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生社团活动中的渗透初探

2024-12-13 00:00:00齐兰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2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德育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作为德育的关键时期,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渗透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还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基于此,本文从德育的视角出发,提出若干策略,如多元文化节、社会实践活动等,详细探讨在小学生校园活动中如何有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这种策略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影响。

关键词:德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学生社团活动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55

思政教育逐渐向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和思政教育已不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校园活动以其灵活多变的形式和跨学科的特点,为德育提供了实际操作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和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通过社团活动,小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德育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生活动中的渗透,不仅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民凝聚力也至关重要。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解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不同民族间的共同情感,这种意识体现了中华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血脉相连、文化一脉的共同体认知和情感联结。在小学阶段,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侧重于以下方面:

第一,通过讲解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使学生对中华文化形成基本的了解和认同,理解多元一体的民族构成和文化传承。

第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多民族特点,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第三,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发展愿景,形成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爱国情怀。

第四,通过组织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节日庆典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民族团结的理念。

二、德育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实践活动中的渗透意义

1.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的同理心

小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实践活动,如多民族文化节或民族歌舞表演,学生能直接接触和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形成对多样性的初步认识和理解,该种文化的直接体验比单纯的课堂学习更加生动和深刻,可以有效打破文化偏见。此外,参与多元文化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他人的文化,同样也是探索和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同时也看到其他文化的独特性和贡献。

2.激发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通过参与与历史、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学生能够直观接触到国家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精粹,感受到与这片土地及其历史的连系,从而形成对国家的归属感。实践活动中的互动与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对国家的认同感,如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文化遗产以及英雄故事,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这条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再如,通过社团活动如戏剧表演、传统工艺制作等,学生还能够实践并传承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既学习技能,又加深了对文化深度和精致性的认识,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

3.促进学生内化以及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

校园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践行诚实、公正和友善等道德规范。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这类活动通过真实的社交互动场景,使学生得以亲身体验并深刻理解这些道德准则的重要性。例如,在角色扮演等活动中,参与者需根据所扮演的角色身份,以真诚的态度表达个人观点,并公平地对待他人的意见与建议,从而促进了对相关伦理原则的理解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此外,持续参与此类实践不仅有助于加强个人对于正确行为模式的认识,还能促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然反应的过程。

4.实践活动能够助推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学校设计的实践活动中会有多种公益项目,如环保活动和社区服务,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社会贡献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帮助学生看到个人努力在实际生活中的成效。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到具体的帮助他人和改善环境的方法,而且能够感受到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学生开始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和周围环境,这种认识促使学生从小就开始思考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联系,从而形成对社会有益的行为习惯。

三、德育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课外活动中的渗透现状

1.教师不重视德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

一些小学实践活动更侧重于娱乐,忽视了德育内容。如果教师在活动中不重视德育的引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学生会错失通过这些活动学习和实践道德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机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例如,教师自身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有效整合德育内容的方法和技能,或是在师资培训和教育资源上存在不足。此外,学校层面也没有为活动提供清晰的德育融合指导方针或者足够的支持,在没有明确指导和支持的情况下,即便教师有意向融合相关内容,也可能因缺乏具体的执行策略和资源而感到困难。

2.小学实践活动未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小学实践活动未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活动设计的偏向性、教育目标的不明确、教师准备的不足以及文化多样性的处理上。如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导致活动内容偏向某一文化,未能展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整体画面,限制了学生对民族多样性的理解和认同。此外,实践活动如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社会环境关联不紧密,也会使学生难以将活动中的学习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仅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也减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的实际意义和影响力。

3.实践活动囿于校园环境未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

小学阶段的德育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关注,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但现阶段多数小学开展的德育只停留在学校活动,没有重视社会资源的利用。学生接触的主要是校内资源和设施,没有体验社会多样性的机会。例如,实践活动仅限于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或校内展示,缺乏与社会实际接轨的项目,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进行社区服务或与外界文化艺术团体的互动等。由于活动限于校园,学生较少有机会与社区成员、文化学者、艺术家或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导致学生减少了通过互动学习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会。

4.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缺少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在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参与方面,学生普遍表现出兴趣不足的现象。这一状况往往源于教育内容的设计问题,当实践活动或德育课程内容显得单一、枯燥,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点相脱节时,便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种课程设计可能使学生认为德育学习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既无趣又缺乏实际意义。教师在传授德育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时的教学方法也起着关键作用。若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例如过分依赖讲授而忽视互动和实践环节,这可能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征不相匹配,进而导致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兴趣度不高。

四、德育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实践活动中的渗透路径

1.教师重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

教师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指导水平,能够将抽象的德育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也加深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使得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内心世界。当教师能够有效融合德育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通过吸引人的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实施这些理念时,实践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和教育价值将大幅提升。

学校应定期组织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训,包括讲座、研讨会和工作坊,这些培训可以邀请历史学者、文化学者或教育专家来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及其多民族的融合情况,帮助教师从宏观上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积极建立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的教研共同体,鼓励教师之间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共享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和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自身应主动参加学校提供的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训和研讨,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提高对这一主题的理解能力。

2.积极创新社团组织形式,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如采用角色扮演、模拟社会情景、互动工作坊等,可以使活动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实际,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当学生在充满趣味和互动性的环境中学习时,更容易吸收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这种活动方式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和实践德育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创意丰富、教育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感受、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设计以我国多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文化展示中来,包括民族服饰秀、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民族食品制作和品尝等。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还能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或者举办知识竞赛,内容涵盖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著名人物等。通过趣味问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开设工作坊,教授中国传统工艺如书法、剪纸、陶艺、民族乐器制作等,这类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同。

3.拓展实践活动开展空间,发挥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

开展拓展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深度,还能够在学生心中培育出更强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通过将实践活动从传统的校内环境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场景,学生将有机会直接接触和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及其运作。例如,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艺术展览、文化遗址,或参与社区服务和环保项目,学生不仅能学到课堂外的知识,还能亲身感受和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学校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和文化展览,如访问长城、故宫、地方历史博物馆等,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和学习我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增强对国家历史的理解和尊重,实地了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成就,进而培养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地方相关部门可以牵头举办包含不同民族文化展示的活动,如歌舞、服饰、食品等文化展示,促进学生对我国多元文化的了解和欣赏,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文化差异,强化学生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意识,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价值和目标。此外,还可以组织清理社区、植树造林、水体清洁等环保活动,学生会学习到责任感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4.有效设计跨学科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社团的兴趣

跨学科式实践活动能够将历史、地理、语文、艺术等多个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体验。例如,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社团可以包含历史讲解(节日的由来)、艺术活动(制作节日相关的手工艺品)、文学研究(节日诗词)和实践体验(节日食品制作)。这种多角度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增强实践活动的吸引力。

教师可以组织“五彩中国”多元文化探索活动,通过探索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理特色,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寻找语文和历史的结合,研究不同民族的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学,如探索蒙古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苗族的刺绣艺术在传统故事中的表现等。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并实践各民族的艺术形式,如壁画、陶瓷、舞蹈和音乐,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科学教师组织学生探讨中国传统科技如农业技术、建筑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还能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实践活动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的阐述可以看出,这种教育策略不仅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也强化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实践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从而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理解。未来,学校和教育者应更加注重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活动的开发,以更全面、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其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卓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时代新人——学科德育的时代使命与创新实践》,《现代教学》2024年第10期。

[2]叶文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甘肃教育》2024年第9期。

[3]王强《农村小学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探索》,《辽宁教育》2024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