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植物生产学开放课程教学探索

2024-12-31 00:00:00龙卫华巩方平杜长青丁冬张幸果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开放教学教学探索乡村振兴

摘" 要:植物生产学是农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决定着农学类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质量开展植物生产学开放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开放教育实现农业人才振兴的基本要求。该研究以江苏开放大学植物生产学开放课程为例,针对现行课程教学提出3点不足,并从增加课程思政内容、改变课程教学模式、融合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高质量开展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开放课程;植物生产学课程;开放教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32-04

Abstract: Plant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agronomy, which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gronomic talents. To carry out high-quality teaching of the open course of plant production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to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through open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king the open course of plant production in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ree shortcoming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urse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increasing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changing the course teaching mode, integrating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high-quality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pen curriculum; plant production course; open teaching; teaching exploration

截止到202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都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来指导“三农”工作,充分说明乡村振兴在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重要分量[1]。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项内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因此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2]。现时的农民,绝大部分人口仍然是活跃在农村;农村要高质量发展,需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高素质农民[3]。社会中的人蜕变升级成为乡村人才,教育是最高效途径[4]。2018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深化农科教结合”,目标也是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当前,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产业的主要对象还是大宗农作物,所以从细分来看,大宗农作物的生产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产业,同时90%的农业从业者仍然是在从事种植业[5],因此植物(农作物)生产类专业的设置和农学类课程的开设依然是新农科发展和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基础性教育教学方式。

开放教育是依托国家各级开放大学开展的继续教育类型,是教育部认可的以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实施的本专科学历教育。近年来江苏省锚定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江苏开放大学紧抓机遇,在全国开放大学中较早独立布局涉农相关专业,期望在该省农业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6]。2022年江苏开放大学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并成功获批建设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植物生产学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尽管现行本科教学已经开展该课程若干年,但在开放教育模式下建设植物生产学的开放课程在我国仍属首次。因此,本文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针对植物生产学课程的开放教育进行积极探索,以期提高农业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质量,为乡村振兴培养高质量的新时代下的有生力量。

1" 课程历史沿革与教学现状

为了加快对传统农业学科的改造,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科技农业人才,教育部在“九五”期间将植物生产类(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列为重点研究领域,继而在“十五”期间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研究项目,最终山东农业大学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7]。专业设定之后,主干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体现了专业口径的特征特性。为了配合植物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建设,经充分论证,植物生产学成为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植物生产学侧重植物生产特点、生长发育共性规律、生产基本原理和主要植物生产栽培技术。经山东农业大学牵头组织,教材编写组于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第一版,至今仍在使用。目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共有23所涉农高校开设,包括农业类院校排名靠前的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等,这些高校也都把植物生产学课程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 植物生产学课程在开放教学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据查询,全国的开放教育还未有高校开设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未有高校开设植物生产学课程,现有的植物生产学课程均是在线下面向农学类本科生开展教学,因此,还未有植物生产学开放教育课程进入实践。鉴于开放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实质差别,笔者列举几个本课程在开放教育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1" 现行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育不足,不能完全体现高等教育的宗旨

现行植物生产学课本是由山东农业大学董树亭教授于2003年主编完成,受限于当时的教育政策,未能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于课程教学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8]。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为培养具有坚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植物遗传改良、植物生产管理、 植物保护和植物产品贮藏与加工等方面知识和现代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生物技术、农业生产和种子生产与经营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开发、经营和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植物生产学课程内容包括植物生产概述、植物生产与环境、植物生产技术基础、病虫草害防治、植物生产与种植制度、农作物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观赏植物生产技术和药用植物生产等内容,全部都侧重于技术,基本没有课程思政内容。从现在开设该专业的涉农高校来看,近年来的招生情况并不理想,而且有较大比例的外专业调剂生,这表明学生从事农业的底层兴趣并不高[9]。而开放学员均为社会人员,经过社会生活的洗礼,即使有较大比例学员从事农业相关职业,但很大程度上难免受到社会上“轻农”思想的负面影响。如果农业课程再不进行学农爱农、农业情怀的培养,那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更不能安心留在农村为“三农”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更无从谈起。

2.2" 现行课程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员实际,不能完全达到既定教育目标

现行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讲授植物生长发育基本原理、光温变化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型植物(作物)生产的基本模式。可以看出,课程内容仅涉及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教学规则需要我们既要教授植物生产原理,又要培训一些基本生产技术。然而,开放学员具有一些客观的基本的特征,首先,开放学员不能放弃既有的工作内容,仍然要从事原有的农业生产,并且农业生产根据作物的发育规律具有明显的农闲和农忙时段;其次,开放学员的学历一般都较低,未有高等教育经历,数理化知识不够深,不能理解较深的科学知识;最后,则是开放教学的特定特征,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网络进行自学学习,需要学员更强的主动性,并且强制性的课堂学习以及课后作业似乎对其并无太好效果。因此可以说,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仅适合于当面跟学员讲授,并不适合学员在线上的自主学习。如学员在农忙时从早到晚工作后完全无学习兴趣,待农忙结束后之前学习的内容也由于时间过长而遗忘。在教学模式与学员实际不能相互配合的情况下,不仅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效果,更有可能因上述矛盾而导致学员丢失学习动力,甚至产生放弃学习的思想。

2.3" 现行课程教学实践未融入实时农业技术,不能满足技术应用需求

开放学员一般从事具体的农业生产工作,随着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农作物生产技术也随之很快更新,而现行的课堂内容虽然能够讲述经典的作物生产基本原理,但在生产技术上也只讲了一些基本的技术操作原理。不仅如此,在教学实践上虽然也有安排,但明显不够,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本课程内容面向的对象是几乎所有的植物(作物),作物类型多,生产不同的农产品,一门课程不能顾及到如此多的技术对象;二是单从大宗农作物来说,近些年来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异常迅速,更新换代快,尤其是作物品种,几乎是三年一代,教学实践客观上不能达到这样的更新速度;三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要求的改变,国家政策越来越精准、细致,学员的农业生产也需随之改变,但课本教学根本无法达到这一速度。从学员的学习目的来看,他们十分希望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尽快应用于自己的农业生产,以达到学习效果。如今,农业新产品达到井喷的状态,新品种、新农资、新装备、新技术等层出不穷,学员希望能够学习到这些新产品的应用技术,这也是农业生产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但很明显,本课程现行的实践教学与现实的农业生产具体实践已经有所脱离,不能指望课堂知识能够指导农业生产。

3" 植物生产学开放课程的教学探索

3.1" 适机加入课程思政元素,提升学员民族自豪感,自愿助力乡村振兴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植物生产学课程脱胎于栽培与耕作学,后者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直到现今仍然是世界农学教育的基本课程[10]。我国的农耕文化以及相关农耕书籍很早就对农事种植、养地用地、田间管理技术等经验进行了总结,不少经验到现在仍然可指导农业生产。除了农业技术,还有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农业人物,比如北魏时撰写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的贾思勰,元代时撰写关于农业技术书籍《王祯农书》的王祯和明代的徐光启等,都是中国历代著名农学家,都是站在世界农业科学的最高端的人物,都有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植物生产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有几个章节可以适机加入思政元素,比如在植物生产概述这一章中需要讲到我国的植物生产,可以将我国的各种农作物的生产总量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对比等详细列出来,尤其强调我国以18亿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 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2%的人口这一理念,以证明我国农业生产取得的重大成就,激起学员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加入当前的国家政策、国际形势和中央及地方的农业补贴文件,让学员自发认识到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地位和个人重要性,从内心激发对国家重视“三农”的认可和感恩情怀,尤其是提及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更加坚定学员学农、爱农、务农的社会担当。

3.2" 贴合学员实际,调整课程教学模式,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接受开放教育的学员与参加过高考进入普通高校的学生不同,每个学员的具体情况各自不同。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员虽然大部分是从事涉农工作,但工作内容却也大相径庭,有的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有的从事农业生产,还有的从事农业下游行业包括农产品流通等,这就决定了每个学员的学习模式完全不同,从学习时间上来看,部分学员有固定的学习时间,有的是有集中学习时间,有的甚至是自己也不知道何时有时间,但有一点他们能够安排时间来学习,故而在课程内容的时长上不超过15 min,每次1~2个知识点,让学员可以按照观看短视频的方式来进行课程学习。从内容难度上来说,尽量以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对比法教学,难度尽量降低,让学员以某个类似原理来进行内容理解。在内容制作上,主要以农业生产中的实例来进行生产技术原理的描述,用学员见过的例子来讲述一个通用型原理,多用图片、视频或者动画的方式来进行讲解,而不是空洞的文字。在每个知识点讲解的同时,开辟留言板,让学员看到知识点有疑难时随时留言,老师及时查看留言板及时回复。

3.3" 融合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注重教学实践效果,满足生产需求

开放学员接受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开放教育不仅能够实现“不离岗不离家”的学习,还能够学习到最新的节本增效的农业技术。而目前的农业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故而在植物生产学课程教学中也需要从各个角度相应融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尤其是紧贴实际生产需求能够为生产的痛点难点提供解决方案的技术,比如某作物的最新商业化品种、新型缓释肥料或者更适合当地田块的新型农业机械设备;二是在教学实践上增加实验实训内容,可以与各地的农科院联合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实训,这样不仅将课堂内容做实,而且能够现场手把手地进行实践教学,学员的学习效果自然提升;三是根据班级统计信息调整实践内容,根据班级大多数学员的生产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内容安排,如班级多数学员进行大宗农作物种植,那么实践内容就准备大宗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的生产技术教学;四是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根据各学员的生产对象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地,就在自家生产田应用最新农业生产新技术,让学员能够看得到实际效果,这样不仅能够完成课程作业,还让学员掌握新技术,更能使学员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更加坚信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效果,达到学习和生产两不误的效果。

4" 结束语

好的课程是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开放教育由于与常规教育模式存在差异,所以必须更加重视开放学员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加符合学员实际需求的课程,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在开放教育中,“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到体现[11]。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在大农学背景下体现农科教育更加契合现代生产的新专业,建设高质量的植物生产学课程是办好该专业的基本要求。

开放教育的植物生产学课程,必须深刻认识到开放教育的自身特点[12]。开放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在植物生产学课程加入思政元素是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13];根据学员实际需求调整课程教学模式,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植物生产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合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重视实践效果,是引导开放学员主动接受本课程开放教育的有效举措。通过上述教学探索,将有助于培养出符合“三农”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期望能够更高质量开展植物生产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延安,陈凤仪.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资源、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6):1-9.

[2] 张楠,杨思澎,余京洋.强化西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6):41-49.

[3] 朱军.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基于W市22个村湾的调研[J].村委主任,2024(2):91-93.

[4] 袁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发展的现实审视及实践理路分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41(4):90-94.

[5] 黄季焜.加快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共同富裕[J].农业经济问题.2022(7):4-15.

[6] 张益彬.开放大学专业构建的探索——以江苏开放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2):11-14.

[7] 郭佳林,田保明,曹刚强,等.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3):141-144.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 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551 583.

[9] 李向岭,王健,杨敏,等.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8):43-44.

[10] 张其芳,邓家彬,郑延丽,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栽培与耕作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4,4(3):145-148.

[11] 张华茜,周堃.以学生为中心: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的港台经验与启示[J].两岸终身教育,2022,25(1):13-19.

[12] 金红利.开放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瓶颈及优化措施[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3,25(4):10-14,19.

[13] 刘奕伶,杨杨.“三教”改革视域下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贵州开放大学学报,2023,31(4):20-24.

猜你喜欢
开放教学教学探索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小学数学课开放性教学策略刍议
构建开放课堂提升信息素养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34期)2016-12-20 20:25:03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5:12
基于开放教学理念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