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

2024-12-13 00:00:00张德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2期
关键词:识字汉字语文

摘要: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开展国民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并逐步强化国民文化意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学科。因此,小学语文肩负着教学育人、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鉴于此,本文基于文化视野,重点探究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教给学生识字本领的同时,渗透文化教育,夯实学生文化素养、文学素养、语文素养的发展基础。

关键词:文化视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传统文化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19

汉字中蕴含着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汉字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语言沟通、文字记录的基本能力,还能以潜在的形式将汉字中蕴含的文化、民族精神传递给学习者,以深厚的文化感染、影响学习者。换言之,汉字学习的过程,也是文化输入的过程。小学是学生认知启蒙的关键时期,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在促进学生知识输入、语言学习、技能掌握、与人沟通、文化感知和素养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文化视野下,有效开展识字教学工作,并同时渗透文化教育,是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文化教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目标,教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能从教学育人的角度,在向学生进行知识输入的过程中,加强文化教育,培养具备文化意识、传统文化知识的学生。在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师加强识字教学,依托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教给学生汉字读音、写法、意义的过程中,加强文化引导、影响与教育,从知识教学和文化教育两个方面,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养、情感态度全面发展,这不仅对学生自身发展意义重大,且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均具有实际意义。

1.依托文字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渗透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字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和逐步完善的,不仅是历代人们对话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均得益于文字的出现和应用。文字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能借以识字教学的途径,将文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深刻内涵传递给学习者,在知识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能依托汉字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了解汉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记录信息、对话沟通、表达自己的一项技能,还能让学生完整地了解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在汉字“月”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播放月亮的图片,让学生尝试根据月亮的图片,将自己脑海中产生的能表达月亮外形或意义的字形画下来,而后,教师展示“月”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字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并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辅助学生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并将汉字文化渗透其中,同时强化知识教学效果和文化输入效果。

此外,汉字经过漫长的演变最终成为当前阶段的字形,其依次经过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包括草书、行书在内的汉字字形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愈发受到国内、国际书法家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系统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体会汉字的美感,让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汉字的魅力。

2.提高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其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汉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精神内涵等均在教师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有所体现,如教师在讲解汉字读音、字形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汉字的造字法和演变过程,了解汉字所代表的意义和渊源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强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以汉字识字教学为载体,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不仅能从认知层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奠定学生素养形成的基础,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核,形成文化信仰。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对文化、汉字以及中华民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愈发明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能让学生从历史进程中,挖掘优秀的中华文化素材,将学生培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从而培养坚定维护中华文化的学生。

二、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

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识字教学工作,就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以及利用,并切实关注本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综合能力、兴趣爱好,选择能被小学生接受的方式开展数字教学工作,并全过程渗透文化,构建识字教学+文化教育的语文课堂,遵循阶段性、针对性原则,激发并逐步强化学生对汉字、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从基础知识向深度思考过渡,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汉字、文化,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1.基于汉字演变历史,激发汉字学习兴趣

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且其学习行为、探索世界的行为多受到个人兴趣的影响。若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兴趣,则其能主动认知、探索该事物,并对其产生自己的想法;若学生对一个事物缺乏兴趣,即使教师引导、鼓励或要求其对事物进行探索,也多为被动行为,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鉴于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观察、沟通的过程中,全面了解本阶段学生最喜欢的事物,挖掘并开发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动画人物等,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探索、学习兴趣。

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为例,教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分析可知,学生对视觉可直接感知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兴趣,其自身对事物的好奇,也会促使其主动探索事物。因此,在本节课的识字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围绕“火”进行识字教学的环节,借助多媒体教具播放点燃木柴、木柴逐渐燃烧的动画视频,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加深学生对画面的印象,为后续引出汉字“火”做准备。教师在播放动画视频之后,提出问题“你能将木柴燃烧的轮廓画下来吗?”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将眼睛观察的事物外轮廓画下来,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木柴为什么会燃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指出“因为点燃了木柴,木柴才会燃烧”“用火点燃了木柴”,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具展示“火”这一汉字,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汉字“火”与木柴燃烧的轮廓图,以具体的图形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汉字的意义,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汉字记忆效果。教师还要引入汉字“火”从甲骨文演变至今的全部过程,以汉字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研究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其余三个汉字的演变过程。教师播放水流动、月亮、太阳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归纳动画信息、学习字形以及字义的兴趣,将汉字和与之对应的具体事物关联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探究式识字的动力。

在学生根据汉字的演变进程,掌握本节课四个主要汉字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汉字的字形也与其字义、自然界中的事物存在较大的关联性?”以问题引导学生知识迁移,从自己已经掌握的汉字体系中,提取能回答教师问题的汉字,深化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并巩固学生的汉字学习效果,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汉字。如有的学生指出:“‘田’就像是一亩方方正正的田地,从天空俯视田地,就能看到田地里的‘田’”,教师播放高空俯视田地的视频或图片,印证学生的猜想。有的学生指出:“‘山’中间的竖就像最高的山峰,左右两边的竖是山的其他部分”,教师展示山川的图片,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以具体的自然景物、生活事物印证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想象,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汉字转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认识、探索世界的良好学习习惯。

2.挖掘汉字字形、字义,促进类比、推理

汉字多由形旁和声旁组成,二者分别负责表达汉字的意义、决定汉字的发音,形声结合是汉字组合的基本规律。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需要认识和记忆的汉字数量日益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若学生将汉字作为一个单体进行记忆,忽视汉字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则其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负担会日益沉重。这就需要教师从汉字的组合规律入手,在带领学生识记和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掌握汉字组合规律,逐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挖掘汉字字形、字义以及字音方面的规律,并逐步将这一规律渗透于识字教学环节,随着学生识字数量的逐渐增加,学生对汉字规律的把握也日益精准,能在其后续的汉字学习过程中,辅助其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对新的汉字进行有效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独具特色的文化思维。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2模块的识字教学环节为例,该模块的汉字数量较多,对于学生而言,难度相对较大,但是汉字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以《动物儿歌》为例,儿歌内容包括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动物,且能根据动物的特征,将其进一步细分为“昆虫类”,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儿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儿歌中昆虫的字形有何共同点?”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观察字形,学生很快发现“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的字形偏旁都为‘虫’字旁”,由于字形偏旁的明显共同点,学生能自主总结汉字的规律“代表昆虫意义的汉字多以‘虫’字旁为部首”。在学生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具展示“蜜蜂”“蛇”“蚊子”“蚂蚱”等词语,印证学生总结的规律,加深学生对汉字规律的理解。在后续的识字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猜测汉字的意义,提高自主学习汉字和自主阅读的能力。再如,教师对《动物儿歌》《古对今》《操场上》三篇文章进行总结分析,按照汉字的偏旁部首,对其中出现的汉字进行归类,将提手旁的汉字归为一类,将“木”字旁的汉字归为一类,从汉字偏旁部首的组合规律入手,让学生掌握一类汉字的识字能力。“捉迷藏”中的“捉”,“打球”中的“打”,“拔河”中的“拔”,“拍皮球”中的“拍”,都是偏旁为提手旁的汉字;“桃对李”中的“桃”“李”,“柳对杨”中的“柳”“杨”,都是偏旁为“木”字旁的汉字,教师结合具体的词语,并展示与汉字相对应的图片、视频等,辅助学生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总结汉字的规律。如,有的学生回答:“提手旁的汉字都与手有关,打球、拔河都需要手的参与”“柳树、桃树、李子树、杨树都是树木的一类,木头是树的躯干,是树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与树相关的汉字应该都以‘木’字旁为偏旁。”

3.创新教学方法,多种方式锻炼识字能力

在丰富的文化素材、多媒体教具的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识字教学工作,可实现对原有教学模式的改进、创新,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以学生兴趣的激发为前提,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例如,教师可借助教材中朗朗上口的诗歌、儿歌,或根据自己的需求,将汉字创编为诗歌,并配以音乐,给予学生良好的汉字学习体验,以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汉字和文化的魅力。以《古对今》为例,这首诗歌中具有较多可挖掘的汉字规律、文化知识,教师配以具有一定节奏感的儿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朗读诗歌,同时学习成语。再如,教师还可设计、实施汉字游戏,以有趣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获得快乐的识字体验。如,面向已经具有一定汉字知识储备量的学生,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具随机展示一个偏旁部首,如,“氵”“扌”“辶”等,并同时展示需要举例的数量,学生以排火车的方式,依次回答带有该偏旁的汉字,要求学生在2秒时间内作答,超出时间作答或回答不出的学生需要接受惩罚。以游戏营造紧张刺激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参与课堂游戏,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记忆效果。

再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教学环节,教师提前准备与重阳节相关的汉字、文化素材等,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节日的理解,选择、调整屏幕上汉字的顺序,组成词语,并尝试向教师解释词语的意思,从单个汉字的识字教学,向词语教学过渡,以词语营造的特定情境,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汉字,逐步提高其认识、理解和运用汉字的综合能力。

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承担文化传承的职责,通过汉字识字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识字+文化教育的语文课堂,能从多角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石。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识字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需求,对接学生兴趣,充分挖掘汉字演变、字形、字音、字义的丰富资源,引导并辅助学生总结汉字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化学生汉字学习和应用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文化素养,为其长期发展、成长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夏倩倩《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路径研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年第4期。

[2]向亚飞《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研究》,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二)》2023年。

[3]李勤荣《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新课程》2021年第1期。

[4]宋利文《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试题与研究》2020年第22期。

[5]刘科利《文化视野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课外语文》2019年第33期。

猜你喜欢
识字汉字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识字
启蒙(3-7岁)(2018年8期)2018-08-13 09:31:10
识字儿歌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24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