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五育融合”理念下,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要求,运用小入口、小场景、小游戏等方式,将“五育”交融,突破课程教学的局限,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五育融合;数学教育;创生原则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进一步强调“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1]“五育融合”的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德行、情感为主线,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习惯、科学的审美观念等渗透于学科课程,进而对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品格、价值追求、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
课程是“五育融合”的载体,“五育融合”要求将学科课程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科学整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从而发挥“五育”的整体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1]跨学科学习作为新课标的亮点和特色,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维,来观察、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一、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品格教育
万育德为先,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引导和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数学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等教学内容,包含了许多德育因素,这些德育因
二、在作业设计中融入语文教育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语言不仅仅是口语表达,还有书面文字,运用数学小论文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有条理地书面表达,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理性分析、探索算理和列举验证的思维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剩下的多边形还剩几个角?我将其改成“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剩下的多边形还剩几个角?”写出你的探索过程。其中一位学生写成如下小论文:
还剩几个角
今天孙老师让我们思考: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剩下的多边形还剩几个角?我们先从四边形开始。请看下面的三个图形(涂色部分表示切去的部分),从图中可以看出,四边形截去一个角,还剩下3个角、4个角或5个角。
再看五边形切去一个角,剩下角的个数是:4个、5个、6个;
好像有点规律了,我猜想六边形切去一个角,剩下图形角的个数应该是:5个、6个、7个,画图数一数,确实是这样;再列举下去,我发现其中的规律:n边形截去一个角,剩下的角的个数分别是n-1、n、n+1。比如将2023边形截去一个角,剩下角的个数是2022个、2023个或2024个。
“有没有特例呢?”老师追问。
我思考后发现:如果将三角形截去一个角,剩下角的个数是不是2个、3个或4个?答案显然不是,因为没有2个角的多边形,所以三角形截去一个角,剩下多边形角的个数可能是3个或4个。
这样的探索,给我们一些启示: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我们不妨深入思考,有没有一般的规律可循,要同时可以从简单的事件入手,探索一般规律,还要想一想有没有特例。
由学生书写的探索过程,教师可以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数学分析和理解能力。当然,数学小论文不一定是完整的篇章,用一两个例子或几句话,也能表达出学生的思考、想法和探索过程。
三、在教学情境中融入劳动教育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面对现实背景,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2]现实背景突出了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具有现实意义,教学要围绕真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展开。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数学教学情境可以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其中,促进智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教学,教师可以展示校园平面图,结合学校的大扫除活动,各班级负责操场、礼堂、教学楼等区域,分析这些区域的面积有多大、大约需要多少人员等等。这样的教学,教师联系学生的劳动经历,思考不同区域的面积,测算人员以及所需要的时间,使智育与劳动教育完美融合。
四、在动手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犹如一曲优美和谐的动人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对教师而言,教态大方自然潇洒,板书简明美观巧妙,语言纯洁幽默诙谐,韵味无穷是美;对学生而言,阅读可感受美、领略美,辩论可赏析美、想象美,练习作文可体验美、创造美,要努力使双边活动配合默契,引人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曲终余兴未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美丽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塑造美的人生。例如,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但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还感受到数学的对称之美。再如,“数形结合”是数学中一条重要的数学思想,当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解决一道难题时,学生体验的不仅仅是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能感受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使其得到美的熏陶。
五、在开放活动中渗透体育
数学教学中的许多内容、情境,都可以与体育元素相融合。比如一年级的比长短,可以联系跳远;认识分数、小数,可以与跑步的时间相结合;认识面积、周长,可以与计算篮球场、足球场的面积、周长相融合……这些融合可以有效地向学生渗透体育常识。与此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章节,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自然,用开放的实践活动,使智育与体育共同发展。
例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带领学生走一走操场,使其体验1千米的长度,感受走1千米大约需要的时间;课前,让学生做一做简单的手指操、转向等活动,可以有效缓解上课的疲劳;体育课上,通过向左转、向右转,让学生认识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
总之,“五育融合”是现阶段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导向,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策略,将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江华,罗敏.初中英语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3(12):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符号表示意义
高 慧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学符号表示数学意义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符号表征既有“讲道理”的必然成分,也有“人为规定”的偶然成分,即理性的“创造”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体会数学符号的简约性、一般性特点,同时感受数学的文化本质.如果学生先入为主地记住了教材中采用的和要求掌握的现代通用的数学符号,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创造不同的数学符号表示相同的数学意义,并适当展现数学史上人类创造过的不同的数学符号.同时,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数学符号,体会它们的优劣.
例如,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算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创造,而现代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是这一记数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小学数学“数与运算”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创造数概念的符号表征(即记数法),通过手指记数、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痕记数、算筹记数、算盘记数、古罗马数字记数、汉字记数、阿拉伯数字记数等活动“再现”人类记数史,体会现代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所蕴含的简洁的“数码”思想(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数)、整体的“进制”思想(将多个小的计数单位组成一个大的计数单位)和直观的“位值”思想(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计数单位),认识其他记数法的不足(比如算筹记数、算盘记数、古罗马数字记数没有很好地体现“数码”思想,古罗马数字记数、汉字记数没有很好地体现“位值”思想).同时说明:十进制记数法与非十进制(如二进制:八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记数法相比,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更多是因为人类恰好有十个手指以及十这个数不大不小(表示常见的数时所用的数码和数位平衡得较好,都不多不少)而被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