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是一种基于对话、建构、创造的阅读方式。思辨性阅读能培育学生的分析力、质疑力、批判力、推测力、评价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入相关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推动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思维可视化能让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清晰、可见地呈现出来,不仅呈现学生的思辨结果,更呈现学生的思辨过程。思辨性阅读,让教师的语文教学从预设转向生成,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局部走向整体,从习惯走向质疑、批判。
批注是学生语文思辨性阅读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学生语文思辨性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批注、优化学生的批注,让学生的批注能勾勒出文本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内容,让学生的批注能凝聚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认知等。批注能让学生的思辨性阅读结果可视化。在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积极的对话,与文本展开积极的互动、交往。
从批注的位置上看,批注分为总批、眉批、旁批、尾批等;从批注的内容上看,批注可以分为补充性批注、赏析性批注、质疑性批注、理解感悟性批注等;从批注的方式上看,批注可以分为符号性批注、文字性批注等。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穷人》,笔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中的九到十一自然段。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写道,这几段的心理描写反映了人物内心的纠结;有的学生写道,穷人精神的富有能战胜物质的贫乏;有的学生写道,桑娜太伟大了,这么贫穷还这么善良;有的学生写道,托尔斯泰真是一个写作高手,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穷人生存的不易;还有学生写道,文章中那么多的感叹号、省略号、问号,反映的是人物的心灵的涟漪、灵魂的拷问,等等。正是通过可视化的批注工具,教师看到了学生思辨性阅读的思维过程,看到了学生思辨性阅读的思维水平。同时,可视化的批注工具,也让学生的语文认知、思维等不断地进阶。
批注不仅仅是对文章关键词句的圈画,批注更是记录学生思辨性阅读感悟的载体、媒介。教师要充分发挥批注这一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功能,彰显批注这一思维可视化的教学价值;要让学生在语文思辨性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批注,撰写自己的思辨性阅读感悟。
思维导图是可视化教学的另一工具。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制作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对文本进行描述、概括。在引导学生设计、制作思维导图时,教师要力图让学生将文本的重点、难点等体现出来。思维导图可以是图形、表格等,如蝴蝶图、鱼骨图、推断图。思维导图可以凝聚学生的思维,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思维导图能让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过程可视化。
仍以《穷人》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借助“双箭头图”,建构“穷”与“不穷”的思维导图,其中,“穷”主要是指“穷人的物质贫穷”,而“不穷”主要是指“穷人的精神富有”。在思维导图中,笔者嵌入文本的主要事件,如“等待丈夫”“抱回孤儿”“丈夫归来”等。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思维导图,将单纯的阅读转变为文本鉴赏。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在思辨性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围绕相关事件展开“穷”与“不穷”的思辨活动。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融入自己的经验,融入自己对文本的思考、想象,融入自己对故事的体验、感悟,体会穷人的勤劳、善良和关心他人等美好品质。
思维导图也被称之为心智地图、灵感触发图、脑力激荡图等。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形象的可视化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更能将学生的阅读思维、想象等呈现出来。思维导图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利器,它不仅能促进学生认知力的发展,更能促进学生反思、调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导图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数据是学生可视化阅读的动力。教师借助大数据,能对学生的思辨性阅读状态、思辨性阅读水平等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入相关的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导读功能,彰显大数据的导读价值。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统计教学法,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组能反映老共产党员爱民、爱子的动词。这一统计教学法,激发了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学生相继从小说中找出了“揪”“推”“吼”等动词。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一对矛盾性的动词“揪和推”展开思辨性阅读:一个“揪”字表达了老汉的怎样的品格?一个“推”字又表现了老汉的怎样的品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了很多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诠释老汉的精神品质,如“冲”“吼”等,如“少废话,快走”等,如“用力将小伙子推上了桥”等。这样的一种思辨性阅读,不仅能让老汉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变得丰满起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可以让学生从文本的表层走向文本的主旨表达深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借助大数据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还可以借助大数据了解学生的思辨性阅读状态。
数据能量化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过程。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数据追踪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轨迹,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习惯。
总之,思维可视化手段、工具是丰富的,能让文本的内容可视化,能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可视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思辨性阅读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阅读状态,采用批注、思维导图、数据等可视化的手段、工具,推动学生的语文思辨性阅读;要通过可视化工具准确生动地把握学生的阅读过程、阅读状态和阅读结果;要通过可视化工具,推动学生成为一个积极思考、思辨的阅读者。
作者简介:安徽省合肥市望湖小学洞庭湖路校区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