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4-12-02 00:00:00牟晖张子扬
高教学刊 2024年36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影响因素

摘"要:经济学作为全国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系统学习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科知识的关键起点。随着复合型人才需求和教育交流国际化的发展,对双语教学的需求日益增加。针对这种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试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该文通过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开展经济学双语教学展开调查研究,分析与评价双语教学的效果,并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探讨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并提出创造和改进教学条件、分班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改善教学考核激励制度等推动双语教学的若干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影响因素;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147-04

Abstract:Asthecorecourseofnationalfinanceandeconomicsmajors,economicsisthebasisforsystematiclearningofeconomictheorysystem,andalsothekeystartingpointforin-depthunderstandingandmasteringtheknowledgeofeconomics.Withthedevelopmentofthedemandforinterdisciplinarytalentsand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educationalexchanges,thedemandforbilingualteachingisincreasing.Inresponsetothisdemand,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hassetupabilingualteachingcoursewithMicroeconomicsasapilot.Thispaperanalyzesandevaluatesthestudents'opinionsandattitudesonBilingualTeachingineconomicscoursebyconductingaquestionnairesurveyamongundergraduatestudentsof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TakingMicroeconomicscourseasanexample,itdiscussestheinfluencingfactorsofbilingualteachingeffect,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ndThoughtsonpromotingbilingualteaching,suchascreatingandimprovingteachingconditions,teachingindifferentclasses,reasonablyarrangingteachingplans,andimprovingtheteachingevaluationandincentivesystem.

Keywords:Microeconomics;bilingualteaching;influencefactors;teachingreform;educationmodel

经济学类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是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也是理解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关键工具。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市场运作、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决策复杂性的框架。经济学类课程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主要源于西方,在国外,已经发展为一门很成熟的学科,而在国内,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代表性的课程,早在1989年就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财经类专业的11门核心课程之一,不仅是系统学习经济学理论的第一个台阶,还是学院各专业继续学习和研究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随着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等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更加深远,对具备基本经济学素养的高素质复合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在经济交流、学术交流、教育交流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更突显了开展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高校开始对“双语教育”和“全英语教育”进一步重视[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经济管理学院陆续在各专业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但大多开设于高年级的学科,且多局限于英文课程讲义上,英文普及度不高。此次研究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对象,探讨在低年级针对经济学类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甚至全英文教学的可行性,探寻存在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案,旨在为未来的双语/全英文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此推动我校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主要面向我校低年级本科生,涵盖会计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科学、工业工程、国际贸易和金融学6个专业。面向已参与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大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对双语教学的理解和认知,以及对双语教学的需求等方面。采用线下发放、匿名填写、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27份,回收有效问卷125份。

二"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统计

问卷共采集样本量125份,男生73人,女生52人,男女比例约为7∶5,学生通过英语等级考试情况为:四级123人(98.4%),六级86人(68.8%),托福/雅思12人(9.6%),可看出,在大二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英语听、说、读和写的基本能力,具备双语教学的基础,为之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80.6%的同学认为中文版经济学教材难易程度为适中,少部分认为偏难或偏易。62.9%的学生期末成绩取得80分以上的成绩,且没有成绩不合格的同学。可见,大多数同学对现有的中文版授课方式能比较好的适应,虽然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经济学概念和理论不易理解,各类曲线的经济学含义过于抽象等,有待在之后的教学中改善。

(二)"关于开设经济学双语班的认知

由问卷结果可知,80%的人赞成开设双语教学,20%的人不赞成。关于不赞成的人,在男女比例、专业、英语水平,从考试成绩来看,并未发现有明显的规律,还需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关于双语教学的认知上,大多数学生将外语知识的储备和能力提升当成了重要目的甚至首要目的,有可能将过多精力放于外语学习,忽略了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甚至英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习惯用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来理解在西方发展并成熟起来的经济学经典理论,如图1所示,课程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由此可见,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目的认识得不够清晰,还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

关于双语班开设的时间,如图2所示,大多数学生选择大一或大二,大一时可与英语课同步进行,方便同步练习外语,但经济学基础薄弱,再加上大一并没有开始上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有可能会使得学生懈怠。大二课程较满,外语压力势必会加重学生负担,如何增加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轻松的环境下自觉投入学习成为关键。

(三)"对双语教学的需求

大部分同学对全英文还不太能适应,比较能接受的是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课件,少部分人认为作业、辅助材料和考试可采用全英文式(图3)。学生已习惯以老师讲解为主,课后复习为辅的方式,很少会自觉进行课前预习,查看其他资料加深理解,开拓知识面(图4,图5),因此对老师的依赖性非常大,对要求较高的双语教学从心理到知识准备都不充分,未能适时调整学习态度和策略,导致对双语教学的参与和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学生平时课外用于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平均时间为2.31小时/周,开设双语班后预期课外用于学习经济学的平均时间为3.16小时/周,增加0.85小时/周。这般有限的学习投入,即便是全中文授课的情境下,对于难度较高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而言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程学习和考核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使用中文的学习方式,从授课方式看,只有少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全英文授课,而80%以上的学生均选择了中英文交叉或者逐渐过渡的方式;从考核方式看,1/4的学生选择了英文命题和答题,其余3/4的学生都选择中英文交叉或者全中文考核的方式。

图1"对开设双语教学的目的认识

图2"双语班开设时间选择

图3"双语教学基本要求

图4"影响学习效果因素

图5"提高学习效果主要方法

三"推行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校大二学生进行的关于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现有情况下针对经济学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投入水平低

经济学类课程涉及内容复杂且理论性高,而低年级的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上相对欠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课外预习和复习的投入很少。面对知识量大的经济学类课程,开设双语班后预期课外用于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平均时间只增加了0.85小时/周。这对于想要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部分学生没有通过增加学习投入和更高的学习标准来鞭策自己,而是选择放任自流,产生逃避困难的心态,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去查证和记忆教材和笔记中的陌生词汇,导致他们的英文水平不高,理解教材内容感到困难,有的学生不愿耐心阅读英语教材,就以中文教科书来代替,从而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2]。

(二)"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在双语教学中,相较于纯汉语教学,学生的英语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双语课程的学习成效,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英语水平高低也会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诸多双语教学的研究中,都强调原版教材的重要性,原版教材不仅能在语言思维上帮助学生利用西方思维理解经济学理论,且引入先进的原版教材可避免中文教材编译的滞后性和翻译缺失[3]。学生英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课程的接受程度,问卷调查发现,英语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双语甚至全英文教学。而当前,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英语能力差异较大。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双语教学不仅需要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流利地使用外语进行阅读、写作和沟通,还需要他们能够用英语传授专业知识,解释专业术语等,然而,目前的师资力量在这方面还较为薄弱。

(三)"教学计划有待改进

学院目前为微观经济学课程安排的课程总时数为48学时,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同其他经济学类课程课时基本一致。然而,在双语/全英文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英语环境中掌握专业知识,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并且为了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教师需要放慢教学进度,同时还要确保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在国际上,微观经济学通常需要讲授两个学期以上,例如西苏格兰大学,该课程达到200学时,其中教师讲授占30学时,讨论课占10学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占到总学时的近一半,即98学时,其余剩下的62学时用于课程大作业、演讲展示以及最终考试,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因此,为了推进经济学类课程的双语化教学,改进教学计划至关重要。

(四)"双语教学环境缺乏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要营造一个优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双语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例如,教师在授课时对学生英文词汇和语句加以引导纠正,打好其语言学习基础[4];二是需要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轻松查阅大量的专业外文文献和资料。例如,学校可以建设双语教学案例库,包括外文期刊书籍,从官方网站以及网络报道资料中获得的案例素材等,增强素材丰富性和实时性[5]。这对于加深学生对双语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6]。然而,目前学校内缺乏一个可以使本科生能够方便获取外文文献或参考资料的良好平台;即使存在网络资源,大多数学生也并不知道该如何获取最适合当前学习需求的资源。因此,学生们只能将专业知识的学习限制在课本内容上。

四"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表明,80%的学生认为开设双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制约着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为更好地开展国际化双语教学,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坚持双语教学改革,积极创造和改进教学条件

在双语教学中,关键在于平衡好专业学科知识与外语学习的关系。鉴于双语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大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双语教学的实施要以牺牲专业学科的学习成效为代价,那么这种改革就难以获得学生的广泛支持[7]。因此,目前推广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创造条件,并逐步实施推进。例如,可以引进海外归国人才,使其成为双语教学的核心力量;加强对现有骨干教师的培训,提升其英语口语能力,优化教学策略;加强学生英语教学,强化实际英语应用的能力;提供更多课外英语阅读交流机会和资源等。

(二)"因材施教、分班教学

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模式应当基于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采取个性化教学和分级教学的方法,另外,还要针对学生的专业适时采取跨学科教学,综合教学方法的采用将会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热忱,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双语教学授课品质[8]。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四、六级英语考试的通过率以及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并以此作为分班授课的标准,也可以采取双向选择班级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班级[9]。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求制定外文教学计划,编印词汇手册、注释手册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还应制作多媒体教学材料,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授课;适量地布置外文作业,或写外文的小论文,用外文命题考试等。

(三)"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在实施任何教学形式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到施教对象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背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8%的学生能够接受全英文的授课方式。再加上经济学类课程知识量庞大,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采用双语或全英文授课的方式无疑会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增加很大负担[10]。因此,对于新的授课方式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如可适当增加课时,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和理解课程内容。同时,教师英文授课比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实时调整。另外,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互动式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改善教学考核激励制度

从教师角度看,相比于中文教学,开展双语教学备课难度更高,且短期内教学效果更差[11],另外学生评分低可能会对教师的评优和职称评审产生影响,加之双语教学的互动效果不佳,授课教师难以从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降低教师教学积极性。基于此,可以提高双语课程教学工作量的认定标准,通过线上培训、外出培训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双语教学效果;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学生评分,还可以包括同行评价、教学观察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减少学生评分对教师评价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双语教学宣传,营造双语教学的氛围,并在学分计算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等。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北京航空航空大学以微观经济学为代表的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探讨国际化背景下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发现,尽管学生普遍认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学生学习投入不足、英语水平差异、教学计划需优化以及双语教学环境缺乏等问题。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特点,本文提出通过改善教学条件、实施分班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以及优化教学考核激励制度等对策,提升双语教学效果,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基本经济学素养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举措——《中国高校教师全英语教学(EMI)能力研究》评介[J].山东外语教学,2021,42(1):132-135.

[2]王丽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77-80.

[3]陈卓,陈红荣,欧少端.高校专业双语教学思考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10(1):130-131.

[4]关心,周志钦.遵循语言启蒙规律进行高校自然科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9):118-122.

[5]王彦富,王妙妙.双语教学案例库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9):55-57.

[6]肖曼君.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分析——基于一份双语教学效果评估调查问卷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6):141-143.

[7]罗红,张钢,郑善军,等.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BasicMedicalEducation,2011(5):474-476.

[8]袁涛,申哲民,程金平.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环境化学差异化教学品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S1):39-42.

[9]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双语课题组.《金融学》双语教学特色课程建设总结[Z].2005.

[10]张倩.《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8):106-106.

[11]何坪华.《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Z1):177-180.

基金项目:2023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数字赋能高校本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京教函〔2023〕372号)

第一作者简介:牟晖(198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博士,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西方经济学。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35

猜你喜欢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影响因素
湖南省高校舞蹈啦啦操课堂开设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初探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33:57
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0:12
民办高校《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5期)2016-10-12 06:22:28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11:02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45:52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0:15
关于民办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60期)2016-08-23 14:39:53