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学习表现出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特征。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学习需求,灵活配置并整合艺术教育资源,以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在学前教育阶段,推进艺术教育资源整合可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艺术世界的兴趣,并促进其艺术思维的发展。文学作品的阅读及其相关活动,为幼儿感知和理解艺术提供了桥梁,深受幼儿的喜爱。为了帮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成长,并更好地展现自我,教师应积极探索基于文学作品的幼儿艺术教育资源整合新模式。文章探讨了基于文学作品开展幼儿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的价值,分析了基于文学作品的幼儿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策略,旨在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加深幼儿对文学、艺术的认知。
一、基于文学作品开展幼儿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的价值
(一)视觉启发性——调动视觉感官,感知作品艺术性
幼儿所阅读的文学作品多为绘本故事,其内容丰富多样。这些绘本中的线条运用、色彩搭配、文字排版及页面布局等,无不蕴含着艺术性。在阅读绘本故事时,幼儿能产生新颖而深刻的阅读感受。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幼儿能从视觉上欣赏绘本画面与布局及其与故事内容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视觉上的冲击和审美上的享受。同时,教师通过开展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艺术创作活动,鼓励幼儿描画绘本中的画面,自主表达对文学作品内容和封面设计的感受,有助于加深幼儿对作品画面艺术性的理解。
(二)思维启发性——培养想象力,思考作品主题与情节
在学前教育阶段,保护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故事内容,能够引发幼儿对情节和人物心理的好奇与推测,同时其画面生动,可以在幼儿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与作品内容相关的主题和情节。此外,教师利用文学作品开展艺术创作和自主实践类活动,不仅能促进文学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还能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进行自主创造,进而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基于文学作品的幼儿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策略
在探索基于文学作品的幼儿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策略的过程中,笔者构建了以“互融共生”为导向的活动体系,如图1所示。基于文学作品的幼儿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策略框架,分为多维度联动、多策略推进、多形式交融三个部分,主要强调借助环境与情境增强幼儿的艺术体验感,依托游戏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同时鼓励幼儿参与实践,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加深对文学和艺术的感知,进而提升艺术素养。
(一)多维度联动:创设情境,发挥环境的隐性作用
环境和氛围对幼儿的艺术感知具有潜在的心理影响。教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精心营造特定环境和氛围,激发幼儿在绘本中探索艺术元素的兴趣,并充分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
1.挖掘艺术元素,营造特色化环境。教师要将幼儿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与主题环境营造相结合,营造既包含艺术欣赏又融合作品阅读的班级学习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幼儿的兴趣为核心,定期设计相应的主题。随着幼儿兴趣的变化,教师需要对环境进行灵活调整,以丰富幼儿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幼儿的兴趣会自然地聚焦到端午节的相关事项。教师可以把握这一教育契机,组织“邂逅端午”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在阅读区展示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学作品,供幼儿自主选择阅读,以丰富幼儿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知。为了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理解,教师可以将绘本故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在建构区和美食区,教师可以投放《龙舟传奇》《包粽子》等主题鲜明的绘本,让幼儿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参与相关实践活动。此外,教师可以挑选出绘本中与端午节传统紧密相关的国画风格与元素,引导幼儿发挥创意思维,模仿绘本的绘画风格进行创作,并将优秀作品展示在班级墙上。
2.再现故事情境,深化情感化体验。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幼儿虽然能对故事的情节和内容有所了解,但是这种理解往往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对绘本故事进行创编和改编,并组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再现故事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融入故事情境,深入理解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人物产生共鸣。
例如,绘本故事《一园青菜成了精》的语言与画面深受幼儿的喜爱。在阅读该绘本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此过程中,幼儿首先需要对故事内容进行续编,创造更多的蔬菜角色,并通过集体投票的方式,确定表演的剧本。然后,教师将幼儿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利用纸板、皱纹纸等材料负责表演场地的搭建工作,另一个小组则在美工区内,根据蔬菜的外观特征制作相应的道具。在正式表演之前,幼儿还共同设计并制作了大量的演出海报,并在其他班级内进行发放与宣传。
在深入理解绘本故事后,幼儿不仅能进行绘本创编和改编,还能设计并制作道具,精心排练剧本中的角色对话和动作,并制作相应的海报。这一过程使幼儿获得了愉悦的活动体验。绘本表演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深刻理解了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心理与情感状态。开展表演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满足了幼儿的审美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幼儿艺术创造力的发展。
(二)多策略推进:关联创作,助推主体交互联动
多策略推进的核心在于,根据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将其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有效渗透艺术教育。具体而言,游戏是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激发幼儿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此外,教师应关注幼儿生活中的各个主体,并与这些主体共同为幼儿的阅读与创作提供支持,逐步培养其艺术思维。
1.手工游戏,立体化创作,寓教于乐。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运用游戏化教学手段,在幼儿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对文学故事的阅读兴趣,并自主进行延伸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将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场景等元素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这样不仅能帮助幼儿积累艺术创作经验,还能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内容、画面表现方式及艺术表达形式的理解。
例如,绘本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所采用的水墨风格与幼儿日常接触的绘本画面表现方式有显著差异,这一新颖的表现形式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并开展以“国画水墨”为主题的游戏活动。游戏开始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运用水墨材料进行自由创作。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挖掘绘本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描绘故事场景与人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利用透明胶带将立体的人物与各个场景巧妙连接,制作成立体书。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合作精神、艺术审美思维及创新能力。
2.家园携手,日常化渗透,双线互补。在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与艺术素养方面,家园合作不可或缺。教师应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并积极发挥家长的作用。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幼儿园可以将艺术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使文学作品阅读成为亲子互动的核心内容,并为家长提供科学、系统的家庭艺术教育指导。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在家中与幼儿共同制订阅读计划、共同阅读文学作品,并开展相关故事的讨论活动。家长还可以借助表演、仿写、续写等形式,帮助幼儿深刻理解作品中传达的情感,激发他们的自主创作热情。此外,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定期组织与文学作品相关的亲子阅读活动与拓展活动,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艺术创作。例如,家长与幼儿可以共同选择并排演与文学作品故事相关的小剧场。这种活动形式有助于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增强幼儿艺术教育的实效性。
(三)多形式交融:链接感知,创新艺术整合形式
幼儿所接触的文学作品生动形象,教师可以采用整合艺术形式的方法,将幼儿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感知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及相关活动相结合,以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体验,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
1.音乐融合,情绪化感知。在基于文学作品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音乐的重要作用,选取与文学作品内容相契合且能有效激发幼儿欣赏兴趣的音乐作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音乐的渲染,幼儿能感知场景的美感及人物情绪的微妙变化。例如,在指导幼儿阅读绘本故事《大家来听音乐会》时,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向幼儿展示绘本故事的画面,并同步播放与故事情节相契合的音乐作品。具体而言,当绘本中出现吹奏小号的场景时,教师可以播放小号曲目《清风》;当绘本呈现大提琴演奏的场景时,教师可以播放大提琴曲《秋思》。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在阅读绘本故事的同时,领略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对音乐和文学作品的兴趣。此外,在绘本故事的阅读过程中,幼儿能深刻体会到音乐与文学的巧妙融合。
2.舞蹈呈现,动作化感受。舞蹈是一种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其融入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平衡力与身体协调性,还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艺术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在挑选文学作品时,可以带领幼儿阅读舞蹈主题的故事,以加深幼儿对舞蹈种类及表现形式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幼儿通过肢体动作感受舞蹈艺术的美感。例如,在指导幼儿阅读绘本故事《大脚丫学芭蕾》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幼儿展示一段芭蕾舞视频资料,通过视频中舞者优美的动作与华丽的服装,激发幼儿对绘本故事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深入阅读故事内容,感受主人公贝琳达对芭蕾舞的热爱。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了解芭蕾舞的基础动作,并在舒缓的音乐氛围中,鼓励幼儿勇于展示,以加深其对舞蹈动作的理解。
结语
在探索基于文学作品的幼儿艺术教育资源整合策略时,教师应聚焦幼儿的发展需求,依托丰富多元的艺术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在阅读及拓展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并创造美,以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与艺术感知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枫桥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