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开展道法课教学是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该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故事,在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小学道法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红色故事融入课程教学,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小学道法课的教学效果。
一、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小学阶段的道法课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道法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挖掘和应用红色文化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塑造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一)融入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中国历史包含众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它们不仅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基于实际情况,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英雄事迹,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材料。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红军长征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通过讲述四渡赤水、翻越雪山等事件,使学生深刻体会那个时代人民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斗争的精神。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史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了创新教学手段,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纪录片或展示历史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历史,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利用问题引导,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为了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及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引导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为了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并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这一课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该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何种影响”“它对当代生活有何启示”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为了传承红色文化,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直观教学。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历史,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厚植爱国情感。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需求,将红色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时,教师可以挖掘与之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和革命遗址等,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教师可以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利用当地的历史背景和实际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地方抗日纪念馆或纪念碑等。这些地方通常储存了丰富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能直观了解某段历史时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问题:“为何这些先烈会选择投身革命?他们的英勇行为对当代生活有何深远意义?”这种提问方式可以使学生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历史故事中感悟革命精神的伟大,同时激发爱国情感,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为了确保实地考察式教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教师在组织实地考察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对考察地点和资源的调研、活动的安全保障等。此外,教师应重视实地考察后的教学活动安排,如在实地考察结束后,组织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实地考察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分享,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红色文化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沟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学习成效往往不够理想。为了增强小学道法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因此,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中时,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模拟实际情境,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因其生动性和真实性,深受学生的喜爱。特别是在小学道法课教学中,情境模拟教学法能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刻领会红色文化的深层含义和红色故事的精神实质。
以“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这一课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笔者运用了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创设了红军长征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红军战士等角色,体验行军、突围等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体验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从而认识到红军的英勇和坚韧不拔。在模拟活动中,笔者注重细节的准确呈现,如让学生模拟红军在恶劣天气和复杂环境中的艰难行进,让扮演敌军的学生尽可能真实地模仿敌人的战术,以增强模拟的真实性。这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活动结束后,笔者提出“假设你们是红军战士,在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时,你们将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红军的精神和长征的意义。一些学生回答:“我会坚守信念,勇敢面对强敌。我会冷静分析形势,寻找突破口,勇往直前。”这不仅反映了学生对红军精神的理解,还展现了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小学阶段的道法课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真切地感受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加深学生对红色故事和革命先烈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教学效果。在小学道法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进入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秋瑾在面对死刑时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以及与其他革命战士告别的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重温红色故事,深入了解历史,走近革命先烈,从而感悟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以革命先烈的身份和视角,叙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故事。这不仅能让历史事件得到重现,还能展现革命先烈坚韧不拔、舍生忘死的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感受其中的力量和情感,从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小学道法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授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时,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并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及其英雄人物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他们所熟知的红色故事,如《小英雄雨来》《歌唱二小放牛郎》等。通过讨论这些故事中的小雨来、王二小等人物形象,以及刘胡兰、黄继光等革命先烈,学生能认识到这些英雄人物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以及面对困难和强敌时的勇敢无畏。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奉献精神,还能培养学生成为乐于助人、对社会有贡献、勇敢正直、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加深学生对“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三、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小学教育中,情感教育是道法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还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它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讲述英雄人物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开展道法课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虽然学生对一些红色故事有所了解,并且通过这些故事认识了若干革命英雄,但他们对英雄人物事迹的理解尚浅,认识较为片面。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向学生详细介绍革命英雄的事迹,以增强教学效果。这些事迹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还能唤起学生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模仿欲,使学生深刻了解英雄的英勇行为和崇高精神。
在教授“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革命英雄的故事,如王二小的事迹:王二小是广为人知的少年抗日英雄,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家乡成为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作为儿童团团员的王二小,承担起为八路军放哨的任务,他常在山坡上放牛,同时警惕地观察四周,以防范日本侵略者的突然袭击。
(二)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小学道法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纪录片等,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小兵张嘎》《英雄儿女》等红色经典影片,以直观生动的形式,结合画面、声音和情节,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精神世界。例如,在教授“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影片《铁道战》《铁道飞虎》等。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观后感,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想法,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结语
在小学阶段的道法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情感教育等策略,不仅能增强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爱国主义情怀的新时代少年。
(作者单位:
甘肃省永靖县太极镇孔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