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充盈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渠道。选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充沛学生人文精神的好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感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打底子”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以身示范,爱读书,行动影响,演好角色,个性影响,乐为“原型”,爱心影响,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有的放矢,着眼整体,主题渗透,单篇突破,熏陶感染,激发情思,点燃“火种”,彰显课堂教学的重点育化作用。拓展深化,“读”“说”结合,彼此交流,“读”“写”结合,融会贯通,“读”“行”结果,提升认知,注重课外活动的实践升华作用。充沛小学生的人文精神,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中国底色”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人文精神;“三路径”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重点在于阅读中。语文教材所选阅读篇目,题材,风格多样,具有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语言规范、优美,具有典范性和人文美感;内容丰富、多彩,具有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那么,小学阶段,如何让阅读充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以身示范,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
在小学阶段,语文相比其他学科,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优学科。相应地,语文教师不仅深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而且承担着弘扬人文精神的使命和责任,能够起到“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作用。教师要想让阅读充沛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就要以身示范,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
(一)痴爱读书,行动影响
教师读书多,除气质、语言极易吸引学生外,其人文精神对学生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经常读书,那么,作为一种人文精神,教师对书的这种痴爱情怀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教师痴爱读书,学生也会徜徉于书海之中。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教师应是杂家,应是百科全书,应是实实在在弘扬人文精神的第一人”。可见,阅读应是语文教师职业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以自身炽热的阅读行动教育影响学生,引领学生感受人文精神的光芒,起到为人师表、以身示范的作用。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亲近、模仿教师,在读书中汲取人文精神,久而久之,就会提升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演好角色,个性影响
人文精神影响下的教师,往往会在言行举止上富有修养、在为人处世上率先垂范、在个性性情上不同一般。因为读书,人会变得谦虚好学、温文尔雅;因为读书,人会变得视野开阔、头脑灵活;因为读书,人会变得个性鲜明、睿智聪慧。事实上,教师鲜明的个性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巨大。正是他们鲜明的个性,把自己身上的光辉都呈现给了学生,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感受到知识塑人、文化化人的人文力量。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需要展示自己鲜明的个性、发挥人文素养高的优势,让学生从教师鲜明的个性中充分感受读书的作用,从而像教师一样,通过阅读去汲取人文精神的力量。
(三)乐为“原型”,爱心影响
“爱”是人文情感的弘扬与传递,是教师奠定辉煌教育事业的基石。从对学生充满爱心,到以丰富、博大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爱家,“爱”始终是人文精神的灵魂,也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把心中广博、丰富而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把现实中对学生的无私关爱播撒出去,让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思想,让人文精神照亮学生的人生征途。老师把“爱”作为关怀、慰藉学生的心灵,无私地奉献给每一名学生,通过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护爱,让学生在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爱的“浇灌”中感悟生命、收获真情,才能让学生对“爱”有一个真真切切的理解,把爱传递下去。这样,教师乐做学生心目中“爱”的“原型”,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充分理解书中传递的各种“爱”,才能以教师的“爱”为“圆点”,去感触课文中出现的各种“爱”。所以,阅读理解中的“爱”,也需要“原型”。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就是学生理解课文中“爱”的“原型”之一,去体验课文中所表现的这种“爱”,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有的放矢,彰显课堂教学的育化作用
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无处不在。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思或倾向,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育化的好材料。这也是课标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依托所在。为此,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紧扣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彰显课堂教学的育化作用,对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一)着眼整体,主题渗透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为组,为每个单元设置人文主题,配置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课文,文章类别和难易度也非常适合小学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学习。一方面,可以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体现教材编写的时代性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要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抓住教材编排特点,着眼整体,由易到难,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更好地发挥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陶冶学生人文精神的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侧重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人文情感和探究科学奥秘的人文精神。三篇课文与“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有一个共同的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懂得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更加喜爱大自然。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在观察中发现大自然的一些奥秘。如此,整体围绕单元主题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式教育,就能把教材的单元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二)单篇突破,熏陶感染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童趣,合乎童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像《春天在哪里》《笋芽儿》《小池》《雨后》《咏柳》等课文,内容都是写大自然中的景色、事物的,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像《假如》《我能行》《小鹿的减法》《爱发脾气的孩子》《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等课文,内容反映健康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命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悟事理,有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积极阳光的优秀品质,以及待人处事、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一篇课文,就要抓住一个方面,重点突破,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感染、思想上的熏陶、道德上的教育。例如,学习三年级上册课文《父亲、树林和鸟》,抓住亲情,通过反复体会父亲与“我”之间的对话,理解父亲对“我”的谆谆教诲之情和“我”对父亲的无比尊敬之意,学生从中感受到家庭的和谐之美、人伦道德之美。再如,学习四年级下册课文《小英雄雨来》,抓住雨来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他的勇敢与无畏精神,激发学生对小英雄雨来的歌颂、赞美之情,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教育学生,学生就会在人文精神的不断熏陶中健康成长。
(三)激发情思,点燃“火种”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而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思,就能有效点燃学生学习人文精神的“火种”。首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与主体,把思维与激情完全释放出来,为人文精神的学习增加主观能动性。其次,善于肯定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用有效的引导、及时的激励、诚恳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精神的热情,以健康的心理和自信、乐观的精神探求人文精神。再次,彰显学生个性,不能用同一个“模子”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或特长、优势在课堂中有发展的余地、空间和舞台,在表现、发展自我中让人文精神之花盛开在学生心间、盛开在课堂的每个角落。例如,学习课文《小狮子艾尔莎》,笔者结合课文内容,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作者和小狮子艾尔莎分别的时候,课文中说:‘它好像也觉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个劲蹭我。’想一想,如果艾尔莎会说话,它会对‘我’说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非常适合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有的想象着和主人难舍难分的场面,表达对主人的恋恋不舍之情;有的想象着和主人说感谢的话语,对主人几年来的精心照顾表示感激与感恩之情;有的想象着对主人担心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已经学会捕获食物、请主人放心的宽慰之情。所以,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思对于有效点燃学生学习人文精神的“火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极大作用。
三、拓展深化,注重课外活动的实践升华作用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除了教师个人魅力的影响和课堂教学的重点育化外,课外活动的实践升华也是不可或缺的路径,包括在课外活动时间、周末、节假日、纪念日等参与各种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在实践中升华对阅读价值的理解,对阅读快乐的追求。
(一)“读”“说”结合,彼此交流
在阅读过程中,有时候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就是很想把自己读到的和别人进行交流。这一情形,对于充沛学生的人文精神很有用。例如,指导学生在课外选择一些轻松、有趣的读物来阅读,让学生把自己的读后感受向家长、同学、老师说出来。再如,随着语文课程的学习进度,指导学生选择相应学段的推荐书目在课外进行阅读,并和同学进行交流,或者讲一讲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或者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人物,等等。还如,指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书籍介绍给同学,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彼此感兴趣的地方。如果在课外阅读中遇到问题或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向家长、老师或同学请教,等等。这样,学生通过不同的“说”的方式,轻轻松松地把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或获得的感受“说”出来。以此充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实践难度小、很随意,很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或认知水平,实践效果也就好。
(二)“读”“写”结合,融会贯通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的多了,自然会出现写的冲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写整篇作文确实还有难度,但是,从培养人文精神的角度而言,写一写读后的感受,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首先,教师需要把课外阅读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和习惯来培养。例如每天读多少页书,每周读几本书,或者每学期参加几次读书交流活动等等,简简单单写一写计划,不求多,不求深,不求全,能按时提醒自己就行。再如,把自己读书的地点或所读的主要内容简要地写一下,包括何时何地在读什么书,哪个词、哪个句子好,也可以摘写;或者在书上进行批注(注意在自己的书上批注,借阅的不可)。五、六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记读书日记或笔记,对书中的人物性格或故事情景进行概括,或者随意写写自己的读书感受,等等。这样,没有负担,只有快乐或满足,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不拘一格,由易到难,在形成读写习惯中把人文精神融会贯通,渗透、沉淀于心。
(三)“读”“行”结合,强化认知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彼此关系上论,“读”为“行”铺路,“行”为“读”张本。让阅读充沛学生的人文精神,少不了“读”与“行”的结合。为此,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阅读实践活动,包括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纪念日在社区阅读实践活动中做一日图书馆或社区图书室管理员、调查图书馆一日阅读人数或书籍调查、制作社区阅读室新书宣传栏等,在亲子阅读活动中去图书馆或档案馆查阅主题资料、到作家故居参观等等。这样,一方面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需求,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道德操守和文化修养,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把阅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和阅读视野,深化学生对阅读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弘扬人文精神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回报老师、学校、家庭、社会的感恩情怀。
总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打底子”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为重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个人魅力的影响、课堂教学的重点育化、课外活动的实践提升这三条路径,充沛小学生的人文精神,让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8(2).
[2]吕凤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2).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