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走乡村绿色发展道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选择。该文从一个核心入手,探索如何走好乡村绿色发展道路;从“三生”协调角度出发,遵循两大原则,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究新时代农村绿色发展现状;提出新时代乡村绿色发展的“五条道路”,即从产业发展、人才队伍、财政保障、绿色文化和数字经济等方面,促进“三生”“三农”绿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三生”协调;“三农”发展;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113-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aking the road of rural green development is a necessary choice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arting from a cor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take the road of rural green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y following two major principl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ive paths\" of r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at is, to promo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lent team, financial guarantee, green culture and digital economy, so a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green development;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practice path
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农村发展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紧抓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发展道路,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1],基于这个根本性问题,从国家发展的现实性需要出发,与农村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探讨我国乡村绿色发展道路。
我国针对乡村振兴与乡村绿色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对乡村振兴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对乡村振兴概念内涵的研究、对乡村振兴过程中热点问题的研究、对乡村振兴道路问题的研究,以实现农民、农村、农业的中国特色性发展。二是对绿色发展道路的研究,党中央政策的指导及社会现实的驱动下,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便投身于对绿色发展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观点。三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不同学者对于美丽乡村内涵的理解不同,但都离不开“三农”“三生”的范畴,针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指明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向,众多学者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四是对乡村绿色发展道路的研究逐步深入,魏玉栋、敬城等都对如何走好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提出可供参考的答案。国外学者对乡村绿色发展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更多的是针对特定地点绿色发展具体对策的提出,理论研究较少,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并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绿色发展道路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期求教于学界。
1 "乡村绿色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了“七个之路”,其中第四路就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三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乡村绿色发展道路是指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2],提高农村生态的“含金量”,为此要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型,发展资源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在产业布局上,注重农业生产的效能发挥,农林渔牧综合养殖,使农业主产和农业副产之间形成稳定的生态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要更加关注农村产业的创新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挖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优势产业,生产高精尖农业产品,走现代化农业生产之路。此外,做好农业生产的收尾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使用过的塑料薄膜集中处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时加强遗留问题的综合治理,打造绿色的生产环境。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生产方式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农民的绿色生活,使农民在乡村绿色发展的道路中不断提高幸福感。良好的生态环境、绿色的生产方式为绿色生活创造了前提,农民绿色的生活方式又倒逼农村生产结构的绿色转型,从而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生”协调是乡村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紧抓“三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改善农村的环境问题,培育农业生产的新模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 "乡村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乡村绿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农村产业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取得进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绿色产品走出去,促进乡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农民的生态意识逐渐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乡村绿色发展的意识觉醒;农村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基本覆盖,农村绿化力度加大,形成了风景宜人的生活环境。尽管乡村绿色发展正在逐步推进,由于前期基础比较薄弱,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自然问题明显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自然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提出了针对性的方针策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为代价,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下对农村自然保护已经取得成效,但自然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农村自然资源污染的主要矛盾之一,主要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和土壤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和畜禽粪便污染等。据2021年统计数据来看,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约为217.54亿m3,但是生活污水的处理率低,仅有70%。在针对农药、化肥利用率的调查中,截至2022年,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超过了41%,实现完全绿色生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水污染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氨氮量、总氮量、总磷量分别占农业污染源水污染排放量的100%、61.61%、49.15%、64.06%[3]。这些数据表明,农业生产对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大,农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有待加强,对水资源防治技术提高和设施建设也值得重点关注。
2.2 "产业发展不平衡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产业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产业发展的缺陷显露出来,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单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经济实力增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就要求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必须追求多元平衡。但是绝大多数地区受制于本土资源、基础设施、传统观念的制约,以农业生产和农业种植这种传统的产业结构为主,缺乏对工业、服务业等多元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市场联动力不足,尽管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绝大多依然以农业种植为最基本的收入来源,这种收入形式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受农村地域条件的限制,对接市场需求存在滞后性,加之农村人口较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对高精尖技术使用能力不足,导致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能力。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绿色化进程。
2.3 "人才队伍建设欠缺
农民以及农村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障乡村绿色发展的关键,实现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都离不开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就我国农村的现状而言,农民数量少、受教育程度低,第七次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比显示,城镇人口比重增加了14.21%,农村人口数量不断缩减,导致从事农村产业活动的劳动力减少;《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显示:“目前全国91.8%的农业从业人员仅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农民素质低导致农村发展总体受限。农村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低,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无法满足高素质人才的个人发展需求,即使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人才、资金城乡流动,吸引更多人才扎进乡村建设依旧是比较困难的。乡村建设者的综合素质不高,乡村绿色发展道路就成为了空谈。
2.4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是指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基础保障的设施。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来看,针对乡村绿色发展的主要矛盾集中在环境卫生设施、产业发展设施两大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都提出了具体的奋斗目标,但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基础设施建设底子不牢,无法满足农村绿色发展的要求。在环境卫生上,有对西部、东北部的调查显示,西部农村地区垃圾处理不规范率约为50%,而东北部地区农村垃圾处理不规范率高达75%;并且截止2023年底我国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超过73%,这与2020年提出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产业发展上,农村对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仓库等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设施,例如党和政府更多关注农村公路的修缮,农村公路的覆盖率达到99%,但对于田间道路的改善关注度不够,导致田间道路的无状化,阻碍高质量农田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非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制约劳动力发展的设施,主要包括医疗、教育、体育等,我国农村医疗机构设置不规范,以私人建立的卫生室为主,从业人员水平不高;《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指出全国农民大专毕业仅占21.95%,表明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受教育意识淡薄,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落后。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 "乡村绿色发展道路的实践路径
3.1 "发挥科技作用,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现代技术发展绿色农业,是解决农村产业发展问题,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必须从2个方面入手,一是农业生产的绿色技术运用,二是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的变更。
农业生产的绿色技术运用。大力推行农业科技绿色化,加快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重点和布局,重点研发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等技术[5],可见要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绿色化。在农药化肥的使用方面,推进新型智能化肥的使用,广泛使用纳米农药,降低农药化肥残留对农业面的危害,加快农业生产绿色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要加大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机械的使用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要推进农机设备的智能化,利用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分析,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精细化生产。
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的变更是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问题,最重要的是产业融合。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探寻新的发展模式,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业主产品的质量,发展农业副产品,打破与第三产业的壁垒,因地制宜地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农工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强化人才支撑,培育农村绿色人才队伍
乡村人才振兴,充分发挥人才在乡村生态治理、生产发展、美好生活创造中的作用,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乡村发展的人才困境表现在人才外流严重、人才引进困难、农民的培养力度不足等,要实现乡村绿色发展必须培养强有力的人才队伍。
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主要是农业生产知识和道德文化水平,这就要求有关机构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教授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提高农民的生产本领;开设专门的农民职业学校,无偿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还要关注其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新时代的职业农民。人才外流严重与人才引进困难,必须要大力推进人才的城乡流动率,受农村硬件条件的制约,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长期的下乡工作,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相关政策支持推动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开发人力资本,盘活农村资源,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活力。要提高基层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基层党员干部是农村、农民、农业发展规划的引导者,在乡村绿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起着指导部署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定期对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乡村治理和乡村领导能力,同时深入贯彻党中央有关乡村绿色发展的总体方针政策,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提高综合领导力。
3.3 "完善财政政策,健全乡村绿色发展的基础
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农业发展的财政保障体系,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经济动力。首先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农业绿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于土地的高质量化,加大土壤优化的资金投入,定期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治理,并引进先进技术改良土壤状况;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保证农田水分,同时预防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建设面积大、品质优的农田。做好农村环境防治设施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定点设置垃圾分类集装箱并定期处理,建立健全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减少污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是优化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为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薪资水平及优质的平台,吸引人才返乡就业、入乡就业。再次是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性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通过减免学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高农村的受教育水平;定期对农民的绿色发展观念、绿色生产技术进行教学培训,扎牢农民的功底。最后就是要注重从财政政策上惠农,加大对基础农业的补贴,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还要通过优贷政策鼓励农民创业,支持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激发农村内部生产活力,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3.4 "激发内生动力,发展乡村绿色文化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核在于文化的绿色发展。要实现乡村文化的绿色发展要从中国传统的绿色文化入手,结合新时代的生态文化内涵丰富乡村绿色文化的内容,并创新乡村绿色文化的表现形式,推动绿色文化走出去。
传统文化中,有关乡村的绿色发展主要集中在农耕方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形象表述,但实际上农耕文化集合了特定时期的风俗文化,是现代乡村文明的根系。新时代,乡村绿色文化必须传承传统农耕文化中有关农业生产和道德文明的内容,但是更应该紧跟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要求,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新时代的精神文明糅合起来,培育农民的精神风貌,为乡村改革提供精神引领[6]。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通过现代绘画手段,建设绿色文化墙,使绿色理念深入到农村的角落;并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演出、戏曲、歌唱等文艺活动大力宣扬绿色文化,培育农民的绿色理念,使绿色文化融进农村生产、生活之中。乡村绿色文化不仅通过形式各样的乡村风貌表现出来,更能通过特色绿色文化产业产品表现出来,运用现代网络手段将绿色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展现独特的绿色文化风貌,便于吸引各类企业的投资,共同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3.5 "聚焦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绿色发展未来
新媒体技术和现代电商的热潮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电商推动农村产业兴旺是时代契机,缩小了农村与市场的距离,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村的现代化,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乡村数字经济的首要条件,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范围广、费用低的5G网络、物联网等现代化的网络设施,同时整合农村大数据资源,推进数字化与农村、农民、农业的深度融合,夯实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完善“存储-运输-配送”一条龙的双向物流配套设施,这就要求电商个体根据自己的产品属性建立独立的储藏系统,创造良好的储存条件,保证产品的质量;在运输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对接协调交通管理部门,保证运输的安全高效;完善配送体系,根据农村人居状况,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方设置物流服务点,建设一个完整的农村电商服务链。大数据对市场信息有着精准的把握,以电商手段推动农业产品更好的“走出去”是一场农业现代化的转型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注重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紧跟时代的要求打造绿色的农业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乡村产业韧性[7]。乡村发展对接数字经济,以电商手段推进农产品的销售,带来的不仅是农民收入的提高,更重要的在于推动了农产品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助力乡村绿色发展。
4 "结束语
本文从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出发,厚植生态文明理念,总结了目前学界对于乡村绿色发展的研究现状,并根据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况,阐明了走乡村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首先,解释了乡村绿色发展的内容,从生态、生产、生活3个方面指出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实现“三生”协调;其次,结合农村绿色发展现状,概括了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即自然环境问题、产业发展问题、人才队伍问题及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最后,针对乡村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条道路”,包括以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财政保障作用、发展乡村绿色文化及以数字经济对接农村发展,共同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
[3]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J].环境保护,2020,48(18):8-10.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
[6] 王琰.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思想意涵、时代价值及传承路径[J].理论探讨,2023(5):105-112.
[7] 朱群芳,闵佳迪,郭沛瑶.数字经济、产业韧性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5[2024-01-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40105.1115.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