林(198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林草生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