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

2024-12-11 00:00:00赖颖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秦师文言人物形象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考试多考查词义和翻译,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字词的学习。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那就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所说“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弊病是有‘言’而无‘文’”。那么,教师该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呢?

一、对“文”与“言”关系的理解

“文”与“言”不可偏废,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言” 是基础,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能读通文意,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更深广的文化内涵;“文”是灵魂,包括文章的文学特点和文化色彩两个方面。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言”是指具体的字、词、句的教学,包括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翻译等,属于文章理解层面的教学,即通过对词法、句法、句式的掌握,理解文章内容;“文”是强调文言文作为文学作品而言,具体又可分为文学层面和文化层面教学两个方面,其中,前者主要包括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的结构特点、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遣词造句的妙处等,即对文章中蕴涵的文学要素进行自我的审美创造和评价,后者是指文章所折射出的时代特色或道德内涵,抑或是其在文学史上所展示出的特别的文学魅力。

二、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折射出的是不同的教学理念。但是,文言之文首先是作为文学作品存在的,教师应以“言”为基础,以“文”为重心和指引,引导学生通过对“言”的学习更好地理解“文”,在对“文”的赏析和品味中掌握“言”。“文”“言”结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言作品的艺术魅力。

1.处理“文”与“言”关系的教学关键

一是学会运用“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部分学生一提文言文就犯怵,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逐渐生出抵触文言文的情绪。教师不妨运用文言文中丰富的“文”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文”的赏析中学习“言”的知识。比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利用“三十六计”引入正文,引起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策略的好奇,进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文约意丰”的语言特点。

二是尝试赏析式的阅读教学。文言文教学忌讳的是教师把讲解字义作为重点,支离破碎的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教师应该将“字词”教学调整为“文”的教学,让学生感觉“文言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语”。比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如文中的“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其中的“大怒”和“破”字,很好地体现了项羽性情急躁,轻敌自傲的性格。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是重视诵读。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段、篇,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韵味的全面感知,是前人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之一。诵读,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能让学生在文言语境中感受文言的韵律和节奏之美,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2.处理“文”与“言”关系的教学案例

针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笔者谈谈具体的教学思考。

首先,教师让学生预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学习重点字词如“缒、执事、鄙远、乏困、敝、封、赐”、通假字“共”“说”;特殊句式“亡郑而有益于君”“夫晋,何厌之有”、重点句子“越国以鄙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其次,教师要讲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这也是全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具体可以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教学。

一是文章如何表现郑国危急的境况。文章1—2段已经交代过事件的起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也交待了郑国的危险处境“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该段再次与之呼应的句子是“夜缒而出”。句子中的“缒”字说明其已无法通过城门光明正大地出行,只能在晚上拴着绳子从城墙爬下来,可见处境之险恶。

二是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烛之武谈话的逻辑思路,为秦伯分析利弊,层层深入,列出三条原因。(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能够站在秦伯的立场,处处为秦着想,并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分析得出“存郑”比“亡郑”更有利于秦国的发展壮大。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跌宕有致,从中也能看出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比如有伏笔有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事情的前因后果略写,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三是烛之武具有哪些性格特征。烛之武能够临危受命,不计前嫌,说明其为人宽容谦和,勇于承担责任;在危急关头,能智退敌兵,说明其很有智谋;与秦伯的对话,思辨严密,有理有节,说明其机智善辩,善于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揣测对方的心理。

在教学中,教师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要启发学生分析其他的人物形象,把文章思路、写作手法、遣词用句、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分析作为授课的重点,把文言文作为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教师的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同时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魅力。

最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左传》这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在语言和体例上的特点、与《春秋》的关系、对后世叙事散文和其他文学样式的影响。

温儒敏先生曾说“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变化很大,但并非对既往教材教法的颠覆”。统编教材中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前者关注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后者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保证语文工具性的落实。这样的设计理念,正好契合了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的关系。

作者简介:广东省深圳艺术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秦师文言人物形象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2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38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6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8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2015年6期)2015-03-01 0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