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

2024-12-31 00:00:00刘思延
关键词:欣赏课新课标培育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自此,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艺术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学科的重要课型,可以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服务。教师应深入研读新课标,把握新课标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明确核心素养导向下音乐欣赏课的组织方式,在通过音乐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方面达成一致见解,为实施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音乐欣赏课奠定基础。

一、音乐核心素养育人目标解析

(一)审美感知——培养发现美好的人

在解释审美感知时,新课标指出:“审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在音乐欣赏课中,学生需要对音乐作品的语言、形象、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等进行品鉴,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音乐学科还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其所体现的审美感知素养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养成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艺术表现——培养自信大方的人

“艺术表现是指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他们需要通过参加艺术活动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艺术教育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个条件是学生要有意愿,第二个条件是学生要有能力。意愿就是用艺术形象表达自我的兴趣,能力就是用艺术形象表达自我所需要掌握的基本音乐技能。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音乐去感染学生,自然传递力量,帮助学生成长为自信大方的人。

(三)创意实践——培养有创造力的人

当今时代,国家与社会都十分需要具有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要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利用好音乐欣赏课这一平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在长期亲身参与音乐欣赏体验活动、生成并表达独特想法的经历中,学生的创造力会随之发展,并拓展表现在音乐学科之外的其他领域。

(四)文化理解——培养有中国心的人

“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的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和阐释能力。”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教育者的共识,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品鉴音乐作品的“美”是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任务。由于音乐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由文化视角展开的音乐欣赏帮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具有中国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应立足立德树人的背景,看到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并在这一层面对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一定的拓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创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

二、音乐欣赏课中培育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研读课标,分析学情

新课标是教学的指南,学生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课标、分析学生学情,才能实现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然而,新课标并不能直接为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开展提供具体的范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对新课标内容进行拆分,通过纵横对比确立各个学段的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理清不同阶段音乐欣赏课所承担的核心素养培育任务。由于新课标对不同学段音乐欣赏课的要求不同,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课进行二次划分:1~2年级为一级,3~5年级为一级,6年级为一级,并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区分。对于1~2年级,欣赏的对象应是那些形象鲜明、结构短小的民歌、儿童戏曲、简短歌曲等,重点关注的核心素养应为审美感知,旨在帮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初步积累审美经验;对于3~5年级,欣赏的对象应是形象鲜明、情感表达丰富的歌曲、戏曲音乐等,应关注的核心素养为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本身的角度去鉴赏,夯实知识基础;对于6年级,欣赏的对象是主题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经典音乐作品等,应格外重视文化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将重点放在作品的情感表达上。另外,结合艺术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以及新课标对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要求,可将音乐欣赏课的学业要求整合为情绪、音色、节拍、体裁、表现形式、音乐风格、综合艺术、课堂要求等几个方面,并结合上面的学段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井然有序的教学安排分层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音乐学科知识、审美知识经验的积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时,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会因个体水平、学习经历等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因此,优化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还需要熟悉学生的学情,并以此为课堂教学与素养培育的出发点,选择更适宜学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准确分析学情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入手。例如,1~2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小学阶段的授课方式还不够熟悉,且具有爱说话、活泼好动的特点,注意力也不够持久,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3~5年级的学生拥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经验,学习能力有所增强,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有所增长,但是个人意识也有所发展,不听从教师安排的学生数量开始增加。6年级的学生正在进入青春期,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与自主意识,且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所发展。另外,教师还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入手,使音乐欣赏课能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实现新的发展。以音乐作品的情绪变化为例,对于1~2年级这些刚刚接触音乐学科的学生来说,只需要感知其基本情绪,做到准确辨别即可。3~5年级的学生在音乐知识储备上更加丰富,在准确辨别乐曲情绪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乐曲中情绪的变化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的,是节奏,还是音色。6年级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情绪变化的原因,要求能从乐曲风格、文化理念等角度去尝试分析。

(二)把握教材,明确目标

由于教材是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载体,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确定其重点指向的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高效地组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以《嘎达梅林》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嘎达梅林》是由蒙古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作为一种民族乐器,马头琴在音色上具有蒙古族一贯的特点,让人一听到就可以联想到大草原的场景。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从乐器入手,在马头琴之外引入其他民族的独特乐器,如回族的“泥哇呜”,通过多媒体进行对比欣赏,让学生总结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并由此延伸到民族特征与民族文化上。此教学环节同时指向了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两种核心素养的培育。另外,“嘎达”是英雄的名字。在欣赏《嘎达梅林》时,教师还需要将欣赏的重点放在热爱民族英雄的情感抒发上。由于《嘎达梅林》一课所侧重的核心素养是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教师可以将本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认识马头琴这一民族乐器,知晓马头琴在音乐中的独特表现作用;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英雄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设计教学,优化过程

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需要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过程中逐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音乐欣赏课中,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秉持“引导·体验·升华”的基本模式展开,需要教师立足新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学情,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例如,《铁匠波尔卡》是一首欣赏歌曲,音乐音响十分丰富,且音乐旋律是四二拍,表现了活泼轻快的特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让学生在细心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本节课重点指向的核心素养是审美感知与创意实践。一方面,学生应能听辨出音乐中的不同情绪,并做到简要描述。另一方面,学生应能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跟随旋律、力度和速度的变化进行身体律动,通过对节奏的感悟深入了解波尔卡的风格特征。基于此,教师应设计如下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完整聆听整首歌曲,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表现音乐,如在听到旋律变化时用不同的线条、图形进行表示。其次,让学生再次完整聆听整首歌曲,并出示教师绘制的旋律线,要求学生对比自己与教师的音乐表现方式检验自己是否准确感知了乐曲中的情绪。再次,让学生聆听感受主题A段,播放欧洲民间舞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跟着音乐动一动。教师进行巡视,选择对节奏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创意示范,由教师带领学生跟着音乐拍打节奏,进一步了解波尔卡这一舞蹈的风格。让学生聆听感受主题B段,深入探索音色。一方面,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铁匠铺叮叮当当的声音,并让学生说一说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另一方面,让学生探索本乐曲中的两种节奏类型,通过身体律动的方式感受两种节奏的不同之处,并用这两种节奏去模仿铁匠打铁的过程。最后,让学生重新完整聆听整首歌曲,带领学生进一步感知音乐结构。用多媒体展示铁匠波尔卡的演奏视频,要求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经验准确地判断出现的是A段还是B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增加“为第三乐段编创动作”的教学活动。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配合音乐进行简单的律动,确保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情绪、节奏相符合,通过身体动作较为准确地反映音乐的韵律特点。这样的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具体的聆听、律动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感知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聚焦发展,多元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面对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教学评价也必须转换形式,表现出多元性。以《小背篓》一课的听赏为例,教师可以针对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创新教学评价。首先,针对审美感知这一素养,布置欣赏作业,要求学生基于自己的聆听体验对《小背篓》这一音乐作品予以鉴赏,并评选出优秀作业,开展优秀作业展。其次,针对艺术表现这一素养,聚焦授课过程,要求学生在聆听《小背篓》的过程中跟随节奏律动做出不同的动作,用具体动作表达其中的感情、节奏等,由此来评判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再次,针对创意实践这一素养,要求学生在跟随节奏律动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为《小背篓》创编出一场舞蹈演出:在演唱童声、男声、女声中,加上符合三种声色特点的动作,增强音乐表现力。最后,针对文化理解这一素养,由《小背篓》的内容入手,从童年的幸福生活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顺便渗透爱国教育,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完成对文化理解素养的评价。

核心素养培育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有机融入,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教师要及时将有关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成果应用于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为音乐欣赏课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欣赏课新课标培育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少儿美术(2019年12期)2019-12-14 08:09:58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6
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浅见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