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2024-12-11 00:00:00刘金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自然段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位置。鲁迅发表过《狂人日记》等著作,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共选入5篇鲁迅的作品,分别是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拿来主义》、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祝福》、选修中册第二单元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选修下册第二单元的《阿Q正传》,同时,《呐喊》和《彷徨》也被列为新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籍。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一方面需要丰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内涵;另一方面需要优化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吸收鲁迅作品的精神营养,实现“以文育人”的教学目标。

一、走近鲁迅作品,丰富教学过程

(一)巧妙探究,细化文本

教学《拿来主义》,教师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加强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带领学生从文本背景、论点、段落、论证等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探究,突破文本中的重难点知识,掌握文本的逻辑关系与核心要点。

在分析文本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的写作背景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引出“《拿来主义》主要阐明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主题,找到鲁迅的写作目的。

在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探究第1—7自然段、第8自然段、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的内容。第一,分析第1—7自然段,总结、理解文本提到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第二,研究第8自然段,提炼“孱头、昏蛋、废物”的错误态度,探究“孱头、昏蛋、废物”分别对应的“不敢接受的逃避主义者”“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者”;第三,总结第9自然段,分析“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找到“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的本体;第四,阅读第10自然段,设置“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拿来之后怎样区别对待”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主题。

围绕文本论证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从“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等三个角度分析、探究文本等主题,帮助学生总结“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特点、“拿来主义”的内涵、“错误态度”与“正确态度”,使学生真正掌握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

(二)完善读写,串联活动

《阿Q正传》节选自《呐喊》,主要内容是揭示国民的弱点,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教师结合阅读和写作活动,一方面,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掌握阅读文章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提炼阅读主题,掌握写作要点,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从字词理解、人物分析等角度引领学生优化阅读过程。第一,带领学生解释“口讷”“穿凿”“不足为奇”“无可适从”“深恶痛绝”等词语,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打下基础;第二,鼓励学生结合《阿Q正传》的电影和课文内容,从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角度创建“阿Q”的人物档案,描绘阿Q的人物形象;第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走近阿Q,从阿Q与闲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之间的人际关系入手,探究阿Q的性格特点;第四,引导学生总结鲁迅描写阿Q的语言艺术,如“阿Q姓名籍贯如此‘渺茫’”,结合“渺茫”一词指出阿Q地位较低,无可依靠;第五,引领学生总结课文中阿Q动手打人或被打的情况,挖掘“鲁迅对阿Q的遭遇充满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第六,组织学生为“精神胜利法”下定义,掌握“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分析“是否可以将‘精神胜利法’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自由发言。

教师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从写作环节入手,组织学生为《阿Q正传》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推荐语,一方面,检查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了解情况,寻找学生的不足之处,借此实施特色化教学计划;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抓住“《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阿Q的性格是现代中国国民性格的象征”等要点,探究课文的学习价值,研究阿Q的形象。

二、走近鲁迅作品,优化学习任务

(一)设置对比阅读学习任务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可以设置“对比阅读”教学任务,确定阅读主题“在矛盾中见深刻”,设置以下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两篇课文的内容,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

任务一:寻找《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语言表达的矛盾之处,深入感悟文章的情感内涵,总结“两篇文章饱含对牺牲者的强烈敬意和深刻怀念”的内容,找出文章的中心。

任务二: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寻找人物描写的矛盾之处,体会形象塑造的立体感和丰富性。

任务三:思考作者鲁迅个性的矛盾之处,从“战斗者”“苟活者”两个角度总结鲁迅的人物形象,重新认识这位革命作家。

教师利用三个任务逐步带领学生重新认识鲁迅,借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发挥“对比阅读”的重要作用。

(二)设置“群文阅读”学习任务

教学《阿Q正传》,教师可以将它与《记念刘和珍君》《祝福》组成“群文”,设置“群文阅读”教学任务,结合课文内容,强化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教师将“群文阅读”教学任务分为四个板块,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社会背景知识,理解鲁迅的创造意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任务一:梳理《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祝福》的故事情节。教师根据这个任务,设计对应的学习活动:1.整体掌握三篇文章的内容,梳理描写方法、人物性格特点;2.再次阅读三篇文章,寻找人物命运出现转折的原因,梳理人物命运出现转折前后的不同点;3.感知三篇文章的内容,寻找核心人物的命运转折点及对应的原因。

任务二:分析《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祝福》中的核心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设计对应的学习活动:1.分析三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总结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特点;2.结合三篇文章的内容,研究鲁迅使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3.寻找文章包括的巧合或冲突事件,分析巧合或冲突事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任务三:深挖背景,探究《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祝福》的主题。教师可以围绕这个任务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1.分析、猜测、总结让人物摆脱悲惨命运的具体方案;2.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任务四:组织实践活动,分享学习经验。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1.制作文章的思维导图,总结文章的核心内容,整理重难点内容,探究不足之处,解释文章插图的意义;2.结合实际生活,任选写作主题,运用三篇文章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完成写作任务。

综上所述,教学高中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分析、探究课文内容,总结、积累学习经验,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从鲁迅身上获得成长的力量。

[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亳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新视域下全学段任务驱动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ZKTLX2023002]

作者简介: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记念刘和珍自然段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中国蔬菜(2019年5期)2019-06-04 10:59:04
美丽的秋天
《纪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触动
参花(上)(2016年8期)2016-08-23 11:38:12
画画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
语文知识(2014年10期)2014-02-28 2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