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4-12-31 00:00:00贾玉山格根图王志军都帅孙鹏波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面对我国现代农业对于高素质、专业性、应用型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该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基于多年来对研究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针对草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共性问题,构建以政策为引领、以“校企、校校、校院”搭建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基础,以“科研—创新促产—学科、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赛事—科研”为方法的互相交叉、良性循环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融合发展、开放创新,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对企业的服务能力,以期为我国农业院校培养研究生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草学;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36-04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applied and other high-level talents in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grass major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for graduate students for many years. In view of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grass scien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guided by policy and based on \"school, school, school\". The intersecting and virtuous circle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cientific research-innovation promoting production-discipline,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competition-scientific research\", insists 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pen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s the service abi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to enterpris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words: grass science; graduate students; applied talents;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1]。“草”第一次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作为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发展林下种养。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2]”。可见,“草”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要深刻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有机联系,将三者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才能培养出高质量“草学人”,才能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草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创建的首个草原本科专业,开创了我国草原高等教育之先河[3]。学科发展至今,成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是内蒙古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2023年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一流拔尖学科。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其位于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建设支撑的核心要素。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结合内蒙古自治区草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内蒙古区位生态优势、丰富的草原资源优势和牧草种质资源优势,尝试做了些草学专业研究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以适应我国家新形势下服务于现代草业的高端人才新需求。

1" 草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共性问题

草学专业是集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作物学、畜牧学、景观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学和发酵工程学等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先生最早提出“三个界面”的草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论(图1),其涉及多个领域,包涵了草地生态、草畜耦合、社会经济系统,全方位地定义了草学,也为加快草业现代化发展和培养适应生态文明社会的人才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4-5]。因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草学专业因其复杂性导致在培养高端人才面临种种问题。尽管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下设天然草地资源与管理、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饲草加工与利用和草地鼠类生态与防治4个研究方向,全方面、系统化地将草学专业进行分工,但面对现代农业对高素质、专业性、应用型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草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尤其是针对研究生的人才培养。

1.1" 传统人才培养缺乏价值塑造的内容

立德树人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根本任务,研究生不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高效的实践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从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一种功利主义的蒂固思想,形成了一种与“农”相关工作的低价值、轻视“三农”工作的社会风气[6]。这一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我们在传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对人生价值观塑造的内容。

1.2"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培养方式是由导师进行单一指导,只注重学生的论文,“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缺乏重新认识事物的机会,眼界狭隘,再加上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权威性,容易让学生对导师形成学术依赖和盲从,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同时随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传统的科研手段的落后及对先进仪器设备认知的缺乏,导致研究生应用创新能力不足。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专业的发展,必须要打破现有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开阔眼界。在实践培养中缺乏试验基地、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导致学校与社会脱轨,研究生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乏味枯燥,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做不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瓶颈,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一致,形成恶性循环。

2" 基于草学专业对研究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优化

2.1" 强化政策引领、厚植爱农情怀

强化育人新意识、新格局,始终牢记新时代农林高校肩负的历史重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将政治意识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不断厚植“三农”情怀,争做知农爱农的“带头人”,树立在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生观。鼓励培养学生立足于本职放眼全国的政治意识,积极推动学生对国家饲草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饲草栽培、加工、利用方面的重大决策开展科学论证、科技咨询、提出政策建议,针对政府、社会和产业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以实证资料和专业分析为主要特点的发展咨询报告,向政府与相关部门积极推荐有价值的专题研究成果、政策建议。在本团队研究生的不懈努力下,关于建立“饲草储备战略”的提案已于2019年在全国两会立案并得到农业农村部的签发与答复;2021年7月项目组受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派,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主写了调研报告;受农业农村部委派,对河北省和黑龙江省“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2023年4月就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展开会谈,对近期开展的巴林左旗柠条资源加工利用、秸秆资源高效转化利用工作、部省联动“巴林左旗肉牛优质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推进工作等科技服务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等等。通过加强研究生在国家政策方面的建言献策及相关项目的参与,提高研究生自信心和荣誉感,强化研究生对草学专业的归属感及对“三农”的情怀,努力培养一代甘愿为了草学事业、农学事业奉献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的“新农人”。目前培养了许多在草学岗位上工作的科研人员、行政人员及高校教师,努力践行“新农人”的初心,以点带面,以期逐步改变轻视“三农”的社会风气。

2.2" 布局建设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

科研教学平台是服务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拥有强大的科研平台,了解先进仪器设备的功能,才能进一步开拓我们的科研思维,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思维的转变是科研创新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依托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辐射全国的协同创新载体。围绕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地方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与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区域的20家相关单位展开合作,构建开放、共享、和谐、进取的科研创新平台。此外,承担建设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奶牛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布局“一网络”“四中心”“三平台”,打造空间布局合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乳业科技创新中枢。闭门造车永远会落后于他人,唯有合作共享才能迸发学术火花,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一个强有力的科研平台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后备保障。

2.3" 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驱动力,加深校企合作力度、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主要抓手。校企协同创建主要围绕科研创新、企业需求、资源整合和成果共享开展,以地方龙头企业为中心,针对当地草产业发展需求,以学校为主导联合其他高校院所创建产业攻关团队,充分发挥双方的优质资源,提高双方平台建设,共享科研成果,做到就地转化,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科研成果完整落地,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应用创新发展模式。本团队以科研平台为中心,与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协同创新基地,获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支持呼和浩特市“一区两基地”,建设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基地,筹建草牧业创新实验室,打造室企合作示范样板,构建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岗位对接、创业孵化”为培养目标的高校创业实训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

针对目前草产业所面临的优质草产品急缺的问题,以赤峰市、锡林浩特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兴安盟为内蒙古主要地区代表,结合当地龙头企业及本土特殊的天然资源优化了天然打草场打草制度,创建了沿黄流域盐碱地优质饲草生态产业技术,构建了柠条灌木地的优化生产、生态模式,充分高效地利用当地优质饲草,一定程度上缓减了草畜不平衡的矛盾。在整个校企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给予研究生极大的自主权,从当地产业生产瓶颈的调查、整个项目的撰写、与企业当地的协调及到最后科研成果的落地等,均由研究生团队进行带头完成,极大地锻炼了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中在赤峰市、锡林浩特市等拥有富饶的天然草原资源的地区开展的天然打草场打草制度,针对当地草地畜牧业的生产方式转变及当地企业逐渐推行舍饲与半舍饲模式的现象,以调制优质干草、解决草畜矛盾为关键核心问题,提出了天然牧草干草最适收获、调制、储备技术与天然牧草青贮调制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天然牧草青贮增效技术,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天然牧草收储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其中有4株乳酸菌已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登记入库,并荣获中国草业科技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牧区饲草安全储备技术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等沿黄流域盐碱地创建了盐碱地苜蓿“产—加—贮”生态产业链技术,极大地缓解了牧草无地可种的问题,其中制定并颁布地方标准3项,科技成果登记1项。在兴安盟地区,为了解决当地优质饲草不足的问题,针对当地丰富的柠条资源,开展了柠条青贮关键技术与高效利用研究,其中《柠条灌木地的优化生产、生态模式应用》获“2020年国家林草局100项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之一,其中全国草学科研成果仅有5项入选。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产业—科研—产业”的长效化培养中,从发现问题、攻克瓶颈到科技成果的转化,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不仅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解决企业、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农学事业的情感,增强对“三农”工作的热情,“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唯有如此才能造就伟大的事业,才能推动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

2.4" 创新“一赛四促”培养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升人力资源素质[7]”。现阶段发力焦点在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其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8]。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途径,其涵盖现代农业、社会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等多个方面,是目前影响力最为广泛的赛事。面对当下发展趋势,参加该赛事是验证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认识自己潜力与能力的过程。以该赛事为契机,积极贯彻“以赛促研、以赛促创、以赛促建、以赛促教”的“一赛四促”培养模式。“互联网+”大赛的“一赛四促”培养模式以“三农”为主题,以科研平台为基础,以创新为突破口,以创业、促产为途径,强化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探索良性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新模式。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曾多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其中,基于饲草组合效应,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和饲草资源,合理构建日粮配方,满足家畜生长需求,促进畜牧业发展由“精料型”向“节粮型”转化,首创以低蛋白型的新型日粮规模化生产体系,该成果在第六届国际“互联网+”大赛上获得国家银奖。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蒙藻益牧——螺旋藻+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开创者》项目获得国家金奖,这也是内蒙古在“互联网+”大赛上的首个金奖,实现了该项赛事在内蒙古自治区“零”的突破;《饲人订制,做牛羊优质日粮供应商》获得国家银奖等。同时,以目前取得的成就作为样本案例,及时完善教材建设,充实教材内容,以教材建设为统领,统筹政产校企优势资源,充分利用校外协同创新中心和协同示范基地等科研平台开展教学,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把行业信息、产业动态、科研成果等新信息、新成果、新技术引入到课堂中。坚持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并重的创新能力教育模式,扎实开展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及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我们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瓶颈,利用目前成果搭建庞大的科研平台,以研究生为主体,在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寻求创新突破,以大赛的成就反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做到了“赛事—科研—创新促产—学科和教材建设—教学—赛事”良性循环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进一步肯定了我们培养模式的正确性(图2)。

图2" 研究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 结束语

面对我国现代农业对于专业性、应用型等高端人才的需求,高校对研究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基于草学专业对研究生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优化,从多个层面扩展研究生人才培养空间,同时针对性地对接产业,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人才培养对企业的服务能力,让科研知识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期为我国农业院校构建应用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生态兴则文明兴[N].人民日报,2019-08-08(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1-2)[2024-1-1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43582.htm?eqid=b185ea70000016dc000000066463358bamp;wd=amp;eqid=eed1fe7c000217c00000000264c9f860.

[3] 韩国栋,王明玖,高翠萍.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草学学科概况[J].草原与草业,2022,34(2):2.

[4] 任继周,侯扶江.草业科学框架纲要[J].草业学报,2004(4):1-6.

[5] 康文娟,师尚礼,闫翔.草学专业“三学四过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1):38-42.

[6] 叶敬忠,刘娟,李玉梅,等.彰显特点与特色的差异化理路:涉农高校“六位一体”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6):109-12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9-22)[2024-1-1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fromColId=2.

[8] 刘畅,许亦男,周云龙.学科竞赛指引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J].科教导刊,2023(8):128-130.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11:23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0:52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8:32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6:18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29:27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57:22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46:17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