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话语体系是表达主体在特定主题下传递意志的外在形式,通过分析话语体系的构成,可以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概念化的框架。不同的话语角度为理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元素,而马克思主义则为构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基于这些理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三维”话语体系包括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和实践话语,其中政策话语起到引领作用,学术话语构成话语体系的核心,实践话语则是其根基,将这三者融合为一个逻辑一致且完整的话语体系,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重要任务。为了构建与发展“三维”话语体系,需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政策话语的共识性转变;加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践话语的可操作性实践;加强三维话语之间的互动联通。
关键词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实践话语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2-0012-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1]“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指的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立足中国发展需求和本土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2]。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个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需求的话语体系。政策话语是国家意志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对于指导和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政策话语,可以明确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确保各项改革举措与国家战略相一致。学术话语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结晶,对于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至关重要。强化学术话语研究,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理论创新,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实践话语连接政策话语与学术话语,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体现。提升实践话语的操作性,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话语体系是支配职业教育实践的基本力量之一[3]。因此,构建逻辑一致且完整的话语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通过深入分析和系统整合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和实践话语,可以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话语保障。研究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三维”话语体系,对于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促进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三维”话语体系是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这一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价值立场与思想基础,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价值立场与思想基础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三维”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公平正义与人民至上,人民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公平思想的显著特征[4],这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定的价值立场。其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三维”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被视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要求职业教育现代化要紧跟时代发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在“三维”话语体系中,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造就的是满足生存需要的“职业之人”[5]。这要求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更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三维”话语体系,正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现代化”[6],它既吸收了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综上,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三维”话语体系提供了价值立场和理论基础,也为这一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将更好地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话语体系结构说为理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
话语是一种具有关系性和功能性的“系统存在”[7],是一个多元综合的关于意识形态再生产方式的实践概念[8]。话语体系结构说是从话语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9]。因此,话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社会文化、权力关系和认知框架的体现,海德格尔把语言的交互作用称为语言本质在“造访我们,震动我们,改变我们”[10]。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话语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对于意义的产生、传播和理解具有决定性作用。
话语体系的价值存在是“关于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的一系列语言信仰”[11],旨在为中国模式提供正当性证成[12],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三维”话语体系中,话语体系结构说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首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例如,重视实践、注重技能培养等理念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密切相关。其次,从权力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体现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利益分配。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各自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权力资源,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最后,从认知框架的角度来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对职业教育的定位、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认知,都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和发展。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缩影[13],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全新表达[14],话语体系结构说是理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的基础。现代化本身是动态发展的,但也存在相对稳定的内涵与特征[15]。通过分析话语体系结构说,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的组成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政策话语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和政策支持,学术话语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实践话语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经验借鉴。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一)政策话语: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主导
政策话语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三维”话语体系中起引领作用。政策话语是以国家政策和法规为基础,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明确和指导。政策话语主要包括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规划、政策法规、指导方针等,它们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政策话语不仅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更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职业教育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的重要工具,其蕴含的历史发展逻辑更是人民政府制定职教强国政策的重要依据[16]。政策话语通过对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目标、任务和路径的明确,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例如,政策话语明确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绿色教育政策嬗变历程为行动指南[17],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同时,政策话语还明确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具体的任务指南。政策话语通过政策部署来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政策部署不仅包括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和战略规划,还包括对职业教育现代化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的明确。例如,政策话语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这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具体实施路径。同时,政策话语还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等具体措施,这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具体实施手段。政策话语通过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评价和监督,保障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和效果。政策话语明确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数字化教育为依托,通过多维活动培育绿色技能[18],这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评价依据。同时,政策话语还明确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监督机制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这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效的监督保障。
总的来说,政策话语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主导,从而让话语进一步为权力服务[19]。它通过对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目标、任务和路径的明确,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清晰的方向;通过政策部署来贯彻落实教育方针;通过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评价和监督,保障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和效果。
(二)学术话语: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核
学术话语构成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的核心。学术话语是以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基础,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和阐述。学术话语包括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教育模式、课程体系等。学术话语的构建,既涉及到专业术语和概念的创新及发展,也涉及到逻辑严密的观念命题以及理论逻辑体系的发展。这不仅体现了话语主体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完善发展和贯彻落实问题的理论自觉,也反映了中国职业教育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上的成就。
专业术语和概念的创新及发展,是学术话语构建的基础。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术语和概念来加以描述和阐释。比如,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这些都是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新概念和新术语。逻辑严密的观念命题以及理论逻辑体系的发展,是学术话语构建的关键。这不仅需要对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还需要对这些原理、规律和方法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逻辑体系。比如,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质量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等,都是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三)实践话语: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础
实践话语作为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践话语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的根基,它以职业教育实践为基础,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实践话语包括职业教育的实践案例、教学经验、问题反思等,实践话语的形成源于话语所蕴含的权力实践,即话语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和建构人们的认识、价值和社会实践。
首先,实践话语体现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需求。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的需求,实践话语正是这些需求的反映。例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践话语也就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其次,实践话语体现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实践话语就是这条路径的体现。例如,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实践话语也就围绕着这一路径展开。再次,实践话语体现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成果。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话语来表达和传播,从而影响和建构人们的认识和社会实践。例如,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如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实践话语也就围绕着这些成果展开。最后,实践话语体现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挑战。职业教育现代化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实践话语正是对这些挑战的反映。总之,实践话语作为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础,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需求、路径和成果,也反映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挑战。只有深入研究和充分运用实践话语,才能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
三、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的发展与统整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三维”话语体系的发展与统整,需要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和实践话语的共同推进和互动联通。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政策话语可以引导和规范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学术话语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实践话语的提升;实践话语则可以反馈问题,推动政策的修订和学术研究的深入。这三者之间需要形成良性互动和沟通,共同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政策话语的共识性转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变。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需求,职业教育现代化政策话语的共识性转向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转向不仅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其一,从“技能培训”到“职业教育现代化”。过去,我国职业教育政策话语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强调的是对劳动者技能的提高。而现在,政策话语转变为“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不仅仅涵盖了技能培训,还包括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现代化。其二,从“就业导向”到“素质导向”。过去,职业教育政策话语以“就业导向”为核心,强调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现在,政策话语转变为“素质导向”,强调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其三,从“政府主导”到“多元主体参与”。过去,职业教育政策话语以“政府主导”为特点,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而现在,政策话语转变为“多元主体参与”,强调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和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公平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20]。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政策话语的共识性转向,是指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等各方在理念、目标和实践层面达成共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政策话语体系。这一转向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平等对话与协商政策话语的共识性转向强调各主体间的平等地位,通过对话与协商,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充分倾听各方意见,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以确保政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求同存异与交叠共生。在共识性转向中,各方在坚持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实现共生。这意味着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域、行业、文化等的多样性,促进各类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再次,角色扮演与责任明确。共识性转向要求各方明确自身角色,履行相应责任。政策制定者要承担起规划、引导和监督的职责;教育工作者要聚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受教育者要积极参与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最后,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在共识性转向中,职业教育现代化政策话语体系强调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意味着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赋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21],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政策话语的共识性转向,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实现这一转向,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政策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
加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首先要明确其内涵与特征。职业教育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是指在多元主体、多维视角、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交流、碰撞、整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其特征包括: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术话语体系的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既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国家职业教育软实力的关键所在,而职业教育软实力是职业教育的精神性内隐存在[22]。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在本土化、特色化、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面临着话语体系分割、互动不足、融合不深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首先,加强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学术话语是构成职业教育现代化思想的重要元素,通过加强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激发新的理论观点和思考,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其次,加强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能够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效果。学术话语不仅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通过加强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效果。最后,加强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能够增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学术话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通过加强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建构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体系[23],赋予职业教育国际化新概念、新方向和新要求[24],可以提升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表达能力和影响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发展与统整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理论创新和实践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践话语的可操作性实践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践话语的可操作性首先体现在职业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协同上。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这些政策文件不仅明确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路径,而且与实践紧密结合,功能定位转向挖掘释放职业教育国家、社会、个人等多重价值[25],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强大的动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机制,是激发社会创新动力的重要内生机制[26],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实践话语可操作性的关键。深化产教融合在于构建多元化的办学体制[27],在这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机制,实现了产业与教育的良性互动,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通过建立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补强教育链,增强一体化育人的主体功能[28],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绑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技能,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也是体现职业教育实践话语可操作性的重要方面。我国职业教育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同时,通过完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职业教育作为对接产业布局、链接人才质量形成、促进科研创新转化的重要教育类型[29],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升实践话语可操作性的必然要求。我国职业教育正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的视野格局、更强的改革意识,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例如,加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30]。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践话语的可操作性体现在职业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协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以及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改革等多个方面,以增强职业教育的现时及未来适应性[31]。这些举措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不仅是通过教育资源整合以实现质量型发展,而且要借助协调手段实现跨国、跨界、跨领域主体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32]。
(四)加强“三维”话语之间的互动联通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的发展与统整,主要体现在跨界主体间的合作协商中,将学术话语转化为政策话语,再将政策话语转化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话语。这种转化过程不仅需要在理论层面实现学术话语与政策话语的有效对接,还需要在实践层面验证学术话语和政策话语的有效性和共识性。
首先,从学术话语到政策话语的转化,需要跨界主体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商。学术话语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而政策话语则需要具备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转化过程中,需要将学术话语中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概念框架,通过与政策制定者的沟通和协商,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其次,从政策话语到实践话语的转化,需要将政策话语具体化、操作化,使其能够在具体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和验证。这一过程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学生等实践主体的积极参与,通过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话语,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和适应职业教育实践的需求。最后,在实践话语中验证学术话语和政策话语的有效性和共识性,需要通过实践中的观察、总结和反思,对学术话语和政策话语进行检验和修正。这种验证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术话语和政策话语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还能够促进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和实践话语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三维”话语体系的发展与统整,是一个跨界合作、相互转化和共同验证的过程,需要各方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推进和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全文)[EB/OL].(2023-03-15)[2024-04-26].https://m.gmw.cn/baijia/2021-07/06/ 34975508.html.
[2]庄西真.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图景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3(2):96-101.
[3]赵蒙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自主话语体系:内涵、价值与构建进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1):80-87.
[4]漆明春.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思想[J].教育评论,2008(6):3-7.
[5]赵志纯,陈昌.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双重逻辑及价值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4(4):13-20.
[6]沈中彦.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基本经验与时代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23(1):14-20.
[7]李新博.“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论转向”的方法论缘由和本体论意蕴[J].外语学刊,2012(6):2-7.
[8]陈晓明.解构的踪迹:历史、话语与主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4.
[9]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铭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70.
[10]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46.
[11]纳日碧力戈.语言意识形态:语言人类学新篇[J].世界民族,2010(4):38-41.
[12]唐海江,陈佳丽.话语体系:概念解析与中国命题之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7):34-40.
[13]陈放,王志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场景特征、时代价值与形态迭代[J].现代教育管理,2023(12):91-99.
[14]时文龙,周月华.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生成理路与价值向度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2):16-21.
[15]胡中锋,王友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27-35.
[16]曾茂林,曾丽颖.中国共产党百年职业技术教育政策走向的演进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1(25):6-11.
[17]李扬,黄亚娴,朱思.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工匠人才培养:逻辑框架与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9):74-80.
[18]张婧,吕奕静,沈欣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价值、表征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2):52-58.
[19]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53.
[20]李阳.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向度[J].教育与职业,2023(5):21-28.
[21][24]胡德鑫,邢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概念阐释、演进逻辑与行动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7):6-11.
[22]袁阿会,李向东.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探析——基于职业教育历史发展的审视[J].职教论坛,2015(8):29-32+65.
[23]祁占勇,吴仕韬.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内涵要义、多重逻辑与推进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165-176.
[25]史少杰.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与逻辑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23(20):61-64.
[26]高秀兰,郭奇慧,王勇.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两交叉四融合”协同育人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3(23):48-51.
[27]孙友,赵文平,王仲民.系统论视域下的高职产教融合应然特征、实然困境与深化路径[J].职教论坛,2024(2):24-31.
[28]宋雅兵,陈永.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价值意蕴与践行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3(23):57-60.
[29]徐兰,刘慧,易熙琼.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实践策略[J].成人教育,2024(3):66-73.
[30]陈衍,王佳倩.强国背景下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趋向、逻辑取向与行动路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4(3):1-10.
[31]陈昌,赵志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因、指向逻辑及其推进路径[J].职教论坛,2023(12):13-22.
[32]陆宇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发展图景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34):6-13.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Chinese-styl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Guo Haiyang, Ji Yufei
Abstract" The discourse system is the external form in which the subject conveys his will under a specific subject. By analyz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we can provid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styl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Different discourse perspectives provide basic element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styl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while Marxism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value orient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styl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se theories,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Chinese-styl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cludes policy discourse, academic discourse and practical discourse, in which policy discourse plays a leading role, academic discourse constitutes the core, and practical discourse is its found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three into a logical and complete discours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task facing the Chinese-styl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d develop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course system, it needs to be promoted from four aspects: firstly, policy discourse should be committed to reaching consensus; secondly, academic discourse needs to strengthen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thirdly, practical discourse should enhance its operability; finally,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course.
Key words" Chinese-styl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discourse system; policy discourse; academic discourse; practical discourse
Author" Guo Haiyang,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in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Ji Yufei, master candidate in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郭海洋(1988- ),男,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教育史,教育现代化(石家庄,050024);吉宇飞,(2001- ),女,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史,教育现代化
基金项目
2023-202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太行山东麓传统村落的教育变迁研究”(HB23JY013),主持人:郭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