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息育人强调将教育的各方面融入学科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学生的增值发展。全息育人注重将学校各项工作、各门课程的全面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切实提高全面培养质量。在小学阶段,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可以为全息育人夯实基础,促使学生能认识自己,实现生命的向上生长。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意趣丰富、层次渐进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养成乐观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全方位、多维度地提升学生内在的幸福感。
[关键词]小学生;积极心理;全息育人
积极心理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力量为研究中心,旨在让个体和社会走向积极完整、乐观幸福的心理研究。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有效开拓学生的内在潜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在多元化现实问题的调控和解决过程中培育坚韧乐观的内在品格,提升学生的内在幸福感,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积极心理培养全息育人实践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提出的概念,他提出了人类6个核心美德,分别是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自律、奋发,并根据此划分出24种积极品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为导向,包括创造力、仁爱、友善、真诚、宽容、积极、乐观、坚韧、合作力、领导力等多种内容。教师在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时应以全息育人为主要方式,充分强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课程、活动等元素,并将其统一整合为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育人内容。
因此,指向小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的全息育人实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基于全息育人这一视角,通过积极创设物型环境、建构多元课程内容、组建协同育人团队、创新优化评价体系等教育路径,帮助学生理解认识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内容,深层感知并提升自身的心理品质,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内容及时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形成持续性、稳定性的心理品格,促使学生在生命成长中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成为一个具有活力、幸福力、持续力的青少年。
二、积极创设物型环境,营造全息育人氛围
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提出,人只有满足胜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就能为个人的身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在这三种需要满足的过程中,环境因素存在一定作用。学校应积极创设丰厚的积极教育物质文化体系,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引领学生在环境熏陶中培育积极心理。
(一)打造特色校本文化场域,开启积极情感熏陶
笔者在学校“办幸福教育,塑幸福心灵,享幸福人生”办学理念的价值引领下,着重打造独具特色的校本“幸福文化”场域,从校园公共场域和班级育人空间两方面着手,实施环境建设,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巧妙地渗透在物型环境建设中。以校园公共场域为例,教师在墙壁草木文化、气质楼道文化、幸福楼宇文化创设的基础上,开发环境育人的课程力量,实现教育时空的全方位领导。学校多维介入听觉文化的顶层设计,清晨,“美丽中国”把学生的耳朵叫醒;课间,幸福手指操旋律萦绕校园,傍晚则用经典国风诗乐洗涤学生疲惫的心情。
学校还构建一个供学生积极展示自我的舞台——“星韵秀场”;四条长廊——自然生命长廊、传统文化长廊、国防科技长廊以及成长展示长廊;六大成长课堂——人文素养课堂、宇宙科学课堂、阳光运动课堂、艺术创想课堂、科技创新课堂以及快乐英语课堂;学校通过构建“146”积极参与的物型环境,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心理润养场域,激发学生的活性生长。
(二)营造特色班级育人氛围,全方位润养积极心理品格
与此同时,笔者还积极在班上打造“幸福从心出发”的班级育人氛围,促使学生在追求愉悦的心理体验、快乐的生存状态以及自我价值的满足与实现这三个维度中将教育的本真回归到人本身,让学生都能拥有幸福的童年。教师首先打造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相关的班级文化建设,引领全员参与,创建具有班级特色的班徽、班歌等班级特色标识,促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形成高雅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的情感,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笔者还应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为学生搭建风采展示、活性生长平台,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班级活动方案,例如举行班级演讲比赛、开展话剧表演、举行读书沙龙,等等,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使学生在劳逸结合中调控心理,及时消除负面情绪,在活动中润养积极品格。
三、建构多元课程内容,涵养积极心理品质
课程是落实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关键路径,积极心理学即幸福的科学,落实在学校就是幸福教育。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元化挖掘课程资源,积极拓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资源途径;另一方面,教师应以心理健康课、班会课、道德与法治课为核心课程,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程中融入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在活动课程中,以班级社团、班级德育、研学活动、心理活动等为载体,注重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引领学生在意趣结合的课程体验和活动实践中以积极的视角观察生活、理解真实世界,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
(一)深度实施心育活动,促进心能生长
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例,首先学校定期开设积极心理健康课堂,建设心理咨询室,设置心理健康信箱,编写校本化的心理健康读物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每周定期开展的积极心理课堂为例,教师通过设计丰富多元、螺旋递进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对话等情境中积极塑造自我,帮助学生找寻那个乐观向上、温暖积极的自己。
在“积极自我的甜甜圈”这一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首先设计“大风吹”团体热身活动,引出学生对自己闪光点的判断,教师通过和学生展开“甜甜圈,圈什么?”的积极互动,促使学生在教师所说的各项优点中进行站圈选择,在游戏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初步体会到自我认知、自我激励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深层地欣赏自身的优点,教师呈现出甜甜圈自我叙述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在“我是一个甜甜圈。我充满脂肪和糖分,没有什么营养。我含有550卡路里,拿起我都会变胖。没有人喜欢我,我总是躲在面包房的黑暗角落。”这一情境中展开初步感知,促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一找被甜甜圈忽视的闪光点;教师再通过情境转换,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列举小组成员的闪光点,点亮甜甜圈中的空白;教师引导学生在视频观看和自我积极的对话中,尝试用“经历和成长”“激励和自信”“感恩和滋养”“表达和轻松”“了解自己”等5个句式共同塑造积极的自我,在甜甜圈绘制中探寻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认识到在人生不如意时,应尝试运用积极的自我对话模式,及时调节自己的积极情绪,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秀之处,学会肯定自己。
(二)开展学科跨越式融合,提升心理品质
结合学生积极心理培育的现实要求,教师还应以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在融合中逐渐涵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学会接纳、欣赏自我。
以小学语文学科学习为例,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从而体会人物积极的人格品质;以《穷人》这一课为例,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心育元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桑拿一贫如洗却还感到‘没什么好抱怨的’原因?”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在积极探索中获得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从而在生活中关注和发展自我内心的积极力量。
以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为例,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背后蕴藏的心理健康元素,在课堂中积极渗透,促使学生在语言阅读中感知积极的情绪养成。教师可以融合英语情绪绘本the Colour Monster,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颜色代表的不同情绪内涵,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调节情绪,培育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英文版的情绪认知手册,用英语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同情绪。
体育锻炼是天然的“兴奋剂”,教师可以巧妙借助体育学科,在课堂中用运动调节自身情绪;以阳光大课间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意趣丰富的趣味体育游戏,在出力流汗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发展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
音乐欣赏是净化心灵的“欢乐场”,教师可以巧妙融合音乐学科知识,在课堂中带领学生欣赏悠扬动听的音乐,帮助学生凝聚精神力量。例如,教师将音乐课堂搬进大自然,在竹林中、小溪边欣赏音乐、吹奏笛子,亲身体验传统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在音乐濡染中提升艺术情趣,提升积极心理品质,逐渐形成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劳动实践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师应巧妙设计主题型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同自己的能力,在面对挑战时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用勇气和智慧克服一切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烹饪劳动,促使学生在制作中培育生活技能,在不断尝试中体会生活的乐趣,从而提升自己的积极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和意志力,从而获得持续性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四、组建协同育人团队,实现心理品格的提升
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离不开家校社的共同作用,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协同育人这一功能,积极开拓心理健康课程,加强育人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中逐渐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掌控情绪,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的导向作用。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例,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对每一位留守儿童设立个性化的“心理诊疗报告”,在聊天中纾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及时“对症下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还应积极参加主题式的沙龙培训、教育反思等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调动个人的生命自觉,实现教师的内源式成长。
家庭环境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还应积极联系家长,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家长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态度,在观察与反思中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教师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家长课堂”培训工作,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心理教育方法,促使家长在互动交流中增进亲子关系,助推孩子的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以社会教育为有效依托,充分发挥社区、妇联等社会组织的正向作用,积极倡导正确的社会信息导向,加强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确认知,在全社会范围内设立各区域心理咨询平台热线,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心理辅导,在全方位、多维度的协同育人中提升心理品格。
五、创新优化评价体系,深化协同育人价值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发展过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学生积极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中创新优化心理评价体系,巧妙运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从而提升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教师还应积极运用增值性评价,实时追踪学生某一个阶段在心理品质方面的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教师可以巧设“幸福成长卡”这一媒介,记录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对学生在某一阶段取得的进步表示肯定,促使学生在获得积极心理体验的同时学会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实施“幸福成长卡”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多元评价主体的方式,发挥学生、家长、教师、同学在评价中的作用,促使学生从客观合理的角度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在监督和鼓励中丰盈精神生命,提升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拥有关注幸福、形成饱满精神状态、培育乐观心态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开展积极心理方面的教育,能帮助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正向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培养学生面对生活和困难时的松弛感,在提升幸福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综上所述,教师应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心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元、梯度渐进的心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在五育融合中全方位育“心”,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毛光黉.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2(Z6).
[2]曾盼盼,金颖.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教师, 2024(6).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