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引入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理念,其核心理念在于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活动。基于此,在开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的意象入手,设计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群,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古诗的意象。文章探讨了任务群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悟古诗意象的价值和实施原则,并阐述了相应的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任务群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悟古诗意象的价值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悟古诗意象,能使学生积累深厚的文化知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帮助学生巩固古诗基础,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建设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着手,积累与古诗意象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而延伸至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揣摩古诗意象的呈现与表达方式,最终拓展至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阅读相关意象的古诗。这一整体架构与组织方式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与领悟古诗。可见,在古诗教学中构建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品悟古诗意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建设。
(三)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构建以意象为核心的主题任务群,引导学生诵读、品味、领悟古诗,深入阅读文本,感悟诗情,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象的深层含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中蕴含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二、任务群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悟古诗意象的实施原则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任务群理念下引导学生品悟古诗意象时,教师需要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确保主题的适切性
任务群理念下的教学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学习主题,教师需要围绕该主题整合多篇古诗,同步开展阅读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掌握与该主题相近的古诗的解读方法,并学会品悟古诗意象。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任务群的具体要求,精心构思并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主题,确保这些主题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认知水平,并充分满足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际需求。
(三)遵循内容的融通性
在任务群理念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整合具有相似性的文本,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加深对学习主题的理解。为此,教师要在活动开始前广泛阅读,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拓展更多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更丰富的古诗资源。
(四)倡导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在任务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途径与策略。鉴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各不相同,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并鼓励学生采用适宜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知识。
三、任务群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悟古诗意象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学习任务群理念,明确学习活动的主题与目标
在任务群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开展古诗教学时应紧密围绕古诗的特点,精心设定学习主题与目标,确保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具有清晰的学习方向,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教师既要考量单篇古诗的内涵,又要从宏观视角综合把握多篇古诗的共同特点;既要深入分析细节,又要全面概括主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既帮助学生从文本中准确提炼关键信息,又促使学生有效整合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中的知识迁移与方法运用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三首古诗《马诗》《石灰吟》《竹石》为例。虽然这三首古诗所描绘的事物不同,传达的情感也有所区别,但是这三首古诗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一是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熟练背诵古诗;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古诗的含义;三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远大志向。
基于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定任务群理念下学习活动的主题与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学习主题定为“它是谁”,并设定以下三个学习目标:一是通过一组咏物言志的古诗,让学生总结归纳“借象”“表意”“悟意”的基本方法;二是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感受古诗意象的独特魅力;三是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品悟同类古诗,尝试运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古诗意象的理解。
围绕这些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规划三项教学活动:一是诵读,引导学生发现并识别古诗中的“它”;二是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它”的活动规律;三是表达,鼓励学生以笔为媒,描写自己心中的“它”。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同时,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挖掘古诗中意象的内涵,总结意象表达的普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泛的阅读实践与个性化的表达创作。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梳理古诗教学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便利。在引导学生品悟古诗意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并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从而为学习任务群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可以分为送别类、思乡类、战争类等。教师应根据所教授的古诗内容,解读相应的意象,并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以提高学生对意象的认知水平。
一是送别类。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在教授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初步判断其属于送别类题材,并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象征送别的意象,如“柳”与“酒”,这两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的主要意象,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不舍之情。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向学生阐释古人在送别亲朋好友时折柳相赠、以酒寄情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送别类古诗中的经典意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送别类主题的其他古诗,让学生围绕“送别”这一主题,构建古诗意象的认知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二是思乡类。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静夜思》为例。在引导学生解读古诗的情感内涵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月亮”这一意象。为了使学生获得对“月亮”这一意象的直观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影视作品中人们面对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场景。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思考为何人们在思念亲人时会抬头仰望月亮。在这一环节,有的学生会这样阐述:月亮作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无论何时何地抬头仰望,都能看见它,因此,当两个彼此思念的人在不同地点抬头看月亮时,似乎能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在学生形成这样的认知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其他与思乡相关的意象,如红豆,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解读,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梳理的方式,深入理解和领悟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三是战争类。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从军行》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主要意象,如玉门关、黄沙、楼兰等,并鼓励学生深入分析这些意象。此外,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古代边塞征战的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知这些意象。同时,结合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进一步为学生介绍同时代同样擅长描绘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人,如高适、岑参等,他们与王昌龄一同被后世誉为“边塞诗人”,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构建边塞诗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阅读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诗,引导学生从中捕捉与战争相关的意象,并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这些意象的内涵。例如,通过对比多首古诗,学生可以知道“楼兰”通常象征着边疆之敌,而“破楼兰”则常被古人用来表达建功立业的决心。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的辅助下,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古诗意象的理解,提高对古诗意象的解读能力。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刻感知古诗意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品悟意象,使学生深刻领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诗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刻感知和理解意象,教师需要尽可能地还原古诗表象下的形象信息。为此,教师可以从理解古诗的内容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中的意象。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三首古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这三首古诗均与中国传统节日密切相关,如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而意象是这三首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授王安石的《元日》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确保学生能把握朗读的节奏,进而读出诗歌的韵律感,初步感知《元日》的内容。随后,教师可以采用小组阅读、全班齐读等形式,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春节相关的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等,解读诗中提及的桃符、屠苏酒等意象。最后,教师可以播放配乐朗读文本的音频,让学生闭目聆听,从而感受诗中每一个画面,感受那种全民欢庆、万象更新的节日氛围。
结语
在古诗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托学习任务群组织教学活动,系统搜集并梳理相关语文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品悟古诗中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与运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