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高效教学方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文章探讨了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及应用原则
(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系统性的学习过程中依靠自身能力掌握数学知识,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要自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以致用。
(二)项目式学习的应用原则
首先,教师应确保项目式学习内容与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师要结合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要求设计相应的项目式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基于明确的学习方向开展深度学习。其次,教师应确保项目式学习的主题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应充分发挥项目式学习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在活动中适时为学生提供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项目式学习改变了传统的碎片化教学方式,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这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应用能力。此外,这种知识获取方式与学习思维的转变,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增强学习自信心。
(三)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学习顺利达成这些目标。项目式学习的本质是融合课程知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系统性学习搭建支架,使其循序渐进地研究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探究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所经历的过程便是深度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实施项目式学习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规划,明确教学目标
实施项目式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了解项目式学习的具体要求,以确保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数学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围绕新课标要求,融合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合理设计项目式学习方案,科学设定项目式学习目标,以通过项目式学习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为例。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质量单位,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方法建立初步的质量概念,直观感受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能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设计项目式学习方案时,首先,教师应梳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分析知识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教师在讲解质量单位千克与克时,应使学生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在讲解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时,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其次,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知识,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介绍质量单位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不同物体质量大小体会千克与克的区别;在讲授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时,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来推理和总结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最后,教师应梳理教学思路,基于项目式学习特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方法;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对于1千克和1克的感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估测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对数学产生兴趣。在以上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复杂性的项目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依托情境,导入项目任务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深入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并对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形式进行研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项目式学习的形式,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项目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项目任务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并激发学习兴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将“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作为项目式学习的任务,并依托相关教学情境导入该任务。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设计“用长度为若干米的篱笆围出最大面积花园”的生活场景,要求学生基于这一场景,合作探究“若要围成长方形的花园,面积最大为多少”和“若要围成正方形的花园,面积最大为多少”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拟定合适的篱笆长度数值,引导学生通过画出草图、设定边长等步骤,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布置项目式学习任务,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确保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
(三)资料汇总,设计项目方案
项目式学习的高效开展要以完善的活动设计方案为指导。教师在布置项目学习任务后,应鼓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并结合资料内容设计具体的项目方案,以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为例。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可能性”这一数学概念,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之间的区别,并能运用这些概念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举出一些与“可能性”有关的实例,将其作为项目式学习的课题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想出“摸小球”“抽奖”“抽扑克牌”等与“可能性”有关的实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各个小组对上述实例中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深入探究,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项目式学习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创新形式,拓展项目范围
在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其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区别,认识到项目式学习应服务于学生高效学习课程知识、掌握知识应用方法,从而在教学形式上做出创新和改进。在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合理设计各项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并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生成式”教学——利用项目式学习拓展教学范围,将知识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确定位置”为例。教师可以在项目式学习中融入数学游戏,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找朋友”的数学游戏,要求学生在不提及姓名的前提下,准确表示自己的好朋友在班级中的位置。按照游戏要求,学生多会以“我的朋友在第五排第三列的位置”“我的朋友在从前往后数第四排、从左往右数第二个座位上”等形式表示朋友的具体位置。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以更简洁的方式表示位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运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在不同情境中运用该方法,如准确表示班级座位图、城市地图等。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学生既能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又能掌握数对在表示物体位置时的应用技巧,积累数学技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学与练的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增强了学习过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消化与吸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五)小组分工,开展项目活动
为了在项目式学习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结合项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理分工,通过高效合作来达成学习目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为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数据统计的方法有所了解。因此,在这一单元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可以设定以下学习目标:自主统计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并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几组数据,将其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在小组内,学生需要对“数据汇总和分类”“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绘制”等学习内容进行分工,并通过合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根据组内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合理分配任务,如将“数据汇总和分类”这类较为简单的任务分配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将“条形统计图绘制”这类较难的任务分配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的分工方式可以确保组内分工的合理性,为学生高效完成项目式学习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总结评价,归纳项目内容
项目式学习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内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和展示。同时,结合学生的汇报表现,对各个小组的项目式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归纳学习经验,查缺补漏,增强学习效果。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为例。教师可以将分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融入生活问题情境,设计项目式学习内容,并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总结工作。例如,教师可以“路程问题”“施工问题”“相遇问题”等为课题内容,将这些问题的数值改为分数,要求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这些生活问题。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组内的探究成果。各小组要详细讲述组内成员是如何对题目进行分析,以及运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运算步骤和计算准确性等方面,对学生的项目式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细致点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明确指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及时改正,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袁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