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并且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因此,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班主任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教师要将关爱融入班级管理,用榜样改良班级氛围,进而拓展教育路径。教师还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角色扮演能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通过文化建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设计线上联动能帮助学生调整情绪情感,组织户外活动能帮助学生增强抗挫能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中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为建构良好的班集体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班级管理的内容较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品德,这些都属于班级管理的内容。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在班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心理学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升自我认知的能力
教师要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这样才能在班级管理中合理运用,促进班级管理工作。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心理因素,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这样他们就能将这种能力用于班级自主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率。
在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之前,教师可以先开设“班干部培训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去。在该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思考班干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思考如何能协调好与同学的关系,探讨如果在管理工作中遇到了问题,该如何处理。例如,有一名学生较为内向,他想到自己在担当班干部后,与同学的交流可能存在问题。所以,该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提升自己的互动交流能力。教师推荐该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出担当班干部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试着模拟与同伴交流的过程,进而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提升自我认知能力。这样,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好地发展个人优势,解决心理困扰,提升学习效率。
(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班级生活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如果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很可能会被负面情绪所打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便可以通过团队竞争、相互扶持的方法,通过合作互助共同渡过难关。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名学生担任劳动委员。由于该学生没有工作经验,所以在大扫除时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现场十分混乱,还出现了打翻水桶等突发状况。该学生感到十分沮丧,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教师要给予其安慰和鼓励,并提醒其向同学求助,大家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师的鼓励下,该学生让同学暂停劳动,一起讨论如何合理分工。终于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了大扫除。该学生也重新激发起了热情。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认识到在班级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此时不要心慌,不要轻易放弃,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这样能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对班级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构筑良好的班级文化,这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之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形成了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样,他们便可以将自己的独创性想法用于班级文化建设中。
在组织学生建设班级文化角的时候,可以发现一部分学生喜欢包含暴力的动画作品,他们将这部分作品的元素也融入文化角的建设中。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采用共鸣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给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谈谈自己也曾经被类似的动画作品所吸引。后来逐渐接触到古诗词、古典名著等作品后,注意力渐渐被吸引,体会到了它们的妙处。在教师的现身说法之下,这些学生也被感染,他们想要尝试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顺势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化角建设活动。这样便能让学生通过活动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助于营造和谐、积极的班级环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展现出自己的高雅情趣。
二、心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的路径
(一)将关爱融入班级管理
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消除负面情绪,进而更积极主动地配合班级管理。
例如,班级中有一些留守儿童。部分学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且自身性格内向,所以很少与同学沟通,也没有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扰,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例如,通过交流,可以发现某学生的困扰是自己说话带有浓重的家乡口音,他害怕因此而被同学嘲笑。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说说我的家乡话”。这样,该学生便有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机会。该学生在活动中大放异彩,此后与同伴交流时,态度也更为积极。在教师的关爱下,学生消除了负面情绪,他们认识到在班级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困难,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融入班集体中,这样才能构筑美好的学习环境。
(二)用榜样改良班级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以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号召其他同学学习。这样能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让学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进而优化班级管理工作。
在自修课上,有一部分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嬉笑打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进去,设计“寻找班级中情绪稳定的同学”活动。在该活动中,学生可以看到,班级中有一些同学在他人吵闹的时候,依然可以安静地做作业。教师可以设计采访活动,让这些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如何稳定情绪,安静学习。然后再号召其他学生模仿借鉴,学习这些榜样。这样便让学生逐步稳定情绪,在自修课上安静学习。利用榜样效应,可以构筑相互扶持的班风。这样,学生可以共同成长,减少负面情绪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三、利用班级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角色扮演,指导人际交往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班级活动,这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人际交往的水平不足,常常在互动交流中出现愤怒、颓丧、固执等负面心理。这样便影响了他们的互动交流效果。为了帮助他们解决此问题,班主任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到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演绎各个角色的内心活动,思考释放负面情绪会对同伴造成什么影响。此外,还要指导他们掌握人际交往的正确方法。在组织学生参加班级卫生清扫活动时,班主任可以发现学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分歧。如劳动项目分工不均,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负面情绪,不愿意完成脏活累活;在劳动中因为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产生了矛盾;在寻求他人的帮助时,被拒绝了,情绪低落。班主任可以结合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参加角色扮演的活动,体会负面情绪会对他人造成什么伤害。如有一名学生发现,如果埋怨他人,则可能会引发对方情绪低落或引起对方愤怒的情绪。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引发争端。又如,一名学生发现,如果随意破坏他人的劳动成果,可能会造成他人的不满,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学生认识到这些后,班主任再让他们演绎出正确的处理方法,看看怎样解决问题。学生总结认为:在劳动时,劳动委员要尽量公平地分配工作。如果有同学不满,要及时提出,而不要将不满放在心中。在劳动中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避免破坏他人的成果。同学之间要相互关爱,尽可能地帮助他人。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体会到了他人的内心感受,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这使他们在参与班级活动的时候思考如何控制情绪,与他人友善交往。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组织班级活动。
(二)文化建设,弘扬进取精神
文化建设活动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班级文化建设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始终处于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要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班主任可以在组织文化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采用竞争法、榜样法、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让他们以饱满的心态,投入活动中。
黑板报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行动,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期黑板报。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面临挫折,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班主任要采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一是可以采用竞争法。这指的是,让学生分小组竞赛,由全班同学一起评选,每学期选出最优秀的黑板报,并选出最佳工作小组。这样可以让学生激发积极心理,以饱满的姿态投入制作黑板报的工作中。二是采用榜样法。可以用班级中的优秀同学作为榜样,也可以选择一些社会热点人物作为榜样,让学生探讨并学习他们身上的进取精神。然后让学生反思自我,说说在制作黑板报的过程中,自己是否体现出了这种精神。三是小组合作法。这指的是让小组成员形成良性竞争,相互鼓励。当同伴出现退缩心理的时候,大家要一起为其鼓劲。有一名学生因为绘画能力较差,所以不想参加制作黑板报的活动,认为自己会拖后腿。但是在同伴们的鼓励下,他认识到自己可以从涂颜色开始做起,参与到活动中,一步步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班级文化建设包括教室布置等显性文化建设和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等隐性文化建设。班主任在各个方面都要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班级文化,促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线上联动,调适情绪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沟通交流,并让他们在此过程中调适情绪情感,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设计微信群,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班主任可以用微信和他们沟通,帮助其调整情绪。还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设计成微课课件,发送给学生,让更多同学可以参考借鉴,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存在各种负面情绪,如抱怨家长不理解自己、对自己的管教过于严格等。为了给学生一个发泄情绪的平台,同时也为了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班主任在微信中开设了“情感咨询频道”,让学生发送信息,说说自己遇到的具体问题。一名学生表示,自己喜欢漫画,但是父母不理解自己,总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不如多做一些功课。他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发送到网络上。班主任可以借此机会,为他推荐一些调整情绪的方法。一是换位思考法。可以让其想象自己是父母,思考父母为何会如此想,并平心静气地思考父母的想法对自己有没有指导意义。然后再思考如何和父母沟通,让父母能理解自己。二是自然调节法。可以让学生走入大自然中,在欣赏花草树木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这样或许便能让学生冷静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班主任发现该问题在班级中比较普遍,很多同学都有类似的情况。这便可以设计相关的短视频,发送到网络上,让其他同学也能借鉴参考。由于一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所以他们可能不愿意主动向班主任提起自己的心理问题。利用线上联动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让这部分学生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找到释放情绪的窗口。
(四)户外活动,增强抗挫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这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班主任可以在组织户外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制造一些“麻烦”,让他们思考该如何调整心态,团结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让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后续的学习中。
在组织学生参加登山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各种困难。有的学生体力不足,所以爬到中途便气喘吁吁,无法继续下去;还有的同学没有带够足够的水和食物,中途感到饥肠辘辘或口干舌燥,也无法坚持下去;还有一些学生感到爬山很无聊,不想参与其中。面对学生不同的困扰,班主任采用了不同的引导法,对体力不支的同学,可以给他们讲述英雄的故事,让他们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中得到启迪,思考该如何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下去。对于缺乏食物和水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相互之间协调帮助。这样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攻克难关的美好品德。还有的学生感到很无聊,可以鼓励他们用吟诵登山主题古诗词、哼唱歌曲等方法消除疲乏的情绪。这样便能让登山活动变得有趣起来,学生也能消除困扰,积极面对问题。在登山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还可以鼓励学生互动交流,说说这次活动给了自己什么启迪,是否有助于自己增强抗挫心理。如有一名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我明明已经很累,感觉走不动了。但是在听了红军战士的故事后,还是得到了鼓舞,勇敢坚持了下去。”通过户外活动,学生认识到困难是暂时的,只要能积极应对,便能找到战胜困难的方法。这样便通过活动,提升了他们的抗挫能力。
在中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这样能明确班主任工作目标,优化管理机制,将班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兰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双维推进工作策略探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
[2]许凌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学周刊,2024(5).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