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的载体可以是单篇课文,可以是整体的主题单元,还可以是多学段、序列化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跨学科学习设计,以部编语文教材和苏州市相城区革命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重组和拓展,整体构思精妙,体现了高质量育人的追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28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体现课程改革新要求的学习方式和课程组织模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要求各门课程安排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体现课程改革新要求的学习方式和课程组织模式。“跨”学科,即学科间相关联。“主题”是话题、议题或是有情境的复杂问题,通过“主题”实现学科间的关联,来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下文以五年级下册《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谈谈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的路径建构和实施策略。
一、建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路径
基于跨学科任务群理念的单篇课文的教学,在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主导的基础上,与相关联的一门或几门学科进行整合,形成相互关联、层层推进的学习序列,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落实语文要素,跨而有“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核心素养的首要目标是建立文化自信,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教学内容。鉴于此,部编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承载着独特的育人价值,是落实语文要素和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在开展《狼牙山五壮士》跨学科主题教学时,首先立足故事,品味文本语言,利用语言拓展练习,让学生体会英雄人物的形象,感受伟大的革命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主题,实现语文要素和育人要素相融合。其次,将课内外资源相结合,结合“道德与法治”抗日战争板块相应的知识背景,听一听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让学生了解时局背景、人物故事、后续发展等,进行交流分享,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的理解。最后,打通认知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因地制宜,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充分发掘和运用身边的革命教育资源,带领学生亲身体验,组织“重温革命岁月”研学之旅,引导学生游览沙家浜、烈士陵园等革命教育基地,重温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历史,弘扬革命精神。
(二)学科耦合素养,跨而有“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跨学科学习需要落实综合性理念,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教学设计中,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与相关联的其他学科或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学习,有效链接学科知识与现实知识,使学生获得更加综合性的知识。在任务一“理文章脉络”中,结合书后问题引导学生列小标题,画一画“壮士登狼牙山”的图表,图表与小标题结合使故事中的关键信息一目了然,概括主要内容就能水到渠成。革命故事讲解员讲述的是革命故事,不仅要讲清楚文章中故事的内容,还要能清楚地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五年级下册“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等相关教材资源,运用信息技术课所学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狼牙山战斗的写作背景,深化对文本内容的学习。
《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还能够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挖掘相城的抗日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游览烈士陵园等革命教育基地,打卡革命地标,追寻革命足迹,拉近新时代学生与革命故事的主人公之间的时空距离,亲身体验革命文化的伟大,有利于革命精神的传承。
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同时还可以优化学习语文的形式,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三)聚焦提升能力,跨而有“梯”
《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学习主题中任务的层级、学习进程、学生的素养发展目标逐级深化、依次进阶,在设计与落实上有合适的跨度。
主题内,跨而有层次。学习主题内的任务层级的进阶很明显,从“借助情节图概述故事”“研学壮士言行感悟革命英雄形象”“迁移运用课文写作方法,讲解相城革命地标”到“多维度拓展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学生素养发展的目标逐级深化,形成有逻辑关联的“任务链”。在完成任务三“阅读赏析五壮士的言行”时,插入美术学科雕塑《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文章中“点面结合”描写的五壮士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具体的形象。任务四中“学习狼牙山顶峰战斗中的五壮士群像的写法”,与“相城地区的‘张家浜战斗纪念碑’雕像的解说”相关联,从学写法到学以致用讲故事,一脉相承,体现学习进程的进阶。
学科间,跨而有深度。跨学科内容的整合要有利于学生突破感悟英雄精神的难点。敌人追击时用快节奏音乐凸显紧张氛围;用数字5位战士和3500个敌人对比,凸显力量的悬殊;借助美术图像、电影视频让战斗场景可视化。在情节冲突之处,大胆设疑:在掩护任务胜利完成可以转移的时候,选择“追上连队,自己暂时安全,但甩不了敌人”这条路,还是选择“把敌人引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里三面都是悬崖的绝境,保证大部队安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悟英雄的壮举,在思辨中明晰“壮士”的内涵——“世上难有两全的事情,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小团体利益与大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永远需要奔跑的沙龙兔,需要斩钉截铁的壮士!”教师的小结画龙点睛,语言极具张力,体现出家国情怀。任务三中“思辨英雄壮举”这一环节的设计,类似于“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思辨论坛”,围绕核心问题抽丝剥茧,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学生对英雄精神的理解能跃上一个台阶。
学段上,跨而有梯度。教者在进行学习内容分析时没有囿于单篇课文,从小学学段革命传统教育题材主题、单元整体与课文分析、学习的主体儿童这三个层面进行,关注了学生素养发展的分学段目标。纵向上介绍了教材编排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类型,小学各学段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横向上介绍了选文所在的六年级下学期革命文化主题单元整体编排的特点。小学高年级可以先读一篇革命人物故事,再将几篇革命人物故事对比读,还可以交流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故事,感受各种各样的英雄形象,阅读素养目标的进阶就显性化了。任务五中拓展阅读“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解放军‘狼牙山五壮士’英模方队接受检阅”等材料,加深了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激励学生传承革命传统文化。研读有深度和广度,实施中有梯度。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
(一)基于学习兴趣的任务驱动
依托相城革命文化资源,创设“讲革命故事,做革命传承人”的主题情境,将“当革命故事小讲解员”作为驱动性任务,任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学习过程需经历确定讲述的英雄人物、实地考察、选择讲解的场景、选故事素材、宣讲准备等实践创新的真实环节,对学生来说既新鲜又富有挑战意义。
课中任务群围绕“壮士”展开,设计了“感受文脉、初听感受、研学言行、建构写法、滋养人格”五项任务,实现能力迁移和素养目标的落地。五个任务中还创设了适宜的小情境,创设了“当小导游介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的小情境,为当相城“张家浜战斗纪念碑”雕像的讲解员搭建了语言表达的支架;创设了游客看碑文“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与壁刻“狼牙壮士”的小情境,辨析“勇士”和“壮士”两种不同的称谓,在思辨中感悟英雄“壮举”。这样的设计具有真实的生活场景,能够组织开展真切的学习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真正落实2022年新《课标》理念。
(二)指向问题解决的任务细化
感受“壮”之脉络,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故事;到再读课文,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再到读链接资料,拉近学生与革命故事的距离;最后在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大背景的前提下,试着讲讲这个故事。此板块主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借助情节图梳理故事内容,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外化体现。通过回顾道法课抗日战争部分的故事,更好地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方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故事形成整体感知。
初听“壮”之感受,通过精读故事,初步感受故事中英雄人物的壮举,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感受,再次进行故事讲解。此板块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圈画批注体会深刻之处,初步了解五壮士的精神品质,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研学“壮”之言行,通过让学生聚焦“选择”,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应该怎样选择;通过聚焦“歼灭”,在文章中五个场面中,在哪里可以感受到“壮”,从而感受英雄们的奋勇杀敌;最后通过聚焦“跳崖”,再次品读关于壮士们细节描写,感受英雄们的舍生取义。此板块紧扣“壮”“勇”二字展开,学生在关注课文所描述的“点”与“面”的过程中,发现五壮士在不同场面表现出的“壮”“勇”,适时引导学生了解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建构“壮”之写法,通过“辩一辩”和“写一写”这两个活动,要求学生在打卡苏州市相城区的本土革命地标的基础上,再结合历史资料,为“张家浜战斗纪念碑”设计一段解说词。此板块再次深化学生对点面结合的领悟,丰富学生的认知,及时迁移运用方法,完成对“张家浜战斗纪念碑”雕像讲解稿的撰写,更好地推进下一步讲解任务的完成。
滋养“壮”之人格,通过回顾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再到当今的英雄人物,让学生明白,在当前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崭新时代,还是需要发扬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也需要传承革命基因,从而加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此板块从认识一个英雄到一群英雄,在实现思考力、表达力提升的同时,引入当代“壮士”进一步丰厚对英雄内涵的理解,真正意义上走近“那一群英雄”“那一种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跨学科学习设计,以部编语文教材和相城革命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学生兴趣为基点,通过真实任务驱动,整合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对教材创造性地重组和拓展,让语文与生活实际更加紧密结合,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合作机会与自作学习时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体现素养提升的任务完成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堂中,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堂活动资源的链接者,更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学生不仅是学习者,也是故事资料收集的调研员,更是故事叙述的表演者。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进行多角色的扮演,更容易走入文本,体会人物品格,了解故事内容,做好故事讲解者,成为革命基因传承人。
1.我是革命故事讲解员
课堂伊始,创设了相城区烈士纪念馆正在开展“讲革命故事,做革命传承人”的活动,正在招募“革命故事小讲解员”,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的情境。学生在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从能说出故事时间、战斗地点、人物名字等关键信息,概括介绍“张家浜战斗”故事,到能抓住人物关键(言行)语句,说说张家浜战斗中的英雄壮举,再到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介绍英雄群像,再介绍主要人物事迹。还要字音准确,语言流畅,语调自然,神情和动作大方,角色之间衔接自然。学生在成为“革命故事小讲解员”时,将文化与文本进行有机整合,更是通过革命研学了解了当地革命资源,获得了文化体验,提升了革命文化自信。在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促进了学生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经验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我是革命文化探寻人
在开展《狼牙山五壮士》跨学科主题教学时,首先立足故事,品味文本语言,利用语言拓展练习,让学生感受英雄人物的形象,感受伟大的革命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主题,实现语文要素和育人要素相融合。其次,将课内外资源相结合,结合道德与法治抗日战争板块相应的知识背景,听一听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让学生了解时局背景、人物故事、后续发展等,进行交流分享,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的理解。建立认知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因地制宜,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充分发掘和运用身边的革命教育资源,带领学生亲身体验,组织“重温革命革命岁月”研学之旅,引导学生游览沙家浜、烈士陵园等革命教育基地,重温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历史,弘扬革命精神,成为革命文化的探寻人。
3.我是革命精神传承人
作为一名革命故事小讲解员,不仅要当好这座纪念碑的守护人,更要担起传承革命文化的责任。课上播放“为保护领空与敌机相撞而牺牲的王伟”等事件的视频,让学生理解在新时代“壮士”的新的内涵,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当前,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崭新社会,但需要发扬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在加深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上,帮助其不断学习传承革命精神。
参考文献:
[1]董瑞《试论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新课程》2015年第6期。
[2]索靓《试析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新课程》2014年第3期。
[3]国秀秋《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新课程》2016年第9期。
[4]沙明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路径的建构与实施》,《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4年第1期。
[5]郑梅《跨学科学习研究综述》,《江苏教育》2020年第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