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文章在新媒体视域下,阐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价值,并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就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探究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策略,旨在促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丰富教育资源,加快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新媒体;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
一、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
(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课程思政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高校通过促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有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行业及社会发展。
(二)创新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者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强化自身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整合教育资源
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情况下,高校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课教师和创新创业导师资源,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新媒体技术为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线上教学平台,整合优化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二、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
下面,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探讨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
(一)北京联合大学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
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全面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北京联合大学秉承“让知识更有味道、让课堂更有温度、让育人更有力量”理念,借助新媒体技术,持续推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课程、进课堂、进专业、进学科等育人环节,构建起“大思政课”授课格局。
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启发学生对医废口罩试剂进行处理并作出原型机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利,支持和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北京联合大学成立专业的项目小组,组织各项目小组成员利用新媒体平台搜索相关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源,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互相配合,互相讨论,共同完成项目实践任务,使学生从“会做”到“做得更好”,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又如,北京联合大学教师通过新媒体渠道搜索并和学生探讨往届互联网+参赛项目的失败案例,实施沉浸式教学,将传统“填鸭式”教学变成问题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群友讨论、评论互动的方式进行交流,打造“大思政”教学实践项目,培养学生“能做”“乐做”“巧做”的执着、专注精神。
(二)北京联合大学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效果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分析探讨时代热点问题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切入点,借助新媒体平台,让学生以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以科学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育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伦理道德、职业荣誉感等,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坚守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学会彼此尊重,欣赏他人,做到自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心”。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北京联合大学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关联思维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参赛项目失败案例,解决路演项目改良攻关难题,用沉浸式教学将“大思政课”置于元宇宙空间,既逐步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从“能做”到“巧做”,又培养了学生执着、专注精神,让学生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从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出发,一步一个脚印,主动投入项目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水平。
北京联合大学结合新媒体技术,将敢闯的素质、会创的本领、家国的情怀融入高质量、高品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做好顶层设计,丰富教学手段
不论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思政教育,其目的皆为培养健全的人。因此,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引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顺利运行,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高校要从组织结构层面出发,成立专门的小组,主要负责对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进行长期规划。小组成员可由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充足的教师担任,保证小组成员整体的专业性,为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提供建议,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技术人才。高校还应不断将优秀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利用新媒体平台深挖社会层面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创新创业教育素材,如正能量的新闻资讯、好人好事报道、科技项目实践成果等,让学生从能做到巧做,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深入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找准共同点,促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推动思政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情况下,教师要活用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采取案例教学、实践探究、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将创新创业理念和实践方法与思政教育内容深入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实现全面发展。
比如,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先借助新媒体技术,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实际案例内容,再让学生结合新媒体平台、其他社交渠道上的各类教育资源和资料,从多方面分析案例成功的缘由,以及项目实践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探讨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任务顺利完成。由此,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新媒体施教平台,驱动课程融入
高校借助新媒体技术建立新媒体施教平台,建设资源共享数据库,驱动专业课程融入,丰富教育资源,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要以专业课教学为中心,以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建立新媒体施教平台,将专业课教学资源、思政教育资源、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的信息资源,构建专业课知识、思政教育素材、创新创业案例“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数据库,全面覆盖专业课知识和技能,同时设置社会责任、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等模块,让思政教育内容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充分融入专业课教学,更好地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
高校还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搭建线上交流平台,让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互相分享教学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促进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加快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要致力于开拓线上育人阵地,将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作为第二课堂,结合这些媒体平台的现有功能,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在实践中强化创新创业能力。
教师要依托新媒体施教平台,以图文结合、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专业知识,并尝试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进行项目实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注和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三)做好新媒体统筹规划,强化协同育人
高校要做好新媒体统筹规划,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主体协同配合,综合优质资源,共同培养优秀青年。
高校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立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官方平台,日常发布最新的教育资讯、政策解读,展示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高校可以采用抖音直播的方式,邀请校内外专家和企业家进行在线讲座、直播互动,将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分享创新创业经验和心得,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经验。高校还应支持学生参与内容创作,如制作短视频、撰写文章等,提升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高校要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首先,高校应鼓励教师保持与学生家长的常态化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学业状况和行为表现,增强家长对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和认同,让家长主动参与进来,形成家校共育。其次,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企业家、行业专家进校园开展线上讲座和研讨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同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实践学习心得和体会,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家庭、学校、社会组织这三方育人主体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联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项目等,支持亲子共同参与,发挥家长榜样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自身专业能力、道德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式下,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并将思政素养转化为创新创业的动力源泉,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丛达.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探析: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4(12).
[2]李冰洁.“互联网+”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初探[J].成才,2024(7).
[3]张明慧.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育人耦合性与协同育人策略研究[J].世纪桥,2024(5).
[4]巫富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路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
[5]姚丽娟,魏建兵.“互联网+”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探究[J].互联网周刊,2023(24).
[6]沈紫晴,张平,孙中梁,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才智,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