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的当代启示

2024-12-31 00:00:00李玥琦王宇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

摘 "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是马克思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凝结的重要成果,以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为依托,深入研究农村问题及成因、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利益等内容,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之间在理论渊源、立场定位、价值追求上具有逻辑耦合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梳理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共同富裕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破解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举措,也是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B0-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9-0046-04

Abstrac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s central to Chinese modernization. Marxist thought 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developed by Marx when he explored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apitalist society in the 19th centur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f rural problems and causes, as well 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safeguarding of farmers' interests, which is logically coupled with the goal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origin, position orientation and value pursuit.

Keywords: Marxist thought 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 andfarmer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Chinese modernization

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任务最艰巨、短板最大的地方依然在农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马克思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农业农村农民的相关论述未构建成严密的理论体系,但通过对其散落的手稿群进行解读和梳理,不难发现马克思对农业地位、农村发展、农民阶级作用的高度认可及对三者之间内在逻辑的剖析。时至今日,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依然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乡村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 "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主要内容概述

马克思立足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时代背景,对城乡差别的形成、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保障农民利益等问题深入剖析,形成一系列重要观点。

1.1 "农村问题及成因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1]”早期的人类社会呈现一体化局面,极低的生产力水平无法衍生出社会分工。直至原始社会后期,工具的制作与使用催化生产力向更高的发展水平迈进,奠定了分工合作的基础,加速了城市的进程,农村问题由此形成。“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2]。工业革命的加速发展导致城市与农村地位严重失衡。宏观视野下的农业和工业的生产率都在不断提高,但工业发展速度是农业无法追及和匹敌的,城市作为生产和交换的聚集处,地位日益牢固。大机器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政策的倾斜、生产要素的集中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劳动力需求也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数百年来,由于耕地变成了牧场以及农业进步减少了耕作所需要的人手,大批农民不断被赶出乡村而流入城市。[3]”反观农村地区,农业劳动者与土地要素的关联不断弱化;农业发展受到多方面打压,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农民失去原有生活保障。

1.2 "农业现代化

在探究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考察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传统农业的转变历程中,马克思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现代化思想。“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处理等等应当在农业中广泛采用。[4]”马克思认为农业现代化建立在先进技术的运用、农业商品率的提高及大规模农业形成的基础上。用工业的手段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激发了农业生产力的变革;机器的使用节约了农产品生产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成为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手段;小块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被大土地所有制取代……这一切都必须依靠农业现代化实现。究其西方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历程的本质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将商品化、资本化、工业化等特点融入农业,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将生产力未能达至新高度归因于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局限,在“小土地所有制……情况下,财富和再生产的发展,无论是再生产的物质条件还是精神条件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具有合理耕作的条件”[5]。因此引导分散化的小农业向规模化转变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必要前提。工业部门里首先应用先进机器和技术获得发展后,向农业提供援助,实现部门间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打破劳动交换障碍、劳动力流动不畅的藩篱,使工业和人口不再集中于城市而得到合理分布,推动农业现代化。

1.3 "维护农民利益

马克思对农民问题的论述是从关注其悲惨生活开始的,进而对利益受损的原因进行分析,批判了政府对贫困现象的漠视甚至纵容。随着对农民问题的深入考察,马克思看到了工农联盟对改善农民境况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一样受到剥削,二者利益具有一致性,碍于小农阶级的局限,其自身无法形成先进的领导力量,会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天然的同盟者和领导者。[6]”对工人阶级来说,要凝结农民的力量就必须要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农民阶层的差异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例如,大农具有资本家的特点,不属于联盟对象;长期服务于资产阶级的封建农民,需要依靠工人阶级的帮助来摆脱农奴的束缚,是天然的同盟者;饱受地租和税收压迫的佃农也乐意结成工农联盟;拥有小块土地的小农情况最为特殊,他们不愿意舍弃自己的小块土地,愿意追随私有制,却又深受资本的剥削,正如马克思所言“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他们甚至是反动的”[7],必须吸引他们“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8]。

2 "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致性

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科学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基础之一,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相契合。

2.1 "理论渊源一致: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对农业在社会发展、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高度肯定,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要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9]”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带来了工业技术向农业领域的渗透,加大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资本主义农业的弊端是不可磨灭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察乡村社会发展的形态,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集体制才是农村社会的出路所在。

马克思从物质与生产的关系出发,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生产力的飞速提高,又强烈谴责其残酷的剥削方式,由此指出资本主义矛盾的固有性必然阻碍现代化进程。只有等资本主义消亡的那一刻才能结束,再次论证了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取代具有客观必然性。人类现代化肇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长一段时间现代化理论被工业文明主导着,产生波及世界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印证了跨域“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挣脱了资本主义的理论桎梏,以全新的方式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蓬勃生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擎起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

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新的时代际遇下,多次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10]。

2.2 "立场定位一致: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对一切问题探讨的首要前提是站在“被剥削、压迫的人”的立场上,在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中则体现为对农民问题的考量。随着革命运动进入高潮,马克思更多的关注到了困于小农经济中的农民的革命潜力。工业革命的席卷让本就难以维持生计的农奴被迫交出用劳役换取的土地,资产阶级的步步紧逼激发了农民的革命性。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的基础上,而农民恰恰是农业生产实践的主要力量。马克思维护人民利益,痛斥资产阶级对土地的侵占、农民生产资料的掠夺及劳动力的榨取。马克思认为农民的生活境况不容忽视,必须保障农民利益,帮助农民挣脱悲惨的处境。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始终以人民为底层逻辑,不忘为人民谋利益,其有两层含义:一是适应了社会矛盾转变的新时代,深入考量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人民选择的道路;二是强调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存在感。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发展成果的享受者,人民的幸福指数和满意程度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与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一脉相承,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从绝对贫困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从来没有把4亿多农民抛在身后。

2.3 "价值追求一致: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11],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研究处处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一是城市工厂普遍采取机械化生产模式,愈演愈烈的精细化分工让城镇化人口的工作内容单一化、工作性质机械化、工作岗位固定化,失去了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二是只有在共产主义这一制度下,劳动者才能摆脱压迫的状态,建立起健康的社会关系、从事自由的实践活动,获得全面发展。实际上,农民在人口繁衍、物质生产、文化继承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完全被资产阶级掩盖,沦为剥削破产的对象,雇佣劳作的机器,是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群体。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关注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富裕,还表现为精神境界的富足,二者协调进步共同促进“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跨越。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的现代化与人民的现代化同频共振,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的跨越,这既是国家战略规划的胜利,又是向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迈进。

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是辩证统一的。农民现代化的实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三者环环相扣,协同共进。

3 "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形成于19世纪,总结概括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虽然时代背景不同往日,但其与时俱进的特征赋予它鲜活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对新时代破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1 "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一切行动的重中之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方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经验。

3.1.1 "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力

我们党始终遵循党管农村的传统,基层党组织是党管理农村、培育农民的有效抓手,必须充分发挥其在乡村事务中的主导作用。乡村振兴的建设成效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程度密切相关,需要基层党组织的主导作用与现代农民的主体地位同频发力,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基层党员干部要强化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安排,从全局出发结合当地特色,灵活调整建设任务;三是调动广大农民、新乡贤、社会其他力量广泛参与到乡村治理中。

3.1.2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党十分重视农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充分考量客观实际和人民需求,这也是近几年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农村发生巨变、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投入力度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一是解决好土地这一农业领域的核心问题,政府应完善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土地高效利用;二是加大财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拨款力度,盘活农业金融市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3.2 "实现路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必经之路。

3.2.1 "推动城乡一体化

生产力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推手。我国自步入现代化进程以来,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进入新时代,城镇化的发展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要协调好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利用好前期建设取得的物质技术条件,打破城乡二元格局,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要推动农业人口融入城市。引导农村产业向着集约、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二是要提高城市的容纳能力,安置好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三是要合理规划工农业布局,以产业深度融合破除城乡二元界限。

3.2.2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农业领域尤为凸出。首先,信息化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部门,能够将有效整合生产要素实现降本增效与创新特色农产品推出特色产业链有机结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其次,农业科技研发要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证研发成果及时得到推广与运用,提高实际效益转化率。最后,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传授系统科技知识,培育高水平高素质农业科技人员,实现科技与人才共赢双局面。

3.3 "奋斗目标:共同富裕

马克思痛斥资产阶级对农民的多重剥削及贫富两极化,将共同富裕视为农业发展、农民奋斗的最终目标。

3.3.1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特色农业

转变传统型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新时代的农业产业化要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塑造独特竞争力。要立足需求市场提高农产品质量,延长延宽产业链条,促进生产要素充分流动高效利用。要从当地特色出发,引导农业生产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搭建特色农产品基地示范点,运用好互联网这一营销新渠道,打造农业特色品牌。要充分挖掘农业产业的附加领域和隐性功能,引导农业产业向生态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方面延展。以产业融合发展,补全产业链短板,打开共同富裕新局面。

3.3.2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物质条件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突破小农经济局限是首要前提。在农村土地方面,既要合理开发土地、提高土地使用质量,又要实行耕地保护政策,防止土地的不当使用和滥用。在农业经营方面,牢牢把握规模化这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以大规模经营模式为主体,以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为杠杆撬动农业生产力提高。在组织模式方面,农业合作化能够有效整合散落的生产资料和分散的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是引导小农走入社会化市场的有效手段。

3.4 "生态视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在与自然界的较量中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会在日后遭到自然界反噬。永远不要妄想高傲的征服自然,应采取顺应和尊重的态度,让农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3.4.1 "践行“两山”发展理念

农村地区要利用好自然资源这一大优势,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农业现代化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等多种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无尖锐矛盾,人们一直以来都是在二者之间做抉择,直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指出了新的发展思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两山”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3.4.2 "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

可持续生态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农村现阶段面临的资源有限、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的核心问题在于维护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一是结合农村地区生态实际,量身定制绿色发展方案,与乡风乡俗、地形特征、历史文化相融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特色生态产业。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循环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永续使用。农民是生态农业的推动者,对当前生态系统的严峻形势必须有清晰的认识,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

4 "结束语

历经几十年探索,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党的现代化道路史就是探索如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历史,是探索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在中国实践与发展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深厚、农业不发达、农民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期,党中央立足国情农情,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做出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农业强国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切忌操之过急,这就需要对马克思农业农村农民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对亿万农民在实现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并将其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南与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18.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7.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77.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01.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桂海论丛(2018年2期)2018-05-06 09:55:20
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决策与信息(2018年2期)2018-02-02 22:09:10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