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改进:“扎根理论运用”的批判性反思

2024-12-31 00:00:00吴赛田建强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年12期
关键词:方法运用理论创新扎根理论

摘要:通过对运用扎根理论的151篇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扎根理论运用存在因流派混淆导致的编码混淆;方法–主题适配性不足导致的方法与主题错配;迭代过程–理论抽样–理论饱和–理论生成动态关系缺失导致的理论生硬促成;理论创新范畴性、维度丰富性延伸有限导致的理论发现受限等突出问题。认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运用扎根理论之初,有必要深入了解扎根理论的内涵和功能,即“何谓扎根理论”以及“扎根理论何为”。建议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运用扎根理论时,应明晰流派差异,注重方法与主题的适切性,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驱动理论新发现,寻找潜在理论,实现理论创新。

关键词:扎根理论;方法运用;理论创新;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吴赛,成都体育学院足球运动学院硕士研究生,成都 641418;田建强(通讯作者),成都体育学院足球运动学院教授,成都 641418。

方法是解决研究问题的抓手,寻得研究真相的捷径,亦是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往往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1],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学位论文研究水平的重要依据。相较于国外,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相对滞后,体育学的话语体系尚未形成[2],还存在诸如学术创新能力不足、研究方法运用存在缺陷等问题[1]。近年来,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引入了很多“新”方法,其中扎根理论备受青睐。然而,不少研究生在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伊始便“念歪了经”,存在认知、方法与操作及创新四个层面的问题[3]。进而产生了很多“伪扎根理论”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研究着重分析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扎根理论运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希冀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运用扎根理论给予对策与建议。

一、“何谓扎根理论”与“扎根理论何为”

(一)何谓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由美国学者Glaser和Strauss于1967年创始[4],被誉为20世纪末“应用最为广泛的质性研究解释框架”。自Glaser与Strauss提出扎根理论以来,目前已形成经典、程序化和建构主义三大流派。但就各流派的运用广度而言,程序化扎根理论目前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认可和应用[5]。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陈向明将扎根理论引入国内[6],自此散播在包括体育学在内的我国众多学科领域。

扎根理论三大流派各有特点。其中,经典扎根理论注重数据分析方面的创造性和开放性,追求研究过程的科学化、客观性和研究结果的普适化,坚持问题从情境中涌现、不带有任何理论预设的研究原则[7]。程序化扎根理论倾向于主张采用正式、规范的数据分析范式,但也反对机械化,要求对研究现象有足够想象力的解释,认为一套在关系命题中相互联系的完善概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建构主义扎根理论认为,知识由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共同创造,即数据是由采访者与受访者间的互动解释构成的。社会中不存在“客观真实”,社会习俗和规则都是人为的建构,希望主客观融合,其操作方法可分为建构实质性理论的过程和建构形式理论的过程。可以发现,扎根理论核心特征表现为:一是以逐级归纳的方法从经验材料中创造出理论,二是强调迭代式的研究策略,三是使用理论抽样来选择研究对象,四是将编码作为分析的核心要素,五是强调连续性比较与备忘录的撰写。根据其核心特征,本研究将扎根理论运用的基本概念理解为:在强调理论的生成过程中,根植于实践和数据,以自然呈现的方式生成理论,将一切资料视为潜在数据,要求研究者具备理论敏感度,这一研究过程从具体经验逐渐演化到抽象概念,促使理论的渐进发展,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扎根理论方法论。

(二)扎根理论何为

扎根理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能够弥合理论和经验之间的鸿沟,超越量化研究在社会研究领域的局限[8]。对于那些既有理论不足且理论的现象解释力不够的研究领域,扎根理论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分析技术[9]。二是它通过一整套相对明晰、可操作的技术、方法和步骤,在经验资料与理论建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10],它不仅适用于创建理论,也同样可以对既有的理论进行验证[11]。

运用扎根理论要注重四个方面:一是在流派的选择上。扎根理论三大流派各有其适用性。诸如经典扎根理论强调理论形成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探索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其操作过程为实质性编码与理论编码[7],编码过程表现出高度个人化特征。程序化扎根理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客观现象,强调主观性,其编码过程更加系统严格,程序化水平更高,操作过程将编码分为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与选择性编码[7];建构主义扎根理论认为外部现实并非固化的、单一的、恒久的存在,身处现实中的个体与外部世界的联接实际上由一系列主体间双向联系的多元化关系网络所构成[12],其操作过程将编码分为初始编码和聚焦编码。因此,研究者应根据研究主题选择不同流派,并结合实际情况及现实数据进行归类研究,避免流派混淆和混淆编码的状况。二是在方法与问题适切上。扎根理论并非适用一切研究问题,较为适用的类型与场景诸如兼具个体性与公共性的互动话题、发展概念建立理论的程序问题等[13]。因此,研究者需要十分理性地看待方法与问题适配性,应根据具体情景和常识性观念进行科学论证。三是在实现迭代等过程规范上。扎根理论强调将迭代过程始终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资料的分析与新的访谈也贯穿于整个资料收集的动态过程,直至达到理论性饱和。因此,研究者需注意对研究过程的详细交代,从而保障质性研究的可信度。四是在理论创新上。扎根理论的理论创新要求研究者具备理论框架的灵活性思维、多源数据整合能力、理论的实际适用性以及理论的反思与批判性思考等要素,这些要素协同作用,推动理论的不断演进,以更好地满足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

二、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扎根理论运用的问题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研究对扎根理论运用的界定,仅限于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指出运用扎根理论来解释或支撑所研究的问题。其表现形式为,在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研究方法和目录中任何一条能明确看到“扎根理论”的名称,且在研究中以相应篇幅进行阐述。研究运用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功能,来源类别设置为“硕士学位论文”,主题以“体育”和“扎根理论”进行查找,检索时间为1999年(陈向明首次将扎根理论引入我国学术领域)至2022年,共检索出178篇论文。经人工筛选判别是否与研究主题高度相关,最终确定151篇论文作为分析对象。研究遵循扎根理论评估指南要求[14],从认知、方法、操作和创新四个层面对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扎根理论运用情况进行分析。

(二)“扎根理论运用”问题分析

1.流派认知层面:流派混淆–混淆编码

扎根理论作为走在“质性研究革命最前沿”[15]的一种方法论,其科学性不言而喻。但随着后续扎根理论的流传、运用及发展,研究者对扎根理论流派认知与流派编码存在不同见解。

在流派层面,研究者选择不同的扎根理论研究流派,其研究内容、程序和结果截然不同。在部分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者忽略了不同流派的差异性,往往产生流派“套用”,而忽视流派适用。这种认知层面的偏差使大多研究者在选择流派时,往往先入为主。如有研究者在对高校“三大球”教练员领导行为进行质性研究时[16],直接默认选用程序化扎根理论,而未说明为何使用这种流派。同时,除流派选择报告缺失外,研究中还存在扎根理论研究流派使用前后相悖的情况。如在老年人参与“打跳”类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中,研究方法中介绍的是程序化扎根理论,但在文中却使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出现流派误用与滥用行为[17]。

在编码层面,各流派编码也存在差异性。有学者认为一个严谨的编码过程会产生“好”的科学[18]。当然,不同流派的扎根理论的数据编码过程也不尽相同。有研究者在进行编码过程中直接根据自己以往经验进行编码,如在某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19],研究者声称使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但其编码采用的是程序化扎根理论三级编码,且依据自身的经验与数据资料作为支撑提炼概念范畴,这是典型的流派编码“错用”行为。

2.方法适配层面:方法与主题适配性不足

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匹配程度如果不理想,可能导致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受到挑战。部分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披着扎根理论的“外衣”,形式上运用多级编码,实质上却基于现有文献作为预设的理论架构,或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理论验证,造成了方法的混淆[20]。这种预设与先入为主,违背了扎根理论自然生成原则,造成了理论的“生硬促成”。扎根理论受研究类型与场景的限制,其适用性是有限的,如“现有理论难以有效回应的老问题”“缺少理论回应的新现象或特定趋势”“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经验问题”等主题较为适合,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的研究主题都适用于扎根理论。然而,在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部分研究者仅以“量化不足,需要扎根理论来补充”为由,进而运用扎根理论,缺少了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的适配性探讨。

与此同时,不少学位论文冠以“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来解决某一研究问题,但在研究中并未遵循扎根理论的研究规范。如在某高校体育馆空间光环境评价指标体系[21]的研究中,研究者借助扎根理论,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使用者对光环境的主观感受,最终提取相关因素构建评价的主观影响因子。但是该研究主题是否适合运用扎根理论,依据是什么,功效体现在哪里等问题,研究者都未给予有效的回应。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只能算是一种“伪扎根理论”或“归纳方式”。再有,部分研究者惯以半结构式访谈作为资料文本收集的方式。但研究发现,研究者的提问方式与研究主题的匹配度和研究结果的预期性似乎存在偏差,反映出研究者对运用扎根理论的适切性认识较浅。

3.实践操作层面:迭代过程–理论抽样–理论饱和–理论生成动态关系缺失

扎根理论之所以被视为最具解释力的质性研究范式[22],其精髓就在于操作层面所蕴含的扎根现实、理论源于实践的学术精神[23]。但部分研究者将精力过多放置于机械操作程序上,在论文写作中却存在着种种迷失现象[24],忽略对核心观点产出或维度内涵的深度剖析,导致方法使用形似而神不似。

迭代过程是扎根理论必备的方法论特性,是一种相互嵌入、循环往复的滚动过程,每一次过程的重复可称为一次迭代[25],研究者需要在资料收集、整理、编码、分类、命名和理论建模之间不断穿梭[26]。在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存有对迭代过程的使用偏差与学理性认识不清的情况,破坏了扎根理论整体性[20]。如研究者在对中国男篮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中[27],只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就进行三级编码,并没有将资料收集和分析同步进行,且研究者未回到原始资料中寻找新的概念,导致各级编码关联类属衔接缺失。此外,研究者大多采用推导逻辑,即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演绎出理论命题,而非以逐级归纳[7]的方法从经验材料中生成理论,这易导致编码过程中各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清晰,各级编码理论依据解释笼统。同时,部分研究者对迭代过程避而不谈。如在对高校退休领导干部体育参与和角色转换的关系研究[28]中,共选取数名人员作为访谈对象,采用的是一过性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后续并没有再提及资料的收集与补充,让读者难以判断其研究是否体现了扎根理论中的迭代过程。再加上缺乏备忘录的撰写,极易导致典范模型中厘定的关系缺乏依据,最终致使核心范畴(核心类属)与主范畴(一般类属)缺乏层次性,尤其在理论模型图中,核心类属与一般类属缺乏层次性。

理论抽样是扎根理论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概念和必要条件[7]。如果扎根理论研究未开展理论抽样,定会影响到理论生成与发展[29]。譬如在对某省举重项目创新发展路径研究[30]中,研究者一开始就将访谈对象框定在教练员、专家学者等人群,全文对理论抽样并未提及。若忽略理论抽样,那么访谈对象会停留在初始的抽样标准之中,而无法发现其他具备关键信息的个体[31]。此外,一部分研究者声称自己采用了理论抽样,但研究中究竟如何开展理论抽样,又如何结合抽样进行后期的理论建构,都语焉不详[7]。如在规律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锻炼影响因素[32]的研究中,研究者仅在介绍扎根理论方法时提到了理论抽样,但其研究过程并未体现。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研究的理论建构变得不够精确或内部不一致,研究过程缺乏理论驱动,失去理论引导,研究可信性受到挑战。

理论饱和通常被用以评估研究资料的充足性,以期有效避免主观影响[7]。但在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存在对理论饱和的概念认识模糊及操作不当的问题,以及轻视理论饱和度检验过程,仅以一小段文字将其带过,并未作详细阐述及说明的问题。如在高中体育教师PCK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中[33],研究者虽然在理论饱和度检验时,通过要求不同研究者或邀请协作者对相同的资料进行编码,并对编码结果进行比对。但这种方法只能算是检验了编码的一致性,而是否达到理论饱和,不得而知。此外,即便许多论文中都提到了“饱和”,但究竟何种状态为饱和,又是怎样达到的,都没能阐释清楚。再有,部分研究者甚至忽略了理论饱和度检验这一重要步骤。如在体育彩票的价值定位[34]研究中,研究者在进行三级编码后,直接进行核心要素分析,遗失了理论饱和度检验这一关键步骤,从而导致所生成的理论模型的信效度受到质疑。

理论生成是扎根理论通过系统分析实际数据,强调从经验资料中生成理论[35],构建基于参与者视角的创新性理论框架的过程。分析发现,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进行理论生成与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几点易犯错误:其一,理论不一致性。构建的理论模型不符合“扎根理论”的原则,无法确保通过对实际情境中参与者的数据进行系统解释来生成理论,或者在理论构建过程中引入与扎根理论不相关或矛盾的概念,导致模型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其二,理论过度泛化。研究者可能过度泛化扎根理论的核心概念,使其失去实际上下文的适用性。理论模型应该能够有效地解释具体的问题,而不是变得过于抽象和普遍。其三,选择性数据解释。研究者可能倾向于选择性地解释数据,以支持其构建的理论模型,而忽视与扎根理论冲突或不符的数据。这可能导致理论生成的片面性,继而影响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其四,理论生成过程不够透明清晰。论文可能没有明确呈现理论生成的过程,包括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过程,导致读者难以理解研究者是如何得出理论与结论的。其五,忽视反思和讨论。构建理论模型时,研究者可能忽视对模型的反思和讨论,未能深入探讨扎根理论在解释研究现象中的限制和局限性,若忽视这一步骤可能导致对研究结果的理解和解释不足。

4.理论创新层面:范畴性、维度丰富性延伸有限

在扎根理论的运用中,理论的创新度至关重要。扎根理论主张以逐级归纳的方法从经验材料中直接创造出理论,再将其与现有理论和研究相比照[36]。在大部分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的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研究者对理论创新的追求甚微。从学术层面考量,理论创新可通过理论的范畴性和维度丰富性[37]等来检验其理论创新度和对研究领域的贡献。理论的范畴性指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广度。一个具有高度范畴性的理论能够涵盖广泛的主题、现象或情境,而不仅仅局限于特定领域或情境。这意味着理论能够跨不同领域,解释各种不同类型的现象或问题。如在广场舞锻炼坚持性影响因素[38]的研究中,研究者得出个性特征、群体因素、价值认知、社会支持、项目特性等主范畴直接影响其锻炼坚持性,这些范畴在探讨其他某种社会现象时,亦能起到解释和说明的作用。可见,一个理论的范畴性通常通过其适用性来评估。如果一个理论在多个领域都适用,它就被认为具有高度范畴性。相反,如果一个理论仅在某个特定领域有用,它的范畴性就较低。

理论的维度丰富性涉及理论的深度和多样性。一个理论的维度丰富性意味着它考虑多个不同方面、角度或维度,以解释一个问题或现象,这使得理论更加全面和有力。如在肉连响传承人价值观影响因素[39]的研究中,研究者仅得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肉连响传承人价值观,未能考虑到政治、文化等维度对传承人价值观的塑造作用,且未考虑理论延伸的维度,造成对多个不同的变量、因素或因果关系难以解释。维度丰富性也可以表现为理论的多样性,即包括多种不同的概念、模型或方法以解释问题。如在滑雪游客旅游消费决策[40]的研究中,研究者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辅以定量研究相验证,在建立滑雪游客旅游消费模型后,明晰了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及作用关系。

三、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扎根理论运用的反思与改进

(一)扎根理论运用反思

虽然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一些情境下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和理解,但也存在一些方法上和理论上的限制,需要从学术角度对扎根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

其一,缺乏明确的方法逻辑路线。尽管扎根理论强调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来生成理论,但在具体操作时缺乏明确的方法指南,不同研究者可能在方法上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导致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中的混乱和不一致,继而可能出现编码偏差或流派混淆。其二,易陷入主观性和解释性判断。扎根理论的生成过程带有研究者的主观解释和判断,因此可能会受研究者的个人观点和偏见的影响。研究者可能在开始研究时就拥有某种假设或理论构想,这可能致使他们在数据分析和理论生成过程中更倾向于寻找与这些预设一致的模式,导致所得到的理论不一定是客观和全面的。其三,易造成理论宽泛与抽象。扎根理论的核心特点是理论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使得研究者有更大的空间来解释数据,但最终的理论可能过于宽泛和抽象,难以进行准确的总结和概括,导致理论的应用和验证变得困难。其四,易受时间和资源限制。扎根理论的建构过程需要研究者不断进行数据的比较、编码和归纳,这是一个复杂而耗时的过程。这可能限制了研究者在其他研究方法和项目上的投入,尤其是在需要快速结果的情况下。其五,理论的一般化和适用性受限。扎根理论的生成过程强调从数据中抽取出特定现象的理论,由于理论生成是基于具体背景和语境的,因此很难将其推广到其他情境中,其适用性和一般化程度可能受到限制。

(二)扎根理论运用改进

从研究方法贡献的角度来看,扎根理论的引进与运用有利于揭示体育领域的新现象,回答体育领域的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路径,提升了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水平。但在扎根理论运用上,研究者还存在流派认知、方法适配、实践操作和理论创新等层面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建议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熟知扎根理论运用的基本步骤(图1),并从方法认知、主题适配、流程规范和理论创新四个层面不断提升扎根理论运用的水平。

1.方法认知:研究人员的必备素养

方法认知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人员的方法学素养[3]。扎根理论被许多学者共同界定为:它是象征互动论的框架下来研究社会互动和社会过程的一种方法论[41]。各流派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尤其在方法论上差异显著。对于经典扎根理论来说,研究方法只为研究者提供一套指导性法则,它要求研究者自身要具备较强的方法运用能力。而程序化扎根理论更多是为研究者提供了一整套操作程序,缓解了研究者生成理论的压力。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同样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套指导原则,但它更强调研究者发挥自身经验,以摆脱理论生成“绑架”。经典扎根理论和程序化扎根理论相较于建构主义扎根理论而言,其显著特征在于致力于追求“科学”解释,而非解释“科学”[7]。

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高低,与其是否规范运用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而规范运用研究方法是长期系统科研训练的结果[1]。为此,高等院校应加强包括扎根理论方法在内的相关科研方法课程的建设[42],开发校级研究方法类课程群[43],提高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对扎根理论方法的运用能力,这也理应成为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之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要提高扎根理论运用的能力,还需阅读三大流派原著,精读三大流派中的代表性的典型文献,以提高方法论认知。

2.主题适配:研究之初的必要考量

不存在一种研究方法能够解释一切研究现象。同理,扎根理论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研究问题,也不适用于所有的研究者。正如有学者所言:“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并不一定是扎根理论所研究的问题,而是研究对象所面临的问题”[18]。换言之,“如果仅从研究者自身的兴趣定义研究问题的话,这就背离了扎根理论的初衷”[5]。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选择,最为重要的是符合方法论意义的整体性设计要求[1]。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扎根理论,才能达到主题与方法契合的最大化。如果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意识不到这一点,一味地套用扎根理论,不考虑自身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及研究能力,盲目地“赶时髦”“追创新”“炫方法”,极有可能陷入“方法泥潭”。

3.流程规范:研究实操的必然要求

(1)迭代过程。迭代过程是扎根理论的重要操作原则,包括理论性抽样、连续性比较、访谈提纲的修订,缺一不可。但在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部分研究者对迭代过程交代缺失或交代不足。为此,研究者须对迭代过程进行详细交代,使理论涌现的过程得以清晰地展示,以此提高研究可信度。如在迭代过程的理论性抽样中,可尝试以概念为驱动,通过不断询问受访对象,寻找新的资料收集途径、新的地点、新的参与者并同步修改访谈提纲[44]的抽样策略。

(2)理论抽样。扎根理论的理论性抽样不是为了追求人口统计学或量化意义的普遍性、随机性及代表性,而是为了提取概念或形成理论的抽样[20]。理论性抽样是一种建立在概念、主题基础之上的资料收集方法,强调从地点、人物和事件来收集资料,最大化地从属性和维度上形成概念、揭示变量以及寻找概念之间的关系[45]。为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需在已有概念、经验材料及其连续比较下展开进一步的资料收集,而这种“进一步的资料收集”仅依靠归纳逻辑是无法实现的,在大部分情况下,还需要从比较中进行溯因探索,并随时修订调研提纲或调整调研对象[46]。

(3)理论饱和。理论饱和度检验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47]。理论饱和的判断充满了挑战,其判断有三个标准:一是概念密度[48],二是理论要素间逻辑关系紧密[11],三是理论解释力[49]。现阶段,很多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对理论饱和仅用“预留几份访谈资料来进行检验”的简单叙述,体现了理论抽样的缺失。而对是否连接成概念模型,类属的逻辑关系是否紧密,是否解决了“如何”“为何”等核心解释力问题未予检验[50]。为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判断自身论文是否达到理论饱和,应注重考量是否生成了富有密度的类属。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须同时进行,再聚焦访谈对象,直到访谈对象提不出新观点,方能达到理论饱和。

(4)理论生成。扎根理论的提出弥合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二元对立,开辟了新的研究模式,主张“生成的”而非“验证的”方法论[7]。换句话说,理论应该是生成的,它不应该是研究者先入为主的假设,也不是内在于材料中,而是等待研究者用严谨步骤来挖掘的“客观事实”[29],这种生成是自然生成而非生硬促成。为此,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而言,在扎根理论运用时需要让概念和范畴随研究进展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51],摆脱“验证”思维,避免生硬促成,真正做到“扎根”。

4.理论创新:研究追求的学术价值

从理论创新层面探讨研究者所追求的学术价值,应实现从理论驱动到理论创生再到理论发现的完整过程。一是理论驱动。研究者通过扎根理论方法的应用,寻求解决特定问题或理解某一现象,从而推动理论的生成和发展。理论的驱动性体现在它对研究问题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二是理论创生。在扎根理论研究中,理论是通过对数据的反复分析和编码而逐渐形成的。理论的创生意味着它是通过对实际数据的深入挖掘和解释而产生的,而不仅仅是已有理论的重复应用。这种创生性的理论构建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三是理论发现。扎根理论可通过研究过程中的理论抽样和理论饱和来发现新的概念、关系或范式。理论的发现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种整理已知信息的工具,还能够揭示未知领域的知识,从而丰富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理论创新其实是一个理论化的过程,包括了命名(中心概念)、概念化、概念扩展和理论化四个阶段,最后形成初步理论。具体而言,一是概念的命名过程,即从已有的概念延伸,或研究者自我发现、发明的概念出发,并给予论证;二是概念的维度内涵,即通过概述现象的结构、模式和组织来充实概念的内涵[52];三是理论的使用程度,即已有理论对后续学者的参考价值、引用价值等;四是理论的一般性与适用性,即理论在解释现象时的广泛适用性和普遍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进行理论创新时,应将这四个阶段贯彻始终。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 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中国体育学30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科学, 2009, 29(9): 3-17.

[2] 杨桦, 仇军, 陈琦, 等. 新时代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家“十四五”体育学发展规划调研分析[J]. 体育科学, 2020, 40(8): 3-26.

[3] 石岩, 霍炫伊. 我国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系统评价及其控制[J]. 体育科学, 2021, 41(7): 67-78.

[4] GLASER B, HOLTON J. The grounded theory seminar reader[M]. Mill Valley: Sociology Press, 2007.

[5] 费小冬.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 公共行政评论, 2008(3): 23-43,197.

[6] 陈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 58-63,73.

[7] 吴肃然, 李名荟. 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J]. 社会学研究, 2020, 35(2): 75-98,243.

[8] 王宏伟. 理论方法与艺术想象之间: 扎根理论方法的特性、困境与补足[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 20-28.

[9] 李志刚.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J]. 东方论坛, 2007(4): 90-94.

[10] 陈向明. 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 13(1): 2-15,188.

[11] STRAUSS A L, CORBIN J.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M].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8: 17-23, 11-25,117-135.

[12] CHARMAZ K.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M]. 2nd ed. London: Sage, 2014: 2.

[13] 林志义, 杨海晨. 扎根理论在体育学研究中的适用边界[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7(6): 87.

[14] HUTCHISON A J, JOHNSTON L, BRECKON J. Grounded theory-based research within exercise psychology: a critical review[J].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2011, 8(3): 247-272.

[15] CHARMAZ K. Constructivist and objectivist grounded theory[M]//DENZIN N K, INCOLN Y L.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0: 509-535.

[16] 李海闻. 高校“三大球”教练员领导行为结构维度构建[D].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

[17] 张辰. 云南农村进城老年人参与“打跳”类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研究[D]. 昆明: 云南大学, 2018.

[18] 吴毅, 吴刚, 马颂歌. 扎根理论的起源、流派与应用方法述评——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案例分析[J]. 远程教育杂志, 2016, 35(3): 32-41.

[19] 柳晓菲. 以课例研修为途径促进河南省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开封: 河南大学, 2022.

[20] 林志义, 杨海晨. 扎根理论在我国体育学研究中的运用情况与问题反思[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1, 38(2): 182-190.

[21] 白欣玉. 高校体育馆主空间光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长春: 吉林建筑大学, 2018.

[22] 张泽慧, 章娴, 隋艺, 等. 研究生眼中的高质量发展: 内涵与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3(2): 7-12.

[23] 贾旭东, 谭新辉.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J]. 管理学报, 2010, 7(5): 656-665.

[24] 梁晨, 李伟健, 王屹. 自我迷失与理性回归: 把脉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撰写——基于教育学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6): 25-31.

[25] 曾诗晴, 谢彦君, 史艳荣. 从城市意象到街道体验——城市旅游多层级消费决策中的景观迭代过程[J]. 旅游学刊, 2022, 37(1): 68-84.

[26] 资雪琴. 试论高校品牌价值观的维度结构[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1(1): 119-124.

[27] 陈忠. 基于双国家队模式的中国男篮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 济南: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28] 盛威威. 高校退休领导干部体育参与和角色转换的关系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 2021.

[29] 何木叶, 刘电芝. 扎根理论的运用: 误区与策略[J]. 心理科学, 2022, 45(5): 1273-1279.

[30] 邓于华. 江西省举重项目创新发展路径研究[D]. 南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31] 林志义, 杨海晨. 扎根理论迭代过程在体育学研究中的运用经验与问题——基于SSCI和CSSCI数据库的分析[J]. 体育与科学, 2021, 42(5): 72-82.

[32] 耿赵勇. 规律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锻炼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 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2021.

[33] 梁振斌. 高中体育教师PCK影响因素模型构建[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21.

[34] 彭凡.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彩票的价值定位[D]. 武汉: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35] 廖青. 扎根理论从经验世界到理论生成的飞跃何以可能[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7): 9-17.

[36] 陈茁, 陈云松. 计算扎根: 定量研究的理论生产方法[J]. 社会学研究, 2023, 38(4): 50-73,227.

[37] 郑永流, 陈鲁夏. 实践哲学与实践理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3(6): 32-43.

[38] 杜春燕. 广场舞锻炼坚持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23.

[39] 付玉青. 基于扎根理论的肉连响传承人价值观影响因素研究[D]. 恩施: 湖北民族大学, 2022.

[40] 万芳婷. 基于扎根理论的滑雪游客旅游消费决策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22.

[41] LAROSSA R. Grounded theory methods and qualitative family research[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5, 67(4): 837-857.

[42] 武建鑫, 魏丽娜. 超越研究方法的束缚: 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文献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2): 12-20.

[43] 廖英. 构建研究方法类课程群强化研究方法的教学和训练——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法类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4): 16-20.

[44] 周建新, 王瑶. 基于扎根理论的浙江中小学体育名师专业素养探索[J]. 体育学刊, 2019, 26(2): 113-117.

[45] 林小英. 分析归纳法和连续比较法: 质性研究的路径探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 13(1): 16-39,188.

[46] 杨海晨, 林志义. 基于扎根理论比较思维的体育学质性研究想象力生成经验与反思[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7(2): 13-25.

[47] 吴赛, 田建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及其概念模型构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 36(5): 551-560.

[48] SAUNDERS B, SIM J, KINGSTONE T, et al. Satura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exploring its conceptualization and operationalization[J]. Quality and quantity, 2018, 52(4): 1893-1907.

[49] 尹志华, 付凌一, 孙铭珠, 等. 体育教师发展核心素养的结构探索: 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J]. 体育学刊, 2022, 29(4): 104-111.

[50] MORSE J M, CLARK L. The nuances of grounded theory sampling and the pivotal role of theoretical sampling// BRYANT A, CHARMAZ K. The SAGE handbook of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grounded theory, 2019: 145-166.

[51] LOW J. A pragmatic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oretical saturation[J]. Sociological focus, 2019, 52(2): 131-139.

[52] 周钧, 黄嘉莉. 质性研究路径的方法一致性分析: 以四类研究路径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9): 27-35.

(责任编辑" 刘俊起)

猜你喜欢
方法运用理论创新扎根理论
激励性评价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
浅析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文教资料(2016年25期)2017-02-22 17:01:01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商业研究(2016年8期)2016-12-20 15:39:28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新闻界(2016年11期)2016-11-07 21:19:58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5:10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5:42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科技视界(2016年16期)2016-06-29 20:52:56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人民论坛(2016年8期)2016-04-11 11: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