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不仅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而且有助于实现“五育融合”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文章首先探讨语文课堂劳动教育的价值,然后剖析语文教学内容中劳动教育的特点,最后从“五育融合”角度出发,提出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刘梦珠(1994—),女,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二实验小学校。
“五育融合”是一种具有深远内涵的育人理念,在教师的育人实践进程中得以具象化体现。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体系的关键构成要素,其核心教育目标在于塑造具备劳动观念、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学生。语文学科内容贴近生活,蕴含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素材。因此,推动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既契合“五育融合”的教育导向,又对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五育融合”下小学语文课堂劳动教育价值
(一)推动劳动教育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完善课程内容,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在“五育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学科教育应多维度渗透德、智、体、美、劳“五育”,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实践“五育融合”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发挥语文育人功能
语文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作为具有人文性特点的学科,语文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文化教育中,借助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写作和实践活动,使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魅力,培养热爱劳动的观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资源得以融合交织,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育人价值,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活力。
(三)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整合个人劳动经验,构建完整的劳动内容框架,促进学生劳动素养、道德素养和审美素养的综合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劳动教育内容特点
(一)民族性和历史性
自古以来,我国便传承着珍惜劳动成果和尊重劳动者的传统美德。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劳动精神内涵。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融入了与民族习俗、传统节日、神话故事等相关的劳动元素。例如,《腊八粥》《春节童谣》《难忘的泼水节》《剪窗花》等作品都涉及民族节日和习俗,具有潜在的劳动教育价值。同时,教材也包括具有历史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如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旨在传承大禹在治理洪水失败后吸取教训,带领民众与自然抗争的勇气;《草船借箭》描述了诸葛亮巧妙利用曹操多疑特性成功借箭的故事,彰显了创新精神和智谋。此外,鲁班、詹天佑、李时珍历史人物等都展现了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可作为课堂劳动教育的有效教学资源。
(二)思想性和实践性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应致力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三观。部编版教材中所述劳动主题凸显了其深厚的意识形态性质。例如,《悯农(其一)》传递了对于劳动者艰辛命运的深切关怀;《悯农(其二)》蕴含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和对劳作者的尊重;《赵州桥》与《纸的发明》彰显了古代人民创新智慧的精髓;《三黑和黑土地》和《刷子李》则赞美了坚忍不拔、敬业的精神。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教师应选择相关要义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方面。以“做手工”活动为例,教师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记一次游戏”这类习作活动,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后完成写作练习,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生活和学习过程;而对于“传统节日”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节日习俗的资料搜集和劳动实践活动,以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热情。
(三)生活性和时代性
部编版语文教材内容编写紧密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展开。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劳动教育的要义,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劳动观念和培养劳动习惯。例如,《胖乎乎的小手》展现了主人公对劳动的热爱和关心长辈的优秀品质;《文具的家》和《小书包》中含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对生活的改善。这些选文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生活化特点,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内涵,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劳动教育策略
(一)梳理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类型
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育资源,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和整理,并准确把握这些劳动教育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确保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以科学而合理地融合。劳动教育素材可分为多种类型,具体如下。
第一,劳动观念。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劳动观念类的素材丰富多样,如《千人糕》《落花生》《上学歌》《田园四季歌》《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这些文章以通俗易懂的劳动故事向学生传递深刻的道理,有助于塑造他们的劳动观念。
第二,劳动能力。劳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中所展现的体力和脑力能力,涵盖了协作、智力、创新和体力等多方面。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实践,只有具备劳动行为能力,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部编版语文教材强调劳动能力的重要性,如《小兔与南瓜》和《枣核》等都蕴含着劳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体力和脑力方面的劳动能力。
第三,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宛如精神层面的“养护剂”,能够将劳动的核心要义注入学生的意识形态之中,为其精神世界的蓬勃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同时赋予学生思想层面的深刻启迪,进而有效催生劳动行为。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如《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小毛虫》等诸多篇章均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元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设定为关键教学目标,充分彰显教材资源的应用价值与优势。
第四,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具体而言,劳动品质涵盖学生尊重劳动、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等特质。劳动品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劳动行为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并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存在诸多与劳动品质及劳动习惯密切相关的资源,如《蜘蛛开店》《一块奶酪》《慈母情深》《穷人》等。这些课文所展现的人物皆为正面的劳动形象,可供学生将主人公的行为视作典范进行效仿。而《风娃娃》《小书包》和《小猴子下山》等文章则呈现了反面案例,能够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劳动习惯与行为模式,促进他们正确劳动观念的有效养成。
(二)找准语文课堂劳动教育切入点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找准劳动教育的切入点。
第一,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以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教材主题图,并提出问题:“观看疏通河道图片,同学们能够想到哪些画面?”以此启发学生进行回应:“大禹带领千万人民疏通河道,最终将河水引入大海。”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唯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方能获取故乡安居乐业之生活的道理,进而受到主人公无私奉献劳动精神的深度感染与熏陶。
第二,以写作教学为切入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劳动经历转化为写作素材资源。以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四年级下册“我学会了”这一习作教学为例。其教学目标为要求学生遵循特定的逻辑顺序,对具体事件予以精准描述,熟练掌握观察生活与记录生活的方法,并以文字形式呈现生活实践中的感悟。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诸如整理房间、洗衣服、洗碗、做菜等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真切体悟劳动过程中所蕴含的乐趣与价值。此外,教师可引导他们根据实践经验,按照合理的顺序将劳动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与呈现。
第三,以口语交际为切入点。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以推动学生在小组互动模式下分享劳动体验。以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二年级下册“长大以后做什么”的口语交际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布置“调查父母职业”的任务,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就父母的职业开展分享交流,以引导学生感悟家长们在各自岗位上的勤奋劳动与默默奉献。基于此,教师可设置课堂讨论任务“你的理想是什么?”,促使学生围绕口语交际主题深入表达自身的见解。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职业是否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以此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使其能够由衷地尊重从事平凡工作岗位的劳动者。
第四,以综合性学习内容为切入点。以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选取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包粽子”作为劳动教育的素材,向学生展示相关视频,并提供包粽子所需材料,使学生亲身体验包粽子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中深刻感受节日风俗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
(三)丰富课堂劳动教育的渗透途径
1.随堂渗透,无形中渗透劳动教育
语文教学课程的设计应以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为出发点,在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显性—隐性”结合的策略。教师可巧妙地将劳动教育理念与实践融入语言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从而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升。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三黑和土地》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于课堂中设置如下问题:“说一说文章哪一处令你印象最为深刻?哪些词句体现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问题抛出后,部分学生指出:“第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文中将三黑比作‘旱天的鹅’,他对土地的渴望犹如鹅对水的渴望。”另有部分学生认为:“第八段令自己印象深刻,作者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彰显土地适宜作物生长的特性,从侧面展现主人公对土地的热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予以总结:“因为三黑的农民身份,其内心渴盼庄稼茁壮生长,故而对土地满怀热爱,并甘愿为之辛勤劳作,倾其一生耕种土地。即便步入垂暮之年,仍心系麦田,矢志坚守。”总结完毕,教师继而提出新问题:“人们对于我们生存的土地有哪些感悟?”以此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中蕴含的劳动教育意义,使学生切实受到劳动教育的深度熏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归类语篇,展示劳动教育要素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整合零散的教育材料,采用跨单元与跨年级的策略,对语篇进行归类整合,针对具有共性或内容相悖的文本开展专项教学工作。例如,《父爱之舟》和《慈母情深》等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场景刻画等手法塑造父母勤劳质朴的形象,表达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类文本,以激发其思想共鸣,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劳动意识,进而养成劳动习惯。而对立性劳动教育素材则是在人物塑造、核心主旨及劳动成效方面呈现显著差异与冲突的文本类型。此类素材对培育学生的文本解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颇具价值,亦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劳动观念。例如,《池塘与溪流》《冻雀》《白兔与灰兔》等文章,其展现的劳动观念、行为模式与态度形成鲜明对照。教师通过整合此类语篇并进行讲解,可对学生的劳动观念与意识产生强烈冲击,增进他们对劳动内涵的理解,助力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发挥语文学科和劳动教育在协同育人方面的效应,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语文学科内容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内容具有民族性、历史性、思想性、实践性、生活性、时代性等多重特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系统梳理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切入点,通过多样化的渗透形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实现学科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顾莲.五育融合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质量课堂的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2(25):167-169.
[2]袁家程.五育融合视野下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探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3):5.
[3]陈锦云.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2(6):10-11.
[4]赵晓芸.基于“五育”融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宁夏教育,2023(7/8):44-45.
[5]杜婉君.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融点”探寻[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