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依托大连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与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经济与企业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针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较低、师资团队国际化程度有限、资源配置不足、课程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优化教育资源、壮大师资力量和创新教育理念等措施,以期提高西班牙语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文科;中外合作办学;西班牙语;人才培养
一、新文科视域下西班牙语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新文科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突破了传统文科的既有思维模式,从专业的分割状态向交叉融合的发展模式演进,并从原先的适应服务模式转变为支撑引领的新定位。“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提出,倡导并推动了不同类型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对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西班牙语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成熟,成为高校开展国际化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着力点。如今,人才仅掌握外语,尤其是仅会一门外语而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全面需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人才必须拥有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学科的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国际化教育和跨文化管理也为这一专业的改造升级提供了实践路径选择。
二、西班牙语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与新技术融合不佳,跨学科建设存在短板
目前,西班牙语专业面临着学科融合深度不足和课程设计与结构不适应的问题。传统的西班牙语专业侧重于语言技能和文学知识的教学,跨学科融合则要求将这些基础知识与经贸、旅游、商务、国际工程管理等多个学科紧密结合。当前的课程结构存在混乱和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文科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研究革新。这些变革不仅丰富了文科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为文科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多数西班牙语教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难以有效利用技术工具解决本领域的研究问题。同时,负责开发技术平台或工具的人员往往对西班牙语领域缺乏深入理解,这导致他们难以精准捕捉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就业信息掌握不全面,品牌立体建设缺失
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在西班牙语+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该校对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的了解尚显不足,尚无毕业生实际就业市场的反馈。由于缺乏实时、全面的就业信息,大连外国语大学难以准确评估教学效果,也无法及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优化;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尚未经过实践的全面检验,项目品牌的建设也尚显稚嫩。由于品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该专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相对较低,难以与同类专业形成有效的竞争。
(三)资源配置管理不足,实践评估体系未完善
在西班牙语中外合作办学的框架下,实践导向的教育策略构成了培养综合型西班牙语人才的核心要素。然而,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实践导向教育中的资源配置和管理尚显不足。很多高校虽然已创建语言实验室并开始投入使用,但受传统的语言教学理念影响,这些语言实验室往往仅用于播放听力练习,与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的关联性不高。
教学质量监管是指高校管理者遵循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项要素实施有效的监控与调控,旨在确保教学活动能按计划进行,最终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然而,由于尚未建立规范的监管体系,学生的西班牙语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等方面都难以得到有效的评估和反馈。
三、新文科建设赋能西班牙语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
(一)优化教学资源,推动跨学科融合建设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在于文科领域内多元学科的协同发展,它秉承学科融合、相互渗透的原则,力求凸显各自特色,实现优势互补的创新性发展。其本质并非简单地创建全新学科,而是在现有文科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和拓展,构建出具备中国特色理论深度和学术高度的国际化文科集群。要实现西班牙语+专业的教育模式融合创新,关键在于对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的流程进行深刻的重组与结构再造。因此,高校要明确新文科的定位,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维度进行个性化设计。大连外国语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西班牙语项目目标是培养超越现有专业和学科局限的复合型新文科人才。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大连外国语大学不仅要注重语言基础学科的融通,还要深入探索语言与经济、贸易、旅游、商务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理交叉融合的背景下,需要更加重视和凸显“文”的特质。这意味着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既懂语言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在大连外国语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西班牙语项目中,学生在大一、大二能够学习丰富的西班牙语,在大二下学期前可以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将接受教师全西班牙语授课的经贸商务课程。同时,教师团队利用课外资源如电影、歌曲、散文、诗歌等,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在课程内容上,教师围绕单元主题,如“西班牙经济状况”,整合学术文献、数字资源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西班牙经济。教师还创新教学方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或增强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并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通过完成这些项目,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团队同步建立完善的线上资料库,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日常训练,教师则能在线监督、批改作业。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知识,同时积极与学生开展多维度互动,强化示范性指导,确保教学质量。
(二)构筑国际师资,赋能中外教学相长
在新文科建设中,高校构建具备交叉复合型学术背景的师资队伍十分重要。为了持续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师资业务水平的提升是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外合作办学西班牙语项目的不懈追求。
为了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大连外国语大学积极搭建国内外师资交流、学习的桥梁。首先,组织教师参加与西班牙语教学和国际交流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这些会议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与全球同行交流的平台,他们可以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进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大连外国语大学安排教师访问西班牙的知名高校和机构,特别是与西班牙语教学和文化研究相关的部门。他们观摩西班牙的课堂教学,了解当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除了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访问知名学者外,大连外国语大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申请与西班牙语教学和文化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让教师通过参与研究活动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中外合作项目还应倡导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为社区提供西班牙语教学服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
(三)创新教育改革,推动国际实践合作
新文科中“新”的实质,在于倡导知识体系的创新重构,以克服当前知识体系存在的不足。这一转变要求打破文理分科的界限,实现人文与科学的深度融合,并同步注重理论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大连外国语大学采取开放型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灵活多变、教学过程中的协同合作、学生参与的实践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了课堂等学习场所外,大连外国语大学还为学生搭建多渠道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师生共同组织学习、学生间合作研究的良好氛围。大连外国语大学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旅顺太阳沟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使他们能将课堂上学到的市场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在太阳沟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将参与旅游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工作,运用市场分析、消费者行为研究等理论,全面评估太阳沟的旅游资源,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提出创新规划方案。同时,学生还设计针对外国游客的太阳沟旅游计划,提高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水平。这一基地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除了实习实践基地的设立,在西班牙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项目团队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的学术活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其中,暑期学校就是一项重要举措,学生可以自愿选择赴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参加游学夏令营。暑期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海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深入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知识。该联合培养项目让学生在大四学年选择前往西班牙大学或研究机构中深造,进一步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大连外国语大学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工作坊,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还让他们能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业导师制则是一种个性化的辅导模式,通过导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能更加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研究能力。此外,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外合作办学西班牙语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会议或短期访学,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氛围,了解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同时,大连外国语大学积极邀请海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让学生有机会与这些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参考文献:
[1]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6).
[2]郭荣,晁汐,徐适.“新文科”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4).
[3]郭英剑.对“新文科、大外语”时代外语教育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1).
[4]孙道功.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23(11).
[5]崔延强,段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J].大学教育科学,2021(1).
[6]张娟.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国际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