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断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进行突破,融入新方法、新技术,以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化学习能够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重构教学框架,梳理知识脉络,让语文教学以实践任务的形态呈现,有助于推动传统教育模式创新。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大单元教学,创设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单元重点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架构,提高教学效果。为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化学习的价值,教师应当深入探索二者的核心思想,从实践教学出发,在课堂活动规划中进行创新尝试。
关键词:大单元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教学策略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34
一、大单元教学及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思想
(一)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大主题、大概念、大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能够有效突破单元的限制,全方位整合教学资源,实现目标与资源、情境与任务、学习活动与教学评价的重构。
(二)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驱动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取得多样化的学习成果,最终以作品、报告、展示等形式呈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围绕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核心概念等,为学生设计驱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项目化学习涵盖了情境式体验、小组协作、探究创新等内容,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在双向互动中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二、大单元视野下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聚焦单元“大概念”
在大单元视野下,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应当聚焦单元“大概念”,这是单元教学设计的起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包含了《社戏》等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均围绕“民俗文化”展开,但体裁各有不同,《社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表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回延安》是贺敬之重返延安时对延安唱出的赞歌,属于抒情诗,模仿陕北民歌写成;《安塞腰鼓》和《灯笼》都是散文,前者展现了黄土高坡上的民间艺术活动,后者展现了齐鲁大地的风情画卷。因此,“体验民俗,寄寓情思”就是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广大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在该单元的学习中,学习目标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1.理解每篇文章中民俗的特色与意义,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体会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多彩的地域文化;
2.依托文体特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效果;
3.欣赏不同的语言,丰富自身的语言素养。
(二)创设单元任务群
通过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本单元以“体验民俗,寄寓情思”为主题,涉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个板块,因此,教师设计的单元任务群也要围绕这些方面,让学生完成多样化的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划分为不同阶段,设计如下的教学任务。
任务一:赏民俗文化,品地域风情。
1.阅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以及互联网资料梳理不同地区的民俗资料,掌握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特点;
2.拓展课外内容,了解云南的歌会、苏州的歌谣,体会民俗文化的不同展现形式,整理各地区的民俗文化及民俗活动。
任务二:探民俗文化,传特色乡风。
1.小组成员结合课文内容,将收集到的各地区民俗资料整合起来,在教室里布置“民俗风情展览馆”,探索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
2.阅读单元内的四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课文结构图,展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整理主要内容;
3.在家乡开展实践调查,通过与家长聊天、开展社会调查等方法搜集家乡的民俗文化,整理文字资料、图片及视频,撰写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任务三:展家乡民俗,抒乡土情怀。
1.为家乡制作民俗文化宣传资料,找到家乡典型的民俗文化,通过民俗故事、民俗传说进行阐述;
2.开展“我为家乡民俗代言”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说相声、诵读诗歌、演讲、摄影、绘画、写作等方式,为家乡的民俗文化代言,向他人分享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
在单元任务群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突出“大主题”,为学生设计“大任务”,在该单元,教师设计的学生任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要掌握单元主题,把握四篇课文的共性,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联想到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为家乡民俗文化代言。
(三)搭建程序化支架
在单元任务群下,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程序化支架,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该单元,学生的学习任务可以呈现为下面的阶梯图:
在整个项目中,学生的三个任务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任务一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掌握不同地区的风俗,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欣赏各类民俗活动,重点是体验和感受;任务二要求学生进行制作、再加工,将搜集到的民俗文化资料整合起来,开展实践调查;任务三要求学生为家乡的民俗活动代言,宣传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为此,教师需要在每个任务中为学生提供辅助,帮助学生构建支架,其中,在任务一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视频、电影,让学生通过更加鲜活、灵动的方式感受社戏的表演艺术,观赏陕西省安塞地区的腰鼓,体会元宵节张灯结彩的节日氛围,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在任务二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料支持、场地支持、活动策划支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和学生共同布置教室,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任务三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为学生提供节目模板,组织节目彩排,激发学生们宣传家乡民俗文化的热情。
(四)开展项目化实践
在大单元视野下,项目化学习面临着许多挑战,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实施,完成各个项目任务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实践成果。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渠道查找关于民俗的学习内容,了解民俗文化。另外,教师要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媒介,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为学生创设单元学习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视频观看我国的民俗活动,包括社戏、安塞腰鼓等,有什么感受?
生:有些民俗活动和祭祀、酬神有关,还有一些民俗活动本身就是民间的娱乐形式,丰富多样,在表演的过程中非常热闹。
师:这些都是本单元涉及的民俗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民俗活动,例如云南的歌会、苏州的歌谣,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搜集相关资料,探索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制作成PPT。
在任务一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初步感受民俗文化,认识到民俗文化和普通民众生活的关系。学生要从宏观角度阅读四篇课文,概述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提取出关于民俗文化的部分,观赏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图片,对民俗文化的价值、起源等进行讨论,然后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渠道收集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料。在拓展课外的民俗文化时,学生可以了解歌谣、歌会等民俗文化的展现方式,开阔视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片段】
师:通过搜集资料,我们已经了解了各地区不同的民俗活动以及民俗文化内涵,同学们手里也打印了很多彩色图片,现在大家可以把这些资料整合起来,用卡片标注民俗活动及地区,再把文字和图片粘贴到墙上,大家创建一个“民俗风情展览馆”。通过该活动,大家能够发现什么?
生:不同地区的民俗活动各有特点,当地的民俗活动与气候环境、饮食习惯、民风有很大关联,例如,在春节期间,黑龙江有秧歌、二人转等表演,还有冰雪娱乐,山西平遥有喝福粥、系福袋等活动,福建泉州有游神赛会等活动。
师:非常好,那么同学们的家乡有什么民俗活动呢,大家可以进行调查,撰写报告。
在任务二中,学生需要继续深入阅读课文,对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行探索,对家乡的独特民俗文化进行学习,然后填写表1,将收集到的与地域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用手工艺品、图片、文字等将教室打造成“民俗风情展览馆”,各小组学生都要结合课文内容对各地区的民俗文化展开介绍。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辅助各小组的学生,引导学生选定一个地区,然后围绕一个地区搜集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资料,突出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特色。接下来,学生需要阅读单元内的四篇课文,理清全文的脉络,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将每篇文章用思维导图或者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掌握作者的写作脉络和语言特点,然后调查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例如舞狮、舞龙、扭秧歌、游花灯、游神、敲大鼓等,仿照课文,撰写家乡的民俗故事,制作调查报告。
【教学片段】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完成任务了解了课文当中所展现的民俗活动,也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那你的家乡有什么民俗活动呢?
生:春节期间的舞狮、元宵节期间的戏剧活动等,家乡的民俗活动数不胜数。
师:非常好,同学们结合家乡的民俗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宣传吧!
在任务三中,学生需要展现家乡的民俗文化,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制作家乡民俗文化的宣传资料,围绕家乡的民俗文化表演节目,用多种形式来展现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可以围绕家乡的民俗活动展开一场辩论,也可以借鉴课文内容,对民俗活动场景进行描写,还可以结合某一种民俗文化说一段相声,以表达对民俗文化的赞美和宣传。
(五)组织多样化评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为更好地发挥大单元教学与项目化学习的价值,教师应当完善教学评价工作,通过评价了解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进而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整改。例如,在本单元中,教师可以围绕四个任务,对学生展开评价。针对任务一,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文章概括能力、资料收集能力等进行评价,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的具体表现。针对任务二,教师需要对学生完成的表格、布置的“民俗风情展览馆”进行观察和对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进行评价。针对任务三,教师需要收集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和结构图,阅读学生完成的民俗故事、宣传资料等,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优化,评价学生的总结能力、学习能力。针对任务四,教师要组织各小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创新化的学习成果,完成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小节目,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在整个教学评价环节,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关注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开展教师评价之外,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制定大单元教学的评价标准,围绕各个标准制定恰当的分值范围,引导学生通过打分的方式开展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化学习能够紧密融合,其中,大单元教学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帮助教师依靠大概念梳理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项目化学习能够将单元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基于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明确单元教学主题,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科学设计学生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项目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华《大单元视野下的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策略研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3年第14期。
[2]温兴标《从“大学科”教师走向“大生命”设计师——大单元视野下的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3期。
[3]宋琼《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实施路径》,《文渊(中学版)》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