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

2024-12-18 00:00:00杨建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

[摘 要]劳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影响,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合仍存在融入不透彻的现实问题。对此,教师可以依据明确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内涵,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潜移默化,协同育人的原则,采取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文本解读与劳动精神并行,从课文中挖掘劳动价值,活动设计与写作结合,体验劳动过程中的感悟与表达,家校合作与社会资源整合,实现多维度劳动教育的拓展。达到提升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独立自信品质以及实现多维度综合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视域;劳动教育;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发标志着基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型,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这一新课标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密切相关,后者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核心地位,呼吁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劳动教育的融入。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合仍不够深入,部分教学实践未能体现出政策所倡导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导致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不足。此现状与国家政策的期望存在差距,迫切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找到有效的路径,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以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为此,本文通过紧密结合新课标,通过探索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不仅为教育者提供具体的实施策略,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内涵

根据新课标要求,劳动教育不仅是实践活动,更强调学生在劳动中形成的责任意识与社会意识。通过实际的劳动过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知和反思。劳动教育强调实践性,使学生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体验到合作与互动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与同学共同参与校园美化或社区服务,学生不仅在动手实践中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在交流中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而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撰写与劳动相关的作文,反思劳动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进而提升其写作能力和思维深度。同时,围绕劳动主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经历,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理解。

总体而言,劳动教育在新课标框架下,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重视其情感的发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民。此种教育模式通过实践和反思的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深刻的知识理解与情感体验,最终促进其全面素养的提升。

二、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和表达空间,鼓励其参与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此种做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责任感,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应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此种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节奏,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通过此种方式,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潜移默化

在新课标视域下,潜移默化原则强调通过隐性教育手段,逐渐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从而培育学生对劳动的正确理解与积极态度。该原则主张教育应通过日常学习与生活场景,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与劳动相关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具有隐性和非直接性,此种学习过程不仅具有持久性,还能深层次的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发展。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育内容中的劳动资源,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观念认知,使学生学会尊重劳动成果,享受劳动成果,才能让学生养成自信、乐观、勇敢、勇于面对困难的品格,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三)协同育人原则

协同育人原则是一种旨在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力量的教育理念,深刻体现了教育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该原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依赖于学校的教学活动,更需要家庭的关怀和社会的支持,构建一个有机的教育生态系统。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有机结合与共同参与,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在这样的理念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其不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形成,是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日益显著,学生面临的挑战不仅限于学业成绩,更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需求。协同育人原则通过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一种合力,使教育资源得以更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种协同关系不仅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还能增强学生对劳动、诚信、责任等价值观念的认同,促进其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三、新课标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思路

(一)文本解读与劳动精神并行,从课文中挖掘劳动价值

为实现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重视与劳动相关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劳动的多重价值。教师需先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劳动的重要性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教师还可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在故事中,哪个角色的劳动经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这项劳动对其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来促进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生活体验。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提供指导和反馈,以深化学生的理解。最后,教师更应在课堂上强调劳动的精神内涵,如坚持、奉献和团队合作等,通过对比不同角色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精神如何在学生生活中得以体现。通过这样的深度解读和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在认知层面理解劳动的价值,还能在情感层面培养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六课《千人糕》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活动,达到从课文中挖掘劳动价值的目标。首先,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课程,例如:“你们知道美味的食物是通过劳动做出来的?”此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思考劳动与美食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简要介绍《千人糕》的背景,强调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从而为后续的文本解读做好铺垫。此时,教师可以询问:“故事中有哪些角色?劳动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角色所体现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制作千人糕的具体步骤,探讨每个步骤需要的劳动与合作,进而激发其思考:“如果没有每个人的努力,这道美食能否成功?”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制作千人糕这项劳动体现了哪些价值?”“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参与过类似的劳动?分享你的经历。”这样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劳动价值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询问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劳动带给学生的感受。可以提出问题:“你觉得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内化所学内容,增强对劳动价值的认同。

(二)活动设计与写作结合,体验劳动过程中的感悟与表达

活动设计与写作的结合,可在新课标背景下潜移默化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情感联系。一方面,教师应设计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参与。活动类型可以包括校园清洁、社区服务、家庭作业体验等,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应将这些实践活动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在每次劳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鼓励其记录下自己的劳动过程、感受与收获。此种写作训练可以围绕主题,如“我在劳动中的收获”“劳动让我明白了什么”,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如“将学生的劳动过程拍摄成短视频,结合写作记录进行展示”等,来增加写作的趣味性。还能通过视觉与文字的结合,全面展示学生对劳动的感悟与理解。此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在不显性灌输知识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学会了”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策略,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课程中。首先,教师应提前设计学生可参与的劳动活动,如为家里人做一道菜、校园清洁或家务。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最近参与了哪些劳动?觉得自己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然后,教师可以介绍“我学会了”此种习作主题,强调其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教师应明确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关注的几个方面,例如,劳动的内容、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接着,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草稿写作。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劳动体验具体化,使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节描述其劳动过程。例如,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参与制作一道菜的经历,描述所用的食材、步骤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办法。最后,教师应安排一个展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习作,尤其是与劳动相关的部分。通过此种分享,学生可以在听取他人作品时拓展思路、吸取灵感。为了增加展示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劳动过程剪辑成短视频,并在分享时结合写作记录进行展示,或在合作过程中拍下照片记录过程。这样的展示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劳动体验更加生动、直观,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表达中加深了对劳动的理解,也能通过同伴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能力。

(三)家校合作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实现多维度劳动教育拓展

在新课标视域下,教师通过推动家校合作与社会资源的整合,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第一,教师可与家庭建立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课堂上开展的相关活动。通过提供具体的劳动教育示例和活动建议,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家务劳动,从而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第二,教师可主动联系当地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寻找合作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服务机构、工厂等,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体验工作过程。在参观前,教师应提前与相关单位沟通,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和教育性。同时,学生在参观后可以撰写反思报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历,也提升了写作能力。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课《落花生》为例,首先,教师可以与家庭建立紧密联系,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落花生》中所体现的劳动精神。并通过提供具体的劳动教育示例和活动建议,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家庭园艺或种植一些香料植物,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其次,教师可主动联系当地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寻找合作机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农民家或种植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体验花生的种植和收获过程。在参观前,教师需提前与相关单位沟通,确保活动安全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参观结束后,学生可撰写思考报告,记录所见所感,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历,也能提升写作能力,帮助其更深入地理解劳动过程。

本研究探讨了在新课标视域下,如何有效整合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研究中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系统教学体系,结合实践活动和家校合作,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教育生态环境。此种生态系统不仅依赖学校的知识传播,还充分利用家庭的情感支持和社会的实践平台,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此外,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有效增强了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在知识获取与人格发展方面的全面提升,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旨在引导未来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整体而言,本研究期待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理念的深入落实。

参考文献:

[1]马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J].江西教育,2024(31):25-27.

[2]唐斌.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小学劳动教育探究[J].甘肃教育,2024(17):20-23.

[3]邢光花.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J].求知导刊,2024(17):83-85.

[4]曾梅娟.劳动教育撬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支点[J].新教育,2024(14):23-25.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语文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文教资料(2016年25期)2017-02-22 17:40:36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