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资源。提升师资队伍素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其专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不仅针对职后教育,还要指向职前教育。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是提升师资队伍素养的重要方法。当前,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理念,为了确保教师专业成长的连贯性、一致性和持续性,相关主体必须加强实践课程资源的建设。实践课程资源建设是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必要条件。
一、职前职后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类型
(一)本体性知识资源
本体性知识资源是教师实践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前职后的本体性知识资源建设中,教师可以采用本质性、关联性和比较性的解读方式。以数学学科知识资源的建设为例,教师可以按照不同板块进行,如“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教师还可以按照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深入解读教材内容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在建设本体性知识资源时,教师应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分析各版本教材的共性和差异。通过本体性知识资源的建设,教师能全面掌握知识的脉络,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更加得心应手。
以“分数的认识”为例,部分教师可能认为这一知识点可以在一节课内教授完毕。然而,通过审视和比较资源库中的不同版本教材,教师可以发现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中年级学段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是高年级学段的“分数的再认识”。这表明教材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分数概念时,从单一物体的认识过渡到多个物体构成的整体的认识,从“几分之一”逐步过渡到“几分之几”。
(二)新技术和新媒体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善于应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资源来优化教学活动。立足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教师不仅要在职前学习应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资源,还要在职后加强新技术和新媒体资源的学习、优化。比较职前和职后教师的实践,笔者发现,部分职前教师没有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部分职后教师较少运用多媒体课件,仅仅在公开课、试听课中应用多媒体,而在日常教学中几乎不用。基于职前职后一体化视域,相关主体要加强新技术和新媒体资源建设,增强教师的新技术和新媒体应用意识,同时要警惕技术媒体泛滥。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时,教师不应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应利用多媒体课件突出教学重点。针对学生不能有效建立“整体”的概念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盘桃、一盘开心果等,使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概念。
二、职前职后实践课程资源功能解读
(一)要彰显本体性知识资源的科学性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本体性知识是一种奠基性的知识,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的功能和作用。本体性知识资源强调科学性。笔者在教学研讨中发现,部分刚入职的教师,本体性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错误。
例如,部分教师在讲解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对“寻找关键句中的单位‘1’的量”这一知识点,错误地将其讲解为“在一个关键句中,‘是’后面的量是单位‘1’的量”“在一个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量就是单位‘1’的量”等。这种寻找关键句中的单位“1”的量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由于刚入职的教师想为学生提供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解题方法,但视野存在局限。从学科知识视角来看,确定单位“1”的量,首先要找出相关的分率,然后思考这个分率是将哪一个量平均分的,这个量才是单位“1”的量。因此,在关键句为“某某量的几分之几”中的某某量就是单位“1”的量。
(二)要彰显新技术和新媒体资源的灵活性
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凸显了信息科技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职前教师还是职后教师,都应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新技术和新媒体资源不仅具有本体性知识价值和工具性价值,还具有实践性和解放性价值。新技术和新媒体资源能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开发实践性课程资源,对职前教师和职后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职前教师通常学习的是纯粹的新技术和新媒体知识,而职后教师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还要将新技术和新媒体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因此,相关主体应有针对性地对职前教师和职后教师进行培训。对于职前教师,相关主体应引导他们在学习新技术和新媒体资源时,尝试将其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对于职后教师,相关主体应引导其将新技术和新媒体资源融入学科教学。例如,在优化课程资源建设时,笔者曾以“平移和旋转”这一知识点为例,让职前教师和职后教师进行同材异构的教学实践,发掘他们的优点,并鼓励他们相互借鉴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对新技术和新媒体资源的应用,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职前职后实践课程资源建设路径
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实践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推进职前职后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主体必须遵循目标引领的原则,注重课程结构的优化,并促进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同时,相关主体应积极构建实践课程资源建设平台,培养具有卓越潜质的职前教师和职后教师,引领师范院校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同步发展,实现师范院校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和谐共生。
(一)聚焦整体性目标,让多主体协同创新
职前职后一体化视域下的实践课程资源建设,要求师范院校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统一目标,确保目标具有一贯性、一致性和整体性。因此,相关主体必须以整体性目标为导向,引领课程体系的构建,并确保这一目标贯穿于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全过程。同时,相关主体应秉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终身服务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科课程资源的均衡发展。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数和倍数”这一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对此,职前教师应加强对数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职后教师应将数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技术等相结合,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师范院校应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的跨学科素养;学校培训职后教师时,应着重引导他们进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从而使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
(二)构建资源共享平台,让多资源共建共享
为了促进职前职后实践课程资源的交互统一,师范院校和中小学要联合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拓展资源开发空间,从而打破时空限制,让资源的开发具有泛在性。师范院校、中小学与社会教育机构要携手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师范院校和中小学要构建权责明确、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合作机制,从而确保职前、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例如,师范院校、中小学与社会教育机构可以构建一个研修云平台,为师范生和职后教师提供专门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双方的对话与互动。通过这种方式,职前教育能为职后教育提供支持,而职后教育能反馈并促进职前教育的发展。
(三)采用多样化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方式
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是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都必须注重培育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一方面,相关主体可以利用线下的一些培训方式,如专题讲座、研修沙龙等;另一方面,相关主体可以利用线上的一些培训方式,如腾讯会议培训等。在教育或培训过程中,相关主体要提供优质的培训内容,如慕课上的国内外课程优质资源,教育部推出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相关主体要积极搜集参训教师的相关数据,建立培训信息系统,为每一名参训教师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云档案系统,包括学习特点、学习表现、课程成绩等,以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的一些实践项目、教学成果等,以促进职前和职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无缝衔接。
结语
教师专业成长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引发了教育教学领域的变革。职前教师和职后教师通过主体间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可以快速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实践课程资源,可以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体化培训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下,实践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望重塑未来中小学教育的新形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高新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