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独立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2024-12-27 00:00:00李思扬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协商管理者评价

一、引言

目前,高校课堂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强调知识获取向注重知识应用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强调多主体参与和协商共识,让评价不仅仅作为对教学效果的评判,更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广州新华学院作为独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致力于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但是,现有的评价体系在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无法充分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推动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评价体系建设,确保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表现,并有效应用于教学改进。

二、第四代教育评价阐述与应用

(一)第四代教育评价阐述

教育评价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测量、描述、判断和建构。第一代教育评价(20世纪初期)通过标准化测试评价学生成果,强调客观性和量化,但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到20世纪中期,第二代教育评价转向描述学派,注重通过观察和访谈记录教育过程,虽提供了丰富细节,但缺乏量化标准。第三代教育评价(20世纪60—70年代)引入判断学派,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通过专家评估全面评价教育质量。在前三代教育评价中,管理者主导评价过程,往往将其作为管理工具,用于监督和控制教学,评价结果主要由管理者解释和应用。

前三个教育评价阶段,教师通常是被评价的角色,参与度较低。在这种背景下,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由库巴和林肯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理论强调教育评价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强调“回应—协商—共识”的方法论(如表1所示),认为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个通过利益相关者协商而达成的心理建构过程,采用建构主义视角,倡导通过互动和协商实现评价过程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二)第四代教育评价应用

1.参与主体发生变化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倡导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评价。在第四代教育评价中,教师不仅是评价的对象,还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深度参与设计、实施和反馈,通过自我评价和同行互评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学生的角色也得到扩展,不仅提供信息,还通过对话表达学习体验,与教师和管理者互动,成为教学改进的合作者。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则从主导者转变为协调者,主要负责促进多方沟通与合作,确保评价过程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推动协商共识,促成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2.参与形式发生变化

第四代教育评价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通过协商共同参与,评价标准、实施过程及结果解释均通过多方协商达成共识。此外,该体系注重为参与者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渠道,师生可以通过座谈会、反馈工作坊、课堂观察、反思日志等方式持续动态地提供反馈,教师通过同行互评和反思会议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为评价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使师生能实时交流反馈,并增加评价的透明度和开放性。

3.评价内容发生变化

第四代教育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围绕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反馈评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该评价强调情境性,不仅关注知识讲授,还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转化。因此,评价不再仅是总结过去,而是聚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促进教学实践改进的重要工具。

4.评价结果应用发生变化

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下,评价结果的应用转向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结果重点放在建设性意见的质性评价上,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增强教学效果。同时,管理者可通过结果实时追踪教学改进,确保质量提升。

三、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与独立学院实践

为确保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正常发展,以及评价工作的公正性、开放性和公平性,广州新华学院制订了《广州新华学院本科教学运行管理规定》,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文件内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涉及多方人员,包括学校和院系部党政领导、教学督导、全体任课教师、相关部门负责人、学生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模式,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原则,通过学生评价、督导评价、院系部评价和教学管理部门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通过网上问卷反馈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方法和效果,教学督导通过听课记录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院系部根据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活动参与情况及学生反馈进行综合评价,而教务处从教学管理角度,采用扣分制处理教学大纲缺失、材料提交不及时等问题。评价过程包括每学期三次例行教学检查和多种形式的听课制度,确保每个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持续监督。教务处每学期统计评价结果,分为定量结果(学生评价30%、督导评价20%、院系部评价40%、教学管理部门评价10%)和定性参考,用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该评价模式通过多角度反馈和定量、定性结合,能够全面评估教师教学能力,但在实际实施中仍面临一些问题。首先,评价过程过度关注管理价值而忽视教育价值,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佳。其次,过度依赖量化指标使得评价形式化,教师和学生往往应付了事,而非真正致力于教学改进。尽管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但学生评价占比过大,可能导致结果片面。最后,教师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不足,加之评价过程缺乏灵活性和完善的反馈机制,导致评价结果难以有效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改进措施。

四、基于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独立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策略

(一)评价目的转变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主张将评价的重点从鉴定和选拔转为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促进,提倡从终结性评价转向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因此,独立学院在设计和实施教育评价时,应更加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反馈和反拨功能,通过持续的诊断性评价方法,帮助教师识别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实施模式。同时,形成性评价的引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即时反馈,帮助学生持续进步。

(二)评价多样性

根据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评价应重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甚至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的结果。因此,在设计评价体系时,教师应加强对质性评价的关注度,深入理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性场景和多样性场景。质性评价能够提供更为细腻和全面的一手资料,与量化数据相结合,能够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过程中需改变以管理者为中心的模式,通过教师自评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平等协商和互动。另外,独立学院应开展内外评估,不仅能够从内部获取教学活动的实施状态,还可以借助外部视角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反馈。

(四)评价结果共建共用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强调评价结果不应由管理者单方面得出结论,教师和学生被动接受,而应重视评价结果的多方共同建构、协商,达成对评价结果的共识。在协商过程中,教师会产生更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更加愿意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和改进教学。此外,评价结果的应用也致力于教师与管理者能够共同利用评价结果的数据信息,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综上所述,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我国独立学院的教育评价提供了全方位的启发,强调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独立学院的评价体系变得更加全面和准确,评价结果也更具实用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全面参与打破了传统评价方式的不平等,促进了平等协商,而灵活的评价标准确保了对各个学院教育质量的准确反映,鼓励了创新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马雷蕾.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6).

[2]卢立涛.回应、协商、共同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

[3]宋铁莉.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佟晓丽.基于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5]魏银珍,孙萍.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4(4).

[6]温萍.论“第四代评价理论”对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

[7]王晓丽,刘占波,石莉,等.高校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16(5).

猜你喜欢
协商管理者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4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8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7:02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2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