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高二的学生阅读整本书,高三的学生是否该继续阅读整本书呢?我认为高三的学生完全可以继续阅读整本书,因为高三的学生阅读整本书有其特殊性,不仅对人生有教益,也对高考有助益。我结合多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经验,建议高三学生阅读《聊斋志异》。
为什么要阅读《聊斋志异》这本书呢?原因在于:第一,《聊斋志异》是文言文,其难度超过《史记》,学生与其做课外散篇的文言文习题,不如集中精力读一本书,这样可以夯实文言文功底,对高考有好处;第二,它是古代文言小说,有曲折的情节,而且是鬼狐故事,学生会觉得刺激,不会觉得这是学习负担;第三,学生感兴趣,青春期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又处于叛逆期,《聊斋志异》里的故事,有对爱情的歌颂,有对现实的揭露,还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这些很对他们的“胃口”。为了高效地开展《聊斋志异》整本书阅读活动,我采取以下策略,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我采取的对策是:只能“建议”买书,不能强制买书。
高二学年结束后,刚放暑假,我便在第一时间制定“暑假整本书阅读计划”,请家长为孩子购买《聊斋志异》这本书,并让孩子在暑假自由阅读,至少读五篇文章。高二暑假是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好时机,错过了这个暑假,高三的整本书阅读计划就会落空。
家长为孩子购买书的实际情况可能不尽如人意。我只能建议,而不能“强制”,总有家长拖着不买这本书。这时,我是这样“灵活”处理的:两个或三个学生共买一本书,或到图书馆借书看;每人读五篇文章,至少读两遍,读完后要向全班推介其中的一篇。
在学生推介《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章时,我就把这一篇文章的原文和译文印出来,人手一份。你不买书、看书,但是文章来“找”你。学生只要读了第一篇文章,就会继续阅读第二篇文章,因为我相信名著的魅力。
我采取的对策是:给时间,勤交流,营造阅读氛围。
教室里多了一道学生阅读《聊斋志异》的风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看“风景”,更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风景”。我常常看到有的学生手里拿着《聊斋志异》,投入地看着,有时还在讨论,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有的学生就是在“等待”,等教师来安排阅读任务,这些学生养成了被动阅读的习惯;更多的情况是,不少学生作业多,根本没有时间来阅读这本书,这也是实情;当然,也有的学生要玩要休息,不屑于读这本书。对此,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第一,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聊斋志异》中的一篇文章,课后可以少做一些题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觉得这是“划算的买卖”。于是,我便利用早读、周六补课、晚自习等时间段,留一点时间给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学生按照课内文言文的学法,圈画批注,认真阅读。
第二,交阅读作业。我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逼”学生读《聊斋志异》。学生的阅读作业可以写在作文本或笔记本上,也可以写在书上。我强调有痕阅读,哪怕只言片语也可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摘录好词佳句、写阅读体会,字数不要求多,但是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三,课前演讲,营造阅读氛围。学生演讲的主题是推介《聊斋志异》中的某篇文章,要将小说情节、主题概括清楚,讲清自己推介的理由。课前演讲的效果是多重的,学生听了别人的推介,拓宽了知识面。
我采取的对策是:将课外文言文设计成“挖空练习”,让学生来做。
什么叫“挖空练习”?就是把《聊斋志异》里的精彩篇目印出来供学生阅读,将原文里重要的实词、虚词、重要句子标出来,后面加一个括号,让学生在括号里填写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这就是“挖空练习”。学生把这个练习做完,这篇文章的意思也就理解了。事实上,学生复习课内文言文时,采用的也是这个方法。
“挖空练习”谁来设计?当然是教师带着本班学生来设计。首先,教师需要逼自己研读《聊斋志异》,然后设计“挖空练习”给学生示范,再让学生依照此法,每人“承包”设计《聊斋志异》的一篇文章的“挖空练习”。设计“挖空练习”本身就是典型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这并未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学习方式的改进,效能的提升。
我采取的对策是:让学生模仿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设计《聊斋志异》的文言文阅读题。
在做《聊斋志异》“挖空练习”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并不认真,不少学生直接对照译文写答案,根本不去推敲词义,更不要说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了。他们认为做完就行了,自己做的练习不需要对答案。
于是,我对学生说:“既然你认为你都懂了,那么你模仿高考题型来设计《聊斋志异》的题目,并附上答案。”我采取这样的策略,逼着学生认真做题,认真对答案。
我采取的对策是:指导学生观看《聊斋志异》有关影视剧,加深对这本名著的理解,尝试写小论文;将学生写的小论文编印成册,作为学生进高考考场的必备书和高中毕业的礼物。
在高三学年,学生精心阅读、综合分析、比较辨别、深入探究《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目,经历了从“写了什么”“怎么写”阅读理解阶段,到“这么写好不好”的价值判断的赏析阶段,达成了整本书阅读的终极目标。
在学生阅读《聊斋志异》整本书的过程中,我选择了电视剧《聊斋志异》、经典电影《倩女幽魂》给学生看,调节阅读气氛,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聊斋志异》。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在好多《聊斋志异》的篇目中,末尾都有“异史氏曰”,这是从司马迁《史记》里的“太史公曰”学来的,因此,我也选择了《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等《史记》中的名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深入阅读《聊斋志异》,产生了许多疑问和困惑,我便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写成小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写小论文是个尝试,对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有好处。
从文字到影视,从单篇阅读到多篇比较,从一人看到大家交流、探讨,从阅读到赏析到探究,从单纯文化知识学习到做人的熏陶,《聊斋志异》的整本书阅读,不仅是学习方式的调整和转变,也是一种立体的、综合的、全面的学习。这就是学生在青少年时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素养为本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区域推进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2021/02/172]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