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教科书是存储乡村记忆、建构乡村形象的关键载体,其对乡村的书写直接影响学生对乡村的认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乡村类选文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乡村景观、乡村人物和乡村文化三个维度出发,探究教科书建构的乡村形象。研究发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景观符号上,凸显原生态的乡村底色;在人物符号上,刻画正面、积极的村民形象;在文化符号上,承载丰富、多元的乡土文明。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科书塑造乡村形象应注意:坚守中华文化价值立场,精心选择乡村形象内容;优化乡村选文在教科书中的分布,力求均衡合理;提升教材中乡村类选文的教学性,促进课程转化。
关键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乡村形象
中图分类号:G62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4-831X(2024)05-0021-09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设计和分科谋划。乡村是国家大厦的基础,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蕴含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文明和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是我们记住历史传统,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1]94。乡村形象是主体借助形象载体对乡村意义的表达,教科书作为一种权威、制度化的传统媒介,是塑造乡村形象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乡土文化拯救和爱乡爱国精神培育的时代使命。彰显文化自信是语文教材的重要担当,在当前我国强调教材作为国家事权和文化软实力建设重要途径的背景之下,应把教科书中的乡村形象塑造上升为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语文是小学的基础性学科,统编语文教科书在塑造美好乡村形象,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乡村形象展开系统分析,以揭示教科书建构乡村形象现状,进而探究教科书通过表征乡村来实现意义表达和认同的过程。
一、概念释义:教科书中乡村形象的内涵
语文教科书作为一种传统教学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媒介宣传能力展示着当代中国乡村的现实图景,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乡土文化),帮助青少年形成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本研究主要依据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与乡村形象的阐述、我国政策文件关于乡村形象的要求来制定乡村形象分析框架。
(一)乡村形象释义
“乡村形象”概念由“乡村”和“形象”两个术语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指出,“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2]。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今天,教科书中的乡村无疑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意义。“形象”一词源于心理学,指人们通过运作大脑而形成的对某人或物的整体印象。“形象”一词包括三层含义,它首先当指人物之相貌形状;其次是指能够作用于人物的感官,使人们产生印象、观念、思想及情感活动的物质;最后,它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也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3]2。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与设计专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第一次将意象的概念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城市研究中[4]4-5,在早期开展的乡村形象研究中,乡村形象常被学者们理解为“乡村意象”,被划分为经济状况、产业、文化、乡村风貌、制度民俗等多个要素。乡村意象主要包括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两个部分[5]70,学者们主要从景观、文化、人物三个方面出发对乡村形象的内涵做出凝练表述,为本研究乡村形象分析框架的制定提供了学理基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均是语文课程的资源[6]34,课程标准从乡村景观、乡土文化、乡村人民的生活生产方面对乡村形象做出了凝练表述。
综合已有成果与相关文件要求可知,“乡村形象”涵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是一个关于乡村的自然景观、精神人文、生产生活方式的结合体。
(二)乡村形象分析维度的设计
乡村景观形象是乡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向自然景观,还包含乡村人民的居住空间与经济形式。中国地域辽阔,村落众多,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传统村落具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多元价值,我国乡村人民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反映出人们天人合一、融于自然的建造思想。乡村经济景观是村落中居民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同一聚落中居民的生活生产实践本身也构成了乡村景观的一部分。
“人物形象典型说”认为“典型”是规律与本质的集中体现,以具体的、个别的人物形象反映出普遍因素,并揭示背后的本质问题[7]1-3。“人物形象典型说”为本研究分析教科书中乡村人物形象及其映射出的普通特征提供理论基础。乡村人物形象主要由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两部分构成。人的外在形象由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构成,自然属性是我们一出生便被赋予的特征,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包括国别、民族、姓名、性别等;社会属性是人最根本的特性,是人作为人类社会的结构成员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与此同时,人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拥有丰富的内在世界,在教学过程中,人物的内在形象同样不容忽视。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关于文化的内容与分类,学者们观点不一,较为著名的如奥斯华尔特(Oswalt)在1970年将文化分为正式的大C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小C文化;美国外语教师协会在1996年提出“文化三角”的概念,认为文化内容包括文化产物、文化实践和文化观念[8]44。美国著名跨文化交际学者帕特里克(Patrick)指出,文化包括文化产品、文化观念、文化实践、文化个体和文化社群五个要素[9]108,即在“文化三角”的基础之上,增加了文化社群与文化个体两大要素,更加强调人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立足已有研究,本研究从产物、时间、观念、社群和个体五个方面来理解乡村文化的构成要素。
综上,本研究在对已有研究提出的分类标准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语文教科书中乡村形象的分析框架,在对其进行多次调适与完善后,最终形成了如下表1所示的分析框架。
(三)信度检验
为了避免研究者自身的局限,确保分析框架的有效性,笔者在乡村形象分析框架初步形成后向三位专家进行了咨询,其中一位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博士生导师(L教授)、一位是具有18年教学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X老师)、一位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读博士(L博士)。在充分听取和吸收专家们的建议后,对研究工具进行了修正以确保研究工具的科学性。同时,为了保证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其进行了信度检验。本研究的内容分析由三人互证完成,研究者邀请两位具有教科书研究经验的教育学背景的研究生(硕士研究生W、博士研究生D)参与信度检验测试,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本研究者L从全套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随机抽取两册教材作为分析样本;接着,在向另外两位研究者详细讲解乡村形象分析框架后,三人基于已开发出的语文教科书中乡村形象分析框架对样本教科书进行独立分析与编码;最后,回收资料并计算研究信度。借鉴信度检验公式得到如下结果:平均相互同意度为0.95,研究信度为0.98,计算结果符合内容分析法的基本要求。
二、符号阐释:教科书中乡村形象的意义生产
教科书作为观念与内容的载体,是一种符号系统,承载着特定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10]123。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灵活运用景观、人物、文化符号,通过呈现乡村的不同侧面来讲述乡村,塑造丰富多彩的乡村形象。
(一)景观符号:凸显原生态、自然的乡村底色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乡村景观形象主要涉及自然景观、聚落景观和经济景观三个方面。教材首先着眼于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通过描写乡村中的自然环境与生灵,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原生态、极具农耕特色的乡村之美好。其次着眼于反映不同地域内的乡村空间形态,凸显乡村的复杂底色和人民的建造智慧。最后着眼于反映乡村的多元经济形式,展现摆脱贫困过程中人的力量,为我们描绘一方土地的独特乡村图景。
1.描绘山清水秀、天人合一的乡村自然图景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11]。通过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教材建构的乡村自然景观形象共300个(自然环境形象110个,自然生灵形象190个),各个学段的乡村类选文中均有涉及,其中第二学段的乡村类课文塑造的乡村自然景观形象最多,占比51.0%。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塑造乡村自然景观形象时,多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力图立体、全面地展现出乡村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生灵形象。就自然环境来看,教科书除了呈现未经改造的自然生态风貌,还描写了许多人为干涉下的乡村自然环境。无论是《秋天的雨》中如金色海洋般的田野,《桂花雨》中满是桂树的小山,还是《三月桃花水》中洒满桃花的河流,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慷慨馈赠。而《葡萄沟》中吐鲁番人民建在山坡上碉堡似的阴房、《父爱之舟》中的青山绿水与徽派建筑形成统一的青灰色调则向我们展示着人与自然的正确相处方式,揭示着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教科书里,我们还看到了对人类充满信任,知道搭船捕鱼的聪明的翠鸟;认识了“带刺的朋友”——机灵的小刺猬;见识到了白鹅的忠诚勇敢,认识了许多伶俐可爱、活泼机灵的自然生灵。
2.体现世代依山建屋、傍水结村的建造智慧
聚村而居一直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项重要特性[12]162,村落作为乡土社区的基本单位,是乡土社会的存在形式。据统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乡村聚落景观形象的课文共计28篇,占总课文的9.7%,其中涉及滨水型聚落形象的课文共17篇,涉及远水型聚落形象的课文共11篇。
村落的形成与空间分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经济条件等[13]638-648,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村民的居住偏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滨水型聚落景观主要包括滨河型与滨海型两种类型。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人们自古逐水而居,将水纳入自己的居住与生存空间。无论是《天窗》中孩子们上床睡觉时还“忘不了”的“月光下的草地河滩”,还是《三月桃花水》中“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的桃花水,都体现出村民们对水的喜爱与依赖之情。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远水型乡村聚落形态丰富。平原地区地势低平、起伏和缓,平原型村落多呈规整块状分布,规模较大,布局相对集中,比如《冀中的地道战》中“家家相连,村村相通”;盆地地区四周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人们大多居住在峡谷底部的河谷地带,村落分布多呈条带状,比如课文《葡萄沟》中形成的村落;山地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坡度陡峭,人们会依据山体地形来确定适宜的住址,因此山地型村落通常规模较小、分布相对散乱,比如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边疆地区各民族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上学的场景。总的来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乡村聚落景观反映出人们融于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建造思想,体现了我国乡村人民的建造智慧。
3.呈现农业为主、逐渐走向多元的生产方式
乡村经济景观是聚落居民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指的是同聚落居民在各行业、各领域(农业生产、工业、商业、文化产业等)以经济关系为纽带所发生的各种互助方式[14]124。据统计,语文教科书中的农业景观形象占80.0%,商业景观形象占比15.0%,工业景观形象最少,仅占5.0%。可见,农业生产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形式,伴随着传统生产的转型,乡村经济景观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农业景观是人为了生存而利用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经营的结果,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15]114。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塑造了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农业景观形象,比如《江南》《葡萄沟》《少年闰土》等课文向我们展现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课文《蜜蜂》《草原》则涉及畜牧业景观;《小英雄雨来(节选)》和《芦花鞋》这两篇课文向我们展现了乡村的副业景观。就工业景观来看,语文教材中仅有《慈母情深》一文有所涉及,塑造了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落后的工业景观形象。农村商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6]1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产业结构的更替,乡村经济景观中的商业景观日益突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呈现了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主的商业景观形象,《日月潭》《葡萄沟》《草原》等课文中的村民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通过开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种植与对外销售蔬果的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并且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人物符号:刻画正面、积极的村民形象
人物符号的选择取决于意义生产的需要,就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而言,教科书共涉及93位乡村人物,其中男性人物36位,占总人数的38.7%,女性人物22位,占比23.7%①。总体来看,教科书塑造了一批勤劳质朴、真诚善良,致力于服务家乡的乡村人物形象,突出展现了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1.眷恋故土的留乡者形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乡村聚落尤其是古村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出现“空心化”、农业人口老龄化、农村发展活力低等问题。统计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乡村人物形象,有助于探寻他们志愿留在家乡、服务乡村建设的原因,进而找到提升乡村吸引力的方法,促进乡村振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各年龄段的乡村人物,比如《蜜蜂》中以养蜂为生的蜂农、《牛和鹅》中年轻力壮的金奎叔、《慈母情深》中的“母亲”和其他七八十位女工等壮年人;《搭石》中即使着急赶路也会将石头搭稳的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桥》中受全村人拥戴的老汉、《青山不老》中用毕生精力创造了一片绿洲的老农等老年人;《大青树下的小学》中从四面八方赶来学校的多民族学生、《走月亮》中和母亲牵着手在月光下漫步的小女孩等儿童与青少年。通过教科书文本的呈现,我们看到了选择留乡的村民,他们或在村里出生和成长,跟随父母长辈留在家乡,或主动选择扎根乡村,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虽然留乡原因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心中都有着深深的故土情怀,他们是我国乡村发展的建设者与见证者,是故土的守护者和伟大的留乡者。
2.辛勤劳作的奋斗者形象
奋斗是幸福的源泉,美好生活是靠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描写乡村人民的行为活动来建构人物形象,选文中的村民或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或进厂务工,或凭借自己的一门手艺谋生,他们依靠自身力量,为乡村发展“造血”。比如《三黑和土地》中把土地翻了又耙、将整个生命投入土地的三黑;《江南》中忙着采莲、捕鱼的江南劳动人民;《慈母情深》中忙得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手脚并用的“母亲”和女工们;《芦花鞋》中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编织芦花鞋的青铜一家等。语文教科书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乡村人物形象,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不怕苦、不怕累,用勤劳的双手点亮丰收的日子,他们是伟大的奋斗者。
3.传统伦理的坚守者形象
传统伦理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选文对坚守传统伦理道德的村民展开了描写。系统分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发现,教科书主要呈现了坚守“尚公”“重礼”“贵和”伦理精神的乡村人物形象。中国人自古尚公、重视整体,“尚公”涵盖了家国情怀、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等内容,在各册教材中均有涉及。比如《桥》中的老党员在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时,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村民,在危难面前一心为民、大公无私;《吃水不忘挖井人》中为了村民们日后吃水方便,毛主席、战士和乡亲们主动挖水井,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永远激励着我们。“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重礼”涵盖了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孝顺父母等内容,在教科书中也较为常见。例如《搭石》中写道:“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17]17充分体现了村民们对于尊老爱幼、以礼待人等优秀伦理道德的崇尚与践行。正所谓“以和为贵”,“贵和”精神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渗透到人们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在语文教材中,乡民们与人为善、邻里和睦、自立自强,始终坚守与践行着“贵和”精神。
(三)文化符号:承载丰富、多元的乡土文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域重要的精神支撑,蕴含着悠长岁月里凝练出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华。乡村文化不仅包括具体、直接的物质形态的文化产物,还包括抽象的文化观念及在其影响下人们所开展的一系列文化实践。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运用了诸多代表乡村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让乡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浸润着儿童的心灵。
1.特征鲜明、差异显著的乡村物质文化形象
我国是一个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区域的人们在长时间的生活生产中都形成了本地区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各区域文化虽然有部分共性特征,但多样性更为明显[18]30。乡村物质文化是乡村文化中“有形”的部分,它包括乡村风光、田野山林、池塘阡陌、乡土建筑、邻里村落等构成的景观现象复合体和当地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器具、物品和工艺品等[19]23。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独属于乡村的文化产物,例如好看到令人“啧啧啧”地感叹不已的芦花鞋、抗战期间冀中人民挖的不计其数的地道、修在山坡上像碉堡似的阴房、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与青山绿水形成统一的青灰色调的徽派建筑、为了取水方便而挖的水井等。这些文化产物体现了我国乡村物质文化的丰富与多样,它们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见证着乡村的历史变迁,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乡村非物质文化形象
相较于物质文化,乡村非物质文化则具有抽象性,属于隐形文化,主要包括地方方言、民风民俗、手工技艺、民间典故、历史文化传承等元素。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对乡村非物质文化形象的塑造主要从风俗习惯、精神信仰、传统技艺三个方面展开。比如课文《走月亮》描述了生活在云南地区的白族人民在收庄稼前修村道、中秋前后摇桂树的风俗习惯,《父爱之舟》呈现了江南地区两年一度的地方民俗活动逛庙会的盛况,《草原》讲述了鄂温克族的游牧文化,《腊八粥》讲述了汉族的饮食文化。教科书中还有许多关于乡村非物质文化的描写,选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这些风俗的趣味性与独特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不同地区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价值彰显:教科书建构乡村形象的三重意义
教科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蓝本,承担着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使用范围广、影响力大,其塑造的乡村形象向学生展现了乡村景观的秀丽、乡村人民的质朴和乡村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乡村的认识,于无形之中向学生传递相应的价值观念,塑造着学生的品格,具有重要育人价值。
(一)厚植情怀,培育学生爱乡爱国的高尚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是家的延伸,家是国的基础,爱国理应从爱家做起。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进程加快,许多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乡村发展仍旧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人们从身体到心理上对乡村的疏离,正是这种生理与心理上的陌生、逃避,致使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变得日愈荒芜,也阻碍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乡村形象是一种对复杂现实生活进行“抽取”“屏蔽”后的审美建构,教科书对我国乡村的景观、人物和文化展开了多角度、全方面的素描,意在表达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在语文教科书中,我们看到了依山建屋、傍水结村的村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了青瓦白墙、恢宏古朴的徽派建筑;看到了别具一格、包罗万象的“格尔斯”;看到了自然原始、实用温馨的陕西窑洞……它们作为记忆和乡愁所依附的居住空间,唤醒与扶持着人们的乡村文化记忆,塑造着人们的身份归属与族群认同[20]109。语文教科书中的乡村形象能够让青少年找到一种对家乡的熟悉感、亲切感,领略到乡村之美,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由乡及国、爱乡爱国的积极情感。
(二)凝魂聚力,强化担当意识以赋能乡村振兴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均具有其自身特征与价值,乡村文化是在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中凝结着乡村人民的智慧,展现了艰苦条件下中国乡村人民的奋斗、创造、团结和梦想精神[21]126。当前正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阶段,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未来是乡村振兴事业的生力军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塑造儿童健全人格,帮助儿童树立坚定的报国理想信念,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统编语文教材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民族精神培育的关键载体[22]60。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建构了丰富、立体的乡村形象,吃苦耐劳、敦厚善良和无私奉献的乡村人物形象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奋斗动力和社会责任感;山清水秀、生意盎然的乡村景观形象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乡村的喜爱之情,提升乡村的吸引力,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有助于学生形成乡土文化认同,投身家乡建设。毋庸置疑,语文教科书中的乡村形象有利于传承民族精神,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激励青年一代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为乡村社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以美育心,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3]177从理论上看,美育的“美”与立德树人的“德”本质一致,二者是一体的[24]97。美和审美的形象性特征决定了美育首先是一种形象的教育,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建构乡村形象,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读者展现乡村之美。乡村之美,美在景,美在人,美在人文。在《乡下人家》一文中,我们看到了红霞、微风、鸟儿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的美不胜收的田园风景画,领略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美;在课文《三黑与土地》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对土地深沉的爱,体悟到了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之美;在《芦花鞋》中,我们看到了如艺术品般漂亮的芦花鞋,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技艺之美;在《搭石》中,我们看到了心怀大爱、舍己为人的老汉,感叹于老汉的高尚品格和心灵之美……由此可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乡村形象弘扬着“美”的主旋律、传递着“美”的正能量,能够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培养学生辨识美丑、善恶的审美能力。语文教科书中的乡村形象能够通过“美”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优化路径:教科书建构乡村形象的完善策略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借用典型的乡村形象来将抽象的乡村概念具体化,凭借其媒介宣传能力,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乡村之美,传递出中华文化中有关“乡”的独特情感,对于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乡情”、构建民族文化符号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乡村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建构乡村形象时也还存在些许有待商榷的部分,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一)坚守中华文化价值立场,精心选择乡村形象内容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农业的科技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乡村人民已经不再是只会从事简单、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而是正向新型职业农民靠近,成为有专业技能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整体来看,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地位不断提升,乡村经济景观形象整体向好。凝聚新时代的乡村情感认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够通过建构乡村形象来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乡情”,培育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感,使年轻一代将自我发展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个人与乡村的共同发展,进而深化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因此,语文教科书中的乡村形象相关内容必须经过精心选择,选文不仅要符合国家意志,传递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还要力求最大程度地呈现出全面、立体、真实的乡村形象。乡村是中国的根脉,也是我国政治稳定的基础,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5]86。就新时代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乡村形象建构而言,须以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为出发点,提炼与展示中华文明中的优秀乡土文化,引导学生成为继承、发扬本乡本土文化的主体,引领乡村振兴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优化乡村选文在教科书中的分布,力求均衡合理
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因此,教科书内容的编排也应具有进阶性,体现出教材循序渐进的难易序列。然而,就当前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乡村类选文的分布情况来看,乡村类选文虽全年级覆盖,但在小学低年级教科书中数量较少,小学中、高年级教科书中较多,分布不平衡。与此同时,语文教科书中涉及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形象的选文不多,这不利于学生增加对我国少数民族村落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乡村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乡村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乡村经济景观走向多元。但语文教科书中目前涉及乡村工业、商业景观形象的选文很少,文中的村民大多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处于较低的层次,这不利于学生认识真实的乡村面貌,不利于提升乡村吸引力。因此,未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排乡村类选文时,应更加注重均衡性与多样性。一方面,要合理分配各年级段的乡村选文数量,确保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挖掘与呈现,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同时,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乡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展现乡村发展的新气象、新风貌,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积极地认识乡村,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教材中乡村类选文的教学性,促进课程转化
教学性是教科书的根本属性,教科书必须利于教师的“可操作”和学生的“可接受”[26]25。教科书本身价值与功能的实现与其教学性高低有直接关系,教科书编写者应特别重视提升乡村类选文的教学性,并将其落实到相关内容的编写过程之中。一方面,提升语文教材中乡村类选文的可教性,使之适合教师的教。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形塑学生的价值观。要提升选文的可教性,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乡村类选文就应尽量做到主旨鲜明、编排合理、文质兼美,以便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教授教材,为乡村类选文的课程转化提供支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是用于全国各地学校的教材,而其中有少部分乡村类选文的时代背景鲜明、地方性强,仅凭课本中的文字,教师很难令学生真正感悟到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无穷智慧。因此,有必要设置配套的课程资源供教师参考使用,以促进课程的转化。另一方面,提升语文教材中乡村类选文的易学性,使之适合学生的学。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乡村类选文要便于儿童学习。“易学”并非指课文没有难度,而是指在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习惯、规律,要在字数控制、内容的可读性、结构的组织设计等方面,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所学的内容。就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乡村类选文而言,编者可以通过文本与插图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乡村面貌,还可以适当选入与学生年龄相近的乡村人物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消除学生内心对乡村的陌生感。
注释:
①统计说明:对于结合文章背景、文中人物的姓名、正文内容、插图等均无法确定性别的乡村人物,归入“无法辨明”一栏,例如文中出现“我”之类的表述。经统计,93位乡村人物中,36位男性、22位女性、35位无法辨明。
参考文献:
[1]陆益龙.乡村文化的再发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4).
[2]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EB/OL].(2021-04-30)[2024-04-23].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30/content_5604050.htm.
[3]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邱紫华.论人物形象理论的发展:从类型说到典型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8]赵宏勃,朱志平.非汉语环境下文化教学内容的分类与选择:《泰国中学汉语课程大纲》为例[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4).
[9]石凤.东盟来桂留学生地域文化体验活动的效能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20(8).
[10]张运君,韩新怡.符号与民族记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构建[J].出版科学,2022(5).
[1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23-07-2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66232.htm.
[12]陆益龙.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J].人文杂志,2010(5).
[13]邹秋雨,孙建伟,杨丹丽等.中国典型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4种村落的考察[J].地理科学,2023(4).
[14]叶云,王芊,左权.城市化背景下中部城市边缘区聚落经济景观演变研究:以湖北省黄石市F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15]蓝红星,王婷昱,施帝斌.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与推进方略[J].改革,2023(7).
[16]付星吉,首兰兰.乡村振兴路径探析的复杂性思维转向[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17]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18]张鹏,吕立杰.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分析:以A版初中教科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8(7).
[19]孙凤明.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研究[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8.
[20]陈邑萍.浅析乡村文化记忆视角下电视新闻编辑的信息选择[J].当代电视,2022(7).
[21]李美希,胡晓红.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阐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22]高维,李艳红.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23(6).
[23]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4]修远,徐杨.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立德树人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9(10).
[25]刘珊,李新.乡村振兴视角下我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4).
[26]李新,石鸥.教学性作为教科书的根本属性及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6(8).
The Rural Images in the Unified Compil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Value Implications and Optimization Pathways
Liu Shan
(College of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China 100048)
Abstract:Chinese textbooks are key carriers to store rural memories and to construct rural images, and their portrayal of rural areas directly affect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 Using selected rural texts from the unified edi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as samples, this study employs cont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ural image constructed in the textbooks from three dimensions: rural landscape, rural characters, and rural culture.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unified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highlight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nd natural rural background in landscape symbols. In terms of character symbols, it depicts positive and proactive images of villagers. In terms of cultural symbols, it carries rich and diverse local civiliz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when shaping the image of rural areas in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dhering to the 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by carefully selecting the content of rural image, optimi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literature in textbooks for balance and rationality enhanc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rural themed selected articles in textbooks and promoting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Unified editi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rural images
[责任编辑:罗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