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问题式教学策略的应用具有较大价值,它能够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能够去主动探索和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过程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因此,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问题式教学策略的应用要点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问题式教学应用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44
问题式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还能够在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这种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问题式教学策略解读
问题式教学策略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实施问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问题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设置。一个好的问题既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导他们展开深层次思考。这类问题通常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搜索新信息、协作讨论甚至进行实验,最终形成自己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此外,这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还能增强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和适应性。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深刻理解和长期记忆。然而,采用问题式教学策略也存在挑战,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有限,他们可能在面对复杂或抽象的问题时感到困惑。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确保问题既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又不会让他们感到无从下手。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问题式教学策略的应用价值
问题式教学策略着重于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通过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和独立。例如,当探讨关于诚信的道德规范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比如:“如果你发现了一笔不属于你的钱财,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直接传递者转变为指导者和协助者。教师通过设计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活动中,主动寻找信息,分析问题,最终达到深刻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的目的。这样的互动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问题式教学策略,学生不仅学习到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策略促进了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做出更加理性和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问题式教学策略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被鼓励质疑现有的知识和观点,通过证据和逻辑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和维度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判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此外,通过在课堂上实施问题式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法律的基本认识。通过讨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如环保、交通安全等,学生不仅学到了具体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培养法治社会需要的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
课程的传授过于依赖于理论讲授和书本知识,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紧密结合。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难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可能在课堂上了解到诸如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但若这些知识仅停留于抽象的概念和原则,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他们就难以深刻理解其含义,更不用说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同时,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往往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道德行为的评价。这种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道德判断的能力。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问题式教学策略的应用要点
1.在课堂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互动
激发课堂的活力,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是教育领域长期探索的方向。尤其是对于好奇心旺盛、自控能力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如何在充满诱惑的环境中专注于学习,成为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难题。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互动的引入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注意力,使得课堂氛围瞬间变得生动起来。问题式教学,就是这种互动式学习的典型代表,它不仅可以消弭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教材中《不一样的你我他》的教学过程中,探讨个性差异这一话题时,可以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启发学生,例如询问他们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一开始,学生们可能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对此了如指掌,但随即被赋予的任务将打破他们的自我认知。
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与同桌的性格特点,并且相互猜测对方的描述,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还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在这个过程中,同桌之间的互动成为一面镜子,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与行为,修正了他们对自我的误解。此外,利用奖励机制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整个活动更具吸引力。这种让学生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者的方法,让他们在乐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学生如何通过互动促进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这样的课堂不只是知识的传输通道,更成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交能力提升的熔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游戏和实践中渐渐正视自己的不足,找到自我成长的动力,使得每一次学习都成为一场关于自我发现和进步的冒险旅程。
2.利用问题式教学改善课堂氛围
环境氛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它无处不在,却又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形态。这种氛围如同空气中弥漫的香气或无形的色彩,为每个场所涂上了独特的底色。以学校为例,一种轻松且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能够极大地促进知识的吸收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片知识的海洋中,与知识同游,既不觉得疲惫,也不会对学习产生任何抵触情绪。然而,在职场中,这种轻松的氛围就并不合适。工作是一项需要高度专注和严肃态度的活动,每个人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和任务。在这样的场合下追求轻松愉悦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或许这种氛围会让部分人感到工作轻松,但对于需要沉稳或是高度集中精神的任务来说,反而可能成为阻碍。因此,职场的氛围应更为专注和严谨,以满足各项工作的需求。
在教学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设问和引导,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题上来。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过程,不仅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也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且充满探索欲望的课堂氛围。当这样的互动和探索成为课堂的常态时,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便得以形成。不同场所的理想氛围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引导形成的,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状态,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效率。在学校里,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们心情愉悦地探索知识的宝库。
在探索教育的海洋中,教师们如同守望者,时刻准备着以最适宜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前行。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中《我很诚实》这篇文章时,这是一篇讨论诚实这一品质的文章,处理方式需谨慎而巧妙。诚实,作为一种美德,与每个人的内心尊严紧密相连,因此,在讲解这一内容时的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诚实的价值,同时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一种有效的做法是当堂写作与匿名分享。具体操作时,让学生将自己对诚实的看法或与诚实相关的个人经历写在纸上,然后把这些纸条收集起来,在课堂上随机抽取阅读,而不透露作者的身份。这种方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既保证了学生的隐私,又允许全班共同分享和反思诚实的意义。
在听到自己故事的同时,学生也能通过他人的故事来启发自己。这种时刻的反思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上的理解,更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可能是羞愧,可能是自我反省。这正是教师最想看到的效果:学生能够在内心深处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复述上。通过这一过程,诚实这一美德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而学生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和反思后,可能会开始逐步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逐渐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这种转变远比简单的课堂讲解更加深远且持久。
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当学生听到彼此的故事和思考时,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变成了一个互动性极强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经验的分享者,这样的角色转换使得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有意义。这种教学方式彰显了一种教育智慧:通过创设特定环境和场景,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享和反省。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旁敲侧击地传达教育理念,而学生们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双重提升。这不仅仅是关于诚实这一主题的教学,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做人的深刻启示,对学生们来说,这将是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每个学生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早期教育模式,以及一部分家长过度溺爱的行为,往往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逃避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如果不加以改变,将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尽管在学龄期间,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似乎可以为学生提供临时的安全网,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一旦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他们将不得不独立面对各种挑战与困难,那时,早期未培养的独立应对能力的缺失将变得尤为明显。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个性和能力成长的投资。问题式教学作为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之一,应当被教师积极采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被鼓励面对而非回避问题,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独立思考,逐步形成面对未知挑战的信心与能力。实践问题式教学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引导者。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自发提出问题,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继续深造和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授《同学相伴》的课程时,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将一个抽象的概念传达给正处于心智发展阶段的小学生。这项任务的困难不仅在知识传播上,更在于情感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孩子们在理解和消化这类复杂信息时往往会感到困难。当遭遇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通过争吵或冷战来表达不满,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往往导致双方长期疏离,甚至关系断裂。
事实上,能够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共同学习和成长,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缘分。然而,因一些琐碎的矛盾导致的长期不和显得格外可惜,这显然不是教师所期望看到的结果。因此,在这一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笔者特别强调了同学间关系处理的重要性,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在生活中更加恰当地处理和维护身边的人际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孩子们被鼓励去思考和实践如何在遇到冲突时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而不是选择逃避或对抗。目标是帮助他们建立并维护健康的人际网络,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友谊和同伴间的关系远比一时的争执更有价值。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矛盾,更是让孩子们学会了一种生活的智慧——在未来的道路上,不论遇到何种挑战和困难,都能以一颗成熟稳重的心去面对。
问题式教学为师生双方带来诸多益处,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这意味着即便他们能够记住知识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和挑战时,却难以应用所学坚守原则。因此,教师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开展教学至关重要,它能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即使在难以彻底理解所有概念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回顾和运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坚守自我,保持原则。
参考文献:
[1]房日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施的思考》,《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年第6期。
[2]李锐《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教育艺术》2024年第6期。
[3]沈爱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问题式教学策略应用研究》,《学周刊》2024年第17期。
[4]陈永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德育的融入途径探究》,《考试周刊》2024年第21期。
[5]陈燕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儿童好问题”教学策略谈》,《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