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 培养几何直观

2024-12-31 00:00:00王震文
关键词:边线大头操场

执教“认识周长”一课后感触颇深,“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从字面上看,周长的概念很容易理解,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学习了面积之后,学生开始混淆“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教学中借助他们身边的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清晰地抽象出几何概念,对学生几何直观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教学片段

片段一: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热场:小朋友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是什么?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

师:老师最喜欢的动画片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今天我把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请到课堂上。请同学们仔细听……

大头儿子:爸爸,我加入“学校定向运动队”啦!

小头爸爸:太棒啦!那最近要加强体能锻炼。爸爸陪你每天绕操场完整地跑一圈,并且给你奖励。(ppt展示大头儿子在操场上跑)

师:可是第一天,小头爸爸并没有给大头儿子奖励,你知道为什么吗?

预设:他跑去里面啦!他应该沿着操场外面的黄线跑。

师:这条黄线也就是操场的边线。

小头爸爸:小懒虫,一定要沿着操场的边线跑,认真训练。

师:这次他能得到爸爸的奖励吗?(ppt展示大头儿子未跑完完整的一圈)

预设:不能,他没跑完。

师:到底应该从哪儿跑到哪儿?

预设:他要从红旗出发,沿着操场边线跑一圈回到红旗的位置。

师:红旗代表什么?

预设:起点。

预设:从红旗出发,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一圈回到红旗的位置。

师:我们一起来当裁判!老师喊“开始”,你们喊停!(改变起点)

指出:绕着操场跑一圈也可以说成绕着操场跑一周。

大头儿子:爸爸,这一周有多长呢?

小头爸爸:孩子,操场一周的长度是400米。

师:400米是哪段的长度?

预设:操场一周的长度。

师:操场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片段二:辨析比较,整体理解周长本质

师:什么是三角尺的周长?(学生边摸边说)

预设:这儿是三角尺的周长……

师:说一说身边物品表面的周长,呈现实物,如图。

师:什么是钟面的周长?什么是树叶的周长?

请在学习单上把这三个物品表面的一周用彩笔仔细描出来。

师:哇!描出的边线都是各种各样的图形。谁来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预设: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有位同学描出来的是这个样子(“有缺口”的圆)。

预设:它那儿有个缺口,没连起来。

师:有缺口,描的不是完整的一周,这样的图形是不封闭图形。你能把它变成封闭图形吗?(学生操作,说一说它的周长)

师:这样它就是封闭图形啦!就有周长啦!

总结后得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描出的三角形和树叶,谁的周长更长呢?

预设:可以量出他们的周长。

①师:想知道三角形的周长,怎么办?

生:用直尺测量。学生测量三边长度10厘米、14厘米、10厘米。

预设:34厘米。把3条边的长度都加起来。

②师:那树叶的周长怎么办?

预设:半圆角尺量、用软尺绕着量……可以用毛线绕,再用尺子量毛线长度就可以了。

操作演示:把毛线绕圆一周然后缓慢打开,拉成一条线段,测得毛线长度为63厘米。

师:63厘米是什么?

预设:圆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

师:我还给你们准备了钟面、数学书封面和五角星。接下来小组一起进行活动——量一量。

(1)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学具,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

(2)汇报时,小组派两人动手操作,其中一人讲解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到了树叶的周长、五角星的周长、圆的周长、三角尺的周长,每个图形都有自己的周长。

二、教学思考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活动

在设计导入环节时,第一稿以“落叶”为情境,七星瓢虫在落叶上分别“在里面走了一圈”“沿着树叶的边线走了一部分”和“沿着树叶边线走了完整的一圈”,意境唯美却华而不实。小朋友提出疑问:为什么虫子一定要沿着树叶边线走?多番翻阅资料后,决定以“加强身体锻炼”为契机,小头爸爸给大头儿子制定了体育锻炼计划——每天跑操场一圈,从“抄近道”到“只跑一部分”,最后“跑完完整一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积极地对大头儿子提出各式各样的“要求”,而“周长”的基本元素就这样诞生了:封闭、一周的长度。

“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几何直观离不开丰富的表象和经验的支撑,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多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培养几何直观的宝贵资源。用“生活情境”导入教学,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这些“从生活中来的”情境,能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教学内容,很快地深入教学实质,抽象出“几何名词”。

2.有序指导学生观察,抽象出清晰的几何轮廓

教学中,观察完“大头儿子”跑步后,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物品的周长并能正确指出各种各样物品的周长,完善、强化概念的形成。既然找到周长了,那就“画下来”!动手既能加深“周长”这一概念,是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直观重要的环节。先请学生示范如何沿着边线画,再让所有学生自己动手描出“周长”,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细心观察。原来,这些物体的一周“画出来”就是一个一个图形,图形完美地从实物中“抽象”了出来。

最基础的几何印象是由观察得来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自主过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使学生可以从观察中获得最基础的图形表象,建立初步的几何直观。

3.立足于探究活动,在实操中升华几何直观

合作探究时,一开始只提供了实物、图形,让他们仅在观察中思考“如何知道周长?”,并没有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看着课本例题:“学生围着一张桌子,比画着各种材料……”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探讨“如何知道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找到出口的我陷入沉思:除小型的实物外,要不要给他们测量工具?该给什么测量工具?最终的课堂呈现:学生5人一组小组合作探讨,文件袋里装有:卡片和实物模型、直尺和细绳。“只要他们拿在手里就能想到办法”,此时的我才真正体会到前辈这句话所指。

几何直观是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和想象是培养几何直观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唯有亲身经历实践与操作,几何直观的建立才能形象且深刻,对知识才能有独特的感受。借助丰富的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循序渐进地建立几何直观,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4.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动态中培养几何直观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很多抽象、难以直观感受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化解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迁移和形成过程,培养了几何直观,并且掌握了建模方法,从而发展了空间观念,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搭建的实际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开展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和思维经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让空间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由抽象化、形象化转化为具体化、概括化,最后达到即使脱离实物也能进行几何直观思考。

智能评改平台赋能单元作文教学

刘妙灵

1.立足学情,从数据中立起点。首先是找准痛点。智能评改平台对学生作文进行实时、量化的评估,给教师的“行”奠定“知”的基础,从数据中,我们能更及时、精准关照学情,找准教学痛点,让“知”更全面、更深入、更科学。其次是达成共识。有了智能评测提供的习作数据(班级作文训练情况、个人作文批阅报告、班级作文综合能力、个人作文综合能力、学生作文档案、历史轨迹等),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解读,理解每一个数据背后所呈现的习作现状、个人努力情况、达成目标情况、和同学的差距等,由此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达成关于习作目标和个人努力的方向,师生共同面对问题,立足已有的基础,达成习作训练的共识,齐心协力,共同提高。

2.聚焦训练,从数据中定策略。其一是多写策略。利用智能评测平台及时批阅、及时反馈的特点,立足学生作文实际水平和训练需要,结合单元作文、课后小练笔等练笔需求,实施多写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其二是多改策略。有了智能评测的帮助,学生可以借助作文批阅报告,根据智能评测的建议,完成作文的升级,并在修改中进一步理解作文要求和习作技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照智能批阅报告,用红笔在自己的作文本上标注、修改,并根据智能评阅的建议完善文章。其三是多评策略。利用智能评测平台,开展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合作学习深度达成的同时,形成多方育人合力,在评价中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边线大头操场
海岸水边线提取方法在GF-2卫星影像中的适应性研究
海洋通报(2022年3期)2022-09-27 02:46:20
我们的操场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12-18 02:32:07
我们的操场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06
学校操场
下课了
认识足球(六)
突破矩形上边线买入法(1)
大头葱(5)
大头葱(3)
大头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