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校教研品位,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2-23 00:00:00陈巧云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教研学校教育

摘 要

学校工作的中心在教学,教学工作的中心在课堂,课堂的依托是教研,学校对教研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学校应激发教研工作活力,促进自身内涵建设;深化教研机制改革,推进教学模式转型;强化教研方式转变,助力教育优质发展。

关键词

教研活力 教研机制 教研方式 教研实效

学校工作的中心在教学,教学工作的中心在课堂,课堂的依托是教研,学校对教研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教研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涌现,为教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需要教研队伍深入研究、与时俱进、灵活应对。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研工作,方能紧跟时代步伐,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激发教研工作活力,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教研队伍建设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学校要高度重视教研队伍建设,加大对教研的投入,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激发教师对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搭建教研平台,营造教研氛围

学校要加强教研文化建设,鼓励教师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大胆实践;要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的教研文化氛围,为教师投入教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团队力量;要定期组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为教师的教研活动搭台子、架梯子、摆场子,如组织各类学术沙龙、项目化学习、研讨课、展示课、竞赛课,为教师的课题申报、立项、结题提供指导,邀请名师、专家前来指导等,让教师在磨炼中成长,在摔打中进步。

2.鼓励学习充电,赋能专业提升

学校要提倡教师当研究型教师。要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参与各类培训活动,如新课程理念的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各学科专业技能培训;要鼓励教师主动申请参加名师工作室、专业学术团体,在团队的研讨和学术氛围中增强进取意识,提升科研水平;要倡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每天读书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要求教师人人订阅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沿期刊,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先进理念,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

二、深化教研机制改革,推进教学模式转型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推动各地各校建立自下而上选择教研的机制,问需于校,问需于师,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引导广大教师在参与教研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教研机制变革关系到学校内涵建设、教师专业成长,也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

1.建立轮值教研制度,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当下学校的教研活动大多是教科处和课程处统一安排,活动由各学科教研组长主持,主体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为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可打破传统教研模式,确立和践行“教研主体多元化”的理念,建立和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轮值机制,让教师轮流策划和组织、主持教研活动,充分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教研热情和自主发展意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和特长,并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手段,这样既能助力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又能营造平等、互助、多元、多彩的教研文化。

2.改进教研评价标准,重视教研过程管理

学校应完善教研评价机制,根据教研活动的特点和目标,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教研活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在评价激励机制的完善过程中,学校还应关注教师的精神需求和职业发展。如设立教研成果展示平台,让优秀的教研成果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为教研表现突出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助力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从而更好地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3.加强成果转化应用,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

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教研成果转化机制,将教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研成果,在部分班级或学科中进行试点应用,通过实践检验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加强教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需要学校、教师、教育管理部门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需要建立有效的转化机制,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外部合作与交流,从而提升教师的转化能力,推动教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研活力

为了激励教师致力于教研,学校可对在教学研究、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可设立论文奖、课题奖、内涵建设项目奖、优质课、基本功竞赛奖、精品社团成效奖等;可将教研成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挂钩,多方面地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教师从需教研向想教研、乐教研转变,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有活力的教研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内涵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强化教研方式转变,助力教育优质发展

当前,学校教研工作的内涵在拓展,教研工作的方式在改变,教研工作的要求在提高,教研工作要从单纯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师教学向研究课程、研究评价、研究学生、研究学习等转变,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为教研提供了丰富的、多维度的技术手段和可能。

1.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教研针对性

坚持问题导向是一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教研方式。学校应鼓励教师从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现问题需深入教学实践,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反馈、同行评价、家长建议等多种渠道找寻问题的所在。研究问题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等相关理论,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需要组织教师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集思广益,归纳总结,在实践中验证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并根据结果调整和优化策略。

2.用好现代技术,提高教研实效性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教研、远程教研等新型教研方式。通过信息化教研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应选择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教研实力较强的教研组作为示范,为其他教研组提供学习和借鉴的范例;应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研的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研能力;应组织专业团队整合线上线下优质资源、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包括数字化教材、在线课程、教学软件等,为信息化教研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应打造功能完善的教研平台,支持在线备课、协同教研、数据分析等,为教师提供便捷的教研工具和交流空间。

3.拓展教研空间,提高教研开放性

提高教研开放性是提高教研质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学校要与其他学校、教育机构等建立合作教研共同体,共研共享,提高教研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要通过省市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开展送教、研讨等活动,提高教研的广泛性和参与性;要积极承办或参与跨区域、跨学段、跨学科的教研活动,拓宽教师视野,激发教师创新思维;要在关注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目标,利用社会资源为教研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提高学校教研品位,不仅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创设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创新的教研环境。学校要聚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以教学模式转型为动力,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精耕教研内涵,为教师提供持续学习与探索的平台,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使教育教学更能满足学生需求,适应时代发展,为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康居路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研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奇妙学校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体育师友(2011年4期)2011-03-20 15: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