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数学学科的应用性较强,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能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案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若教师仅传授教材知识,则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以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采用灌输式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效果。这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注重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认知水平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及知识,但是其知识应用能力还较薄弱,对于复杂概念及数形结合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数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在情境中进行深入思考,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直观且形象,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为例。为了使学生对角的知识形成系统认识,教师在教学前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梳理学习脉络,并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物体的角度,并测量教材、书桌等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角度,计算各物体角的数量。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三角形物体的角度,借助三角尺寻找生活中的直角、锐角、钝角。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了解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此外,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在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聚焦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阐释数学原理的实际应用价值,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日常生活情境,打造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探索贴近生活的数学难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使学生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为例。教师可以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跑步运动作为切入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两名跑步者在同一操场以不同轨迹(如圆形和直线形)移动的画面,并引导学生思考哪名跑步者的路程更长。教师通过上述方式,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抽象概念,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
(二)引入生活案例
在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构建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知识体系,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生活经验形成数学思维,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各项事物,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入生活化元素,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和收集与数学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运用数学概念解释生活现象,从数学的视角观察事物。此外,教师应合理利用生活中的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信息收集、整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制订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内容,了解时、分、秒等时间单位,以及时间单位的基本换算方法。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该单元的基本内容,并独立完成时间认读任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制订完善的学习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优化作业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通过打造高水平的课堂活动和设计优质的作业内容实现提质减负。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作业完成过程则是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关键环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教学活动紧密相关。教师设计的作业应体现趣味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此外,为了保证作业设计的质量,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尝试将抽象性内容转化为实际问题,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为例。这一单元涉及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融入生活化元素,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各个单位的重量差异。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借助秤来称量1个鸡蛋的重量,并称出1千克鸡蛋,然后将其与同等重量的其他物体进行对比。通过完成这项作业,学生不仅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积累一定生活经验,对重量单位有更加直观和准确的认识。通过上述方式,教师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教师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在组织实践活动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准备充足的教学材料,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学习工具,引导学生使用三角尺找出30°、45°、60°、90°的角,并感知这些角度的大小,然后拼出75°、105°、120°、150°等角。此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寻找并认识不同的角,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常见的数学教学形式。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应变意识,指导各小组成员展开热烈而有序的讨论,以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活动主题设置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调整主题内容和难度,避免难度过大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或难度过小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观点并展示学习成果,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为例。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具辅助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直观观察同一几何组合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几何组合体,并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观察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个人观点,在合作探究中探索方案的可行性,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图形特征的了解,还能帮助学生整合所学内容,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
结语
数学课程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征,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知识应用水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开展个性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此外,教师应优化作业设计,积极响应并落实“双减”政策,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性作业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教材内容设置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
甘肃省临夏县韩集镇姚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