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研究生教育系统性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2-31 00:00:00李锋亮杨懿行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年12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模式

摘要:2024年9月20日,第八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天津召开。本届论坛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创新”“分类发展和新型学科体系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显得尤为关键,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策略,推进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的系统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新型学科体系;培养模式;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李锋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84;杨懿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

2024年9月20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研教委”)2024年度会议暨第八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天津召开,论坛由研教委、学会会员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以及30余所高等教育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围绕“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创新”“分类发展和新型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多个议题设置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平行论坛等环节,与会人员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一、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创新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并对国家

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起到基础性作用[1]。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生教育的大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13年的61.14万增长到2023年的130.17万[2-3]。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培养大量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构建一个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提出,当前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的成熟度已在四个关键领域得到体现:首先,设立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表彰杰出的教学成就;其次,全国范围内已建立八个“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基地”,以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和战略规划;第三,国家研究生教育布局得到优化,在读研究生的规模已接近400万人;最后,近年来产生大量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充分显示该领域的学术活跃度和知识积累。为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王战军提出四项建议:第一,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学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其次,强化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研究,

深入探讨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核心议题;第三,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提升该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并促进国际学术发展;最后,扩大研究生教育研究队伍,汇聚全球优秀人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侯怀银从实然境遇、应然走向、行动路径三个方面探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再出发。他指出,在研究生教育学列入教育学建设学科行列、研究生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背景中,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再出发面临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明确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再出发的核心议题和应然走向是什么,这是再出发的重点环节。他进一步提出了强化学术、发展学院、培养学生、呼唤学人等方面的行动路径。

二、分类发展和新型学科体系构建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进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社会经济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并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和多样性,这促使研究生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发展与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关键议题,这不仅关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均衡发展,而且也涉及如何使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激励多方主体,探索分类发展

2023年11月24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推动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分化发展[4]。《意见》中明确指出,需要对学术型与专业型学位的设置、布局、规模以及结构进行完善,并设定目标,即到2027年,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将实现显著的结构性变革。当前,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模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深化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发展,解决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质化问题,提高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不仅能够高效地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满足社会进步的新要求,而且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包水梅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政策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突破政策执行困境的路径建议。她指出,政策文件倾向于以资源建设、机制调整和权威手段促进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相较而言,有组织的系统性变革和激励手段未被充分利用,同时,由于系统变革型工具配置不足、激励型工具的“缺位”,因此分类发展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改革动力不足、难以激发执行组织的积极性的困境;其次,“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政策存在目标群体的支持不足的第二重困境,具体表现在目标群体对两类学位的同层异质性存在认知偏差、行业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教融合参与不足;再次,执行组织的资源不足、联动性不足、选择性执行等问题限制其政策执行能力成为第三重困境;最后,社会功利主义观念制约分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达成、高校探索高深知识的传统影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政策执行的进程等多重制约给政策带来第四重困境。针对以上问题,包水梅提出通过优化分类发展的顶层设计以保障政策工具配置合理化、提升目标群体的支持力度以引导政策认知科学化、强化政策执行的机制建设以确保政策执行高效化等路径,突破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政策执行困境。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顾建民从背景与基础、方向与目标、路径与策略等三个方面,讨论分类发展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何重塑、重塑什么以及怎么重塑的问题。他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重塑压力、重塑动力、重塑合力、重塑推力。健全和完善相对独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这需要外适性与内适性策略和路径相结合,前者包括对接需求,深化落实产教融合,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在共建平台基地、师资队伍中共享合作成果、共促双方发展;后者在于强化目标导向,实施精细管理,抓好课程教学、实训实践、课题研究和创新评价的深化改革。为巩固改革成果、确保持续改进,还需要制度建设和质量管理双向发力,协同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塑。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徐岚基于对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学位评价特征的比较研究,探讨专业学位授予中学术标准的多元化问题。她指出,中国香港侧重社会服务与产业协同,致力于课程品质的持续优化;新加坡重视实践环节及成果转化评估,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澳大利亚确保学位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注重增强行业实践提升实操技能;德国强调实践成果的多维考核机制,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支持。基于以上案例的比较研究,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明确学位授予标准的制定主体,优化学位评定及答辩委员会成员结构;二是构建三级学术质量与政策体系,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水准;三是规范论文与实践成果的标准及形式,凸显专业学位与学科特色;四是全方位提升支持力度,确保学术成果多元性的质量监管。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罗英姿通过对工学结合的概念、类型与理念的理论阐释,结合我国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发展的现实背景,实证探究工学结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发展的赋能成效,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路径调适与改革提供参考。她的实证发现显示,工作场所嵌入式与非工作场所式工学结合均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实践知识建构与研究生实践能力增值,工学结合不仅能帮助研究生做好职业准备,也能够提升人职匹配度,改善就业结果。基于此,她指出,工学结合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在人才培养实践层面的具象化形态,更多站在学生的个体发展角度,有必要因地制宜改善实践环节、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与平台建设,工学结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赋能效应得到部分验证。

2.构建新型体系,推进交叉学科发展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5]。随着大科技时代的来临,学科交叉现已成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和源泉,各学科之间不断实现融合与渗透,展现出从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学科交叉合作的范式转移。学科交叉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和研究领域的显著趋势,它们对于促进创新、培育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副处长张立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牵引,探讨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他指出,学科建设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是高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点,研究生教育学新型学科体系的建立主要在于新版、新兴、新域和新质,具体表现为设立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目录、大力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前瞻布局研究生教育关键领域、系统增强学科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功能等四个方面。

当前,美国的交叉学科发展已相对成熟,对我国的实践与探索具有借鉴意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景叶对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化,全球教育必将迎来深刻变革。美国学科交叉的发展模式包含以学科大平台促进学科大交叉、以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以开放融合的学科交叉发展机制促进大范围学科交叉等三方面特色,兼具服务需求的学科交叉战略规划、协同育人的学科交叉发展模式、促进融合的学科交叉评价机制,因此他建议,我国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需要从战略规划、发展模式、评价机制三方面发力,实施学科交叉融合行动方案,创新学科交叉体制机制,加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胡莉芳通过回顾美国交叉学科教育发展历程,总结其战略规划和行动实践经验,为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出启示。她指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处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一体发展的重要交汇点上,为当前优势学科力量凝聚、前沿科技突破和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基于美国经验,胡莉芳对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战略性谋划,立足战略规划和社会需求研判,坚持学科交叉研究、人才培养一体推进;二是系统性布局,加强政校企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在产学研贯通中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三是微观性实践,强化组织建设和培养体系设计,营造开展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的良好生态。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推动知识体系创新的重要职责,它不仅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应对全球人才需求变化的基础性战略布局[5]。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是对教育体系的一次自我革新,更是适应知识生产新趋势、培养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必然选择。深化研究生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国式培养模式,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革新,加强导师支持并创建和谐导学关系,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措施。

1.服务现代化,创新中国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这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紧密相关[6]。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增加,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变革和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梁传杰基于逻辑阐释的视角,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解读如何创建中国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他指出,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研究生教育本体论本质实然的映射、是研究生教育价值论选择应然的折射、是研究生教育方法论行动必然的投射。从历史逻辑的角度,他认为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更是科研范式创新发展的历史要求。他建议通过厘清中国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内涵特征、汇聚科教融合优质教育资源、改革科研能力培养制度、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模式创新等四个方面创新中国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曾平通过深入剖析SORA模型研究团队的构成与实践,提出对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他建议:我国博士生培养应该产教研融合协同育人,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应充分激发并保护青年学生的创新潜力,支持青年研究人员承担重要研究任务,创造条件使优秀本科生能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并鼓励本科生参与到高水平的科研活动中;应重塑一个更健康、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以探索未知、解决问题为导向,更加注重质量评价,支持更长周期、更高风险的慢研究。

2.聚焦新工科,革新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和云计算等新兴的工科领域以及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正在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提出“新工科”概念,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贡献了一种工科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新工科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整合高校资源的平台,包括学科知识、人才力量、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等,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培养人才的有力工具。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携手,共同构建一个协同育人、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致力于探索一种多元化、交叉融合且整体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8]。

研教委副主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闫广芬深入探讨新工科教育深入推进的价值旨归。她认为,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新工科”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新工科建设的实践基础和中国经验体现在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三个方面:新理念——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构新时代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明确新工科建设的行动方向;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的需求;新机制——构建系统与环境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多学院跨学科共建机制,建立鼓励教学投入的教师评价激励与发展机制。闫广芬还指出,科技与人文的统一是新工科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科技教育的本质也是人文教育,对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根本要求。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师,是新工科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只有将科技与人文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工程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科技创新领域,大国间的战略竞争日益激烈,政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新工科”引领下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模式,对于推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海萍探讨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变化,基于政府视角,力求全面分析我国政产学研合作面临的挑战,深入剖析政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角色的再定位以及政府“有效介入”的路径。他指出,当前我国政产学研合作陷入了层次缺乏深度、资源缺乏整合、模式缺乏创新的瓶颈,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政产学研合作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国内外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机制本身不能自发形成,也不能单靠市场的自由磨合,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由政府作为组织者出面组织、协调、规范、激励、引导。我国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经历了从“倡导者”到“浅层介入者”再到“有效介入者”的角色变化。他建议,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有效介入”,在价值理念上强化引领变革、在顶层设计上坚持分工合作、在合作模式上注重协同创新,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动态衔接、优势互补。

3.尊崇一致性,构建良好导学关系

研究生导师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培育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责。在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当下,导师在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方面的表现,直接决定研究生教育的成效及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程度。

南京邮电大学张雪蓉深入探讨研究生导师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和必备胜任力。她认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研究生导师的角色要求包括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展现高尚的师德师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学术指导能力。研究生导师的角色是多维的,既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教育者,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又是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的研究者,同时也是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科研指导者。从导师角色和胜任力的定义出发,导师的角色胜任力指的是导师在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角色时所需具备的各种显性和隐性能力素质的总和。为了建构和提升导师的显性和隐性胜任力,导师需要在专业知识、教学指导、组织协调等方面不断努力,同时注重个人品质、心态动机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侯琮采用自我民族志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良性博士生导学关系的模型,并总结出良性导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读经典+下田野的培养模式、形式圈养+实质放养的互动边界、社会网络+学术共同体的资源支持。她认为,良性导学关系的生成包括五个关键因素,分别是稳定心理特征的适配、主体间性的互构、自我效能感的激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合、榜样力量的释放。她提出,博士生培养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建构经历,不仅是学生单方面的成长,也是师生之间深度交流和互动的生命体验;博士生导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建构过程,需要依托有组织的导学体系设计;需要反思博士生培养的核心本质,不应强制施加科研产出压力。

研教委秘书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锋亮深入探讨导师支持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和实践能力的影响。他指出,尽管现有研究广泛涉及这三者中的任意两个要素,但对三者综合影响的研究却相对匮乏。目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全面界定、影响因素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在整体视域下尚显不足,因此,构建导师支持、心理健康与研究生实践能力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他基于2022年Nature全球研究生调查数据,发现导师在技术科研指导、职业建议提供、职业培训支持、认可度和情感疏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导师支持通过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强调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会议特别强调了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管理对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9]。确保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征和核心议题,也是中国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这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量的增长,更要注重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满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1.立足新时代背景,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要求[10]。我国正处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质量强国奋进的关键节点,培养单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促进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内部质量至关重要。

研教委主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惠琴阐释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她指出,当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的基础条件、新的形势背景、新的主题(高质量发展)以及新的发展任务。其次,这一阶段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即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同时,需要形成新的发展格局,这是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鉴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是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她建议通过分类发展策略来激发研究生教育的活力,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力,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发展来增强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一体统筹推进,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进行一体部署实施。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立国针对研究生教育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创新高地建设的问题,探讨对于集聚发展和平衡布局应该作何选择。他从资源要素、发展动力、空间布局等三个方面,解读聚焦发展的内涵。通过对中美两国、我国不同区域研究生教育创新高地的数据分析,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创新高地的“分类集聚”优势,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尤其博士层次的培养规模总量,研究生、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并举集聚发展,强化区域间的协调联动,以加快形成推进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合力。

2.加强现代化治理,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与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机制和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祝爱武深入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并提出改革的路径。她主张从追求“竞争力提升”转变为追求“能力提升”,从依赖“外部量化”评估体系转向构建“生态文明”评估体系。她指出现有的以外部量化评估为主导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存在管理主义、测量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科学的导向,以及“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疾,这些都可能导致高校科研评估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价值观扭曲。她提出,生态文明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是一个内外部评估制度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能够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质量保障主体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和生存法则,它们之间能够互惠互利、相互制衡、和谐共处,同时能够保持环境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需求的动态平衡。

江苏大学钟勇为深入剖析当前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并提出构建内部质量保障梗阻预警体系的方案。通过对制度文本的分析和问卷调查,他识别出若干关键问题:首先,高校的制度文本中存在本源性梗阻,表现为缺乏专门的内部质量保障制度作为统摄性指导,具体保障制度的目标未能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标准规定不够明确,内容设计存在缺陷;其次,招生政策未能根据各地生源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第三,高校内部组织间的协同不足,影响内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性;第四,监测保障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形式化倾向;最后,在创新文化保障建设中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针对这些问题,他通过制定针对性的预警指标和等级,构建了一个内部质量保障梗阻预警体系。

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肖敏详细梳理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治理的权力结构。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她阐释不同治理主体在决策中的权力互动关系,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治理的权力结构存在沟通联系程度不理想和交流成本较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她提出一系列优化策略:一是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筑牢质量治理的法治基石;二是优化治理结构,激发学术共同体的内生动力;三是构建透明机制,确保治理程序的合法性与公正性;四是培育信任文化,促进教育治理的协同与共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赵世奎强调,必须采用“大教育观”来构建一个深度融合教育、科技和产业的博士生教育治理体系,以促进博士生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升博士生教育的整体效能,进而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0]。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人才培养是根基,研究生教育为这一发展模式提供支撑。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不仅被视为评判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关键指标,而且还是反映该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指标[11]。

在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范畴内,必须明确其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领域,并与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紧密对接。同时,在此基础之上,需要制订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科研计划。进一步地,依托于研究生教育学的学术共同体,建立一个促进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架构,旨在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整合各种资源以汇聚成科研的协同力量。在注重研究生教育学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应重视这些成果的应用转化,以此提高研究生教育学者通过学科建设服务社会以及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努力,研究生教育学将能更有效地支持社会发展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显得尤为关键,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策略,推进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的系统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战军, 覃艺雯, 李旖旎. 创新驱动 融合育人 追求卓越——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4(3): 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4-07-04) [2024-11-01]. 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407/t20140704_171144.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4-10-24) [2024-11-01]. http://www.moe.gov. cn/jyb_sjzl/sjzl_fztjgb/202410/t20241024_1159002.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EB/OL]. (2023-11-24) [2024-10-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 202312/t20231218_1095043.html.

[5] 刘贵华, 孟照海. 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逻辑[J]. 教育研究2015, 36(1): 66-74.

[6] 洪大用. 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N]. 中国教育报, 2022-11-25(1).

[7] 赵沁平, 马永红, 别敦荣, 等. 面向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笔谈)[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10): 1-11.

[8] 王園博. 新工科背景下师范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评《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及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10): 114.

[9] 新华社.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 (2020-07-29) [2024-10-2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7/29/c_1126301069.htm.

[10] 新华社.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 [2024-10-11].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 _5721685.htm.

[11] 翁铁慧. 切实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更好发挥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的龙头牵引作用[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10): 4-7.

(责任编辑" 刘俊起)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模式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37:33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10:28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3:23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6:18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