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注入乡村文化新元素,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河南省巩义市立足“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引领发展”的艺术乡村建设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等精神层面的需求,以艺术乡村丰富旅游业态,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一、案例背景
海上桥村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大峪沟镇西北部,是豫西地区窑院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具有背山面屏的格局,著名教育家王广亚先生的故居就在其中。村落以传统硬山式建筑与窑洞建筑群结合为主,拥有清代中晚期古院落42处,其中有22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海上桥村传统民居被列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海上桥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巩义市立足全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扎实做好海上桥村传统村落保护、更新和发展工作,助力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推动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规划引领,建立艺术试点村
巩义市在聚力“一村一品”,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建立“双绑机制”,促进增收,富农户“口袋”的过程中,转变发展理念,"特邀“云上院子”主创团队参与顶层设计,多次开展专题讨论,遵循“结构改造、文化塑造、生态营造”原则,在乡村旅游、村落景区等规划环节加强文化的挖掘、开发、利用,提炼特色文化元素,使文化以艺术化、场景化的方式呈现,从规划设计层面指导文化艺术融入乡村特色民居、文旅项目等各关键节点,将振兴传统工艺、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落保护改造相结合,推动文化艺术与产业、环境、生活、文明、旅游等有机融合。
(二)实施四大工程,丰富艺术乡村内涵
一是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通过对全市文化元素摸排梳理,进行文化基因解码和活化利用,重点加强对文化名人、诗画作品、中医药等乡土文化元素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巩义市选取海上桥村作为重点打造项目,根据古建筑艺术特点,按照“修旧如旧、活化赋能”的原则,保护、修缮王广亚故居等20个传统院落,形成独具特色的古民居群。充分发掘当地碑刻、石雕、砖雕等艺术价值,引入唐三彩、巩县白瓷等非遗元素,丰富乡村文化内涵。编撰出版《海上桥名村志》和摄影画册《海上桥》等成果,策划多彩文旅活动,提炼乡村精神,切实讲好海上桥村的美丽乡村故事,为乡村建设“铸魂”。
二是实施艺术乡村创建工程。巩义市以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文化品牌项目为契机,加大乡村艺术场馆、艺术产业项目建设,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夯实村镇文艺基础。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委托第三方公司组织施工,招募全镇木画雕工、石瓦匠人等乡土艺人参与建造,传承传统工艺,大到角檐上的雕兽、墙壁上的窗格,小到直径两厘米的杂木,每一个细节工匠们都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用心、用情修缮古民居、古寨门、古井、祠堂等古建筑;合理利用从全国各地回收的古蓝砖、旧石条、石磙、石磨等材料用于改造建设乡野公园、寨门广场、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传承古建筑的文化艺术特色,为乡村建设“塑型”。
三是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以“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目前,巩义市拥有注册乡村文化合作社36个,吸纳社员613名,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其中,海上桥村乡村文化合作社积极开展民俗文化艺术节、“奋进新时代助力中国梦”书画展、美术摄影展、国学论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活动35场,参与“村节序曲”“乡创美拍”“云上贺新年”等视音频录制12期,形成“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的生动局面。2022年,海上桥乡村文化合作社获评“河南省示范性乡村文化合作社”,实现了“文化下乡”到“文化驻乡”的转变,为乡村建设“赋能”。
四是实施文旅IP打造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注册“海上桥”商标,强化宣传营销,塑造品牌形象,拍摄《这个夏天,换一个角度认识海上桥》等宣传片,吸引《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河南日报》《郑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海上桥村持续关注报道。海上桥村参与河南广播电视台2022年春节晚会、乡村振兴等主题中英文短视频的宣传摄制,短视频在国内外平台播出,“海上桥”也因此正式走出国门,走向海外。
(三)精心谋划活动,导入乡村旅游资源
一是打造沉浸式研学体验。紧扣“诗圣故里河洛巩义”主题,将全市非遗文化资源融入海上桥村,创办一品斋文化拓印、古琴技艺、剪纸技艺、巩县窑陶瓷烧制技艺等多个传习馆;打造海上桥非遗研学基地,创新推出拓印体验、古建筑模型课、剪纸DIY等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课程。2022年,海上桥非遗研学基地成功入选郑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示范基地,实现了非遗文化产业化运营,打造集赏、玩、学、品、售于一体的活态非遗基地。基地除了丰富的实物展陈,还采用多媒体互动、现场体验、举办活动和展览等形式,让非遗魅力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二是植入艺术性文化业态。巩义市先后举办“河洛新风”当代美术名家邀请展、中原名家书画展、“凝视”——海上桥驻留艺术家美术作品展等文艺展览,让艺术在乡间漫延浸润;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29所高校合作,建立写生实践基地,每年到村里写生的人数达上万人;打造书画装裱产业和书画交易、研学活动平台;引入集图书馆功能与现代乡村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渊书院”,开展古建模型研发、体验等活动;筹措资金1.2亿元用于建设文创园区,吸引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到海上桥村创业落户,使其成为“新村民”,园区涵盖28个画室和3000平方米的展馆,除了能满足书画爱好者驻村创作需求之外,还能同时为500名写生者提供食宿,逐步将海上桥村打造成为追求美好、热爱文化艺术者的精神家园。
三是引入多元化旅游消费。盘活部分传统民居,发展民宿、餐饮等商业业态,引导村民参与经营;充分征求村民意愿,采取搬迁安置、流转合作、自主改建等模式处理好权属问题,通过合作社分红、务工、固定资产租赁等形式,增加基层群众收入,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建设乡野星空营地,在不同季节,推出不同主题的户外活动和研学课程,春夏有田园美育、农事体验,秋冬有果蔬采摘、古村寻宝等,营地自2022年7月开始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研学人数8000余人次,收入97万元,成为研学旅行新亮点。
三、取得成效
海上桥村凭借“明清窑院+山地自然景观”的资源禀赋,将文化脉络注入乡村建设肌理,赋能乡村产业,将文化做亮,让美丽乡村有魂、有型、有活力,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先后荣获“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郑州市AAA级景区村庄”“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等称号。积极探索交旅融合新发展,完善乡村旅游景点与客源地直达交通网络建设,2023年开通郑州市至海上桥村乡村文化旅游直通车,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海上桥村以艺术为支点,让村民发现美、创造美,通过新建和改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艺术大学等35处公共服务设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打造写生艺术实践基地,建设文创园区等举措,推动乡村文化、文明、文创、文旅等全面振兴。预计通过3至5年的努力,海上桥村每年写生人数可达3万人次以上,游客量达20万人次以上,增加集体收入60万元以上,带动群众人均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吸纳群众就业320人以上,让海上桥村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助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有效探索和实践的基地。
四、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巩义市海上桥村艺术乡村建设通过政府、企业、村民、乡贤、文艺工作者、高校学生、社会志愿者等多方共同参与,让文化“活起来”,将文脉“传下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通过实施文化基因解码、乡土人才培育、艺术乡村创建、文旅IP打造四大工程,充分挖掘海上桥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精心设计,引领产业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与服务力。从文渊书院到非遗研学基地,从露营帐篷到艺术园区创建,海上桥村正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巩义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